前两天网上爆出一个热梗,特别逗:滕子京姓滕,他不守滕王阁谁守?
好多人翻了半天才反应过来,这是把《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玩混了啊!
有人开玩笑说,要是在滕王阁前背《岳阳楼记》,或者在岳阳楼下背《滕王阁序》,会不会被保安当成"走错片场"的穿越者?
或者,理解为两大名楼名篇的相互致敬?

这里咱们就来聊聊与这两座楼有关的有意思的事吧。
先说说滕子京到底跟谁"锁死"了。
范仲淹《岳阳楼记》开头那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让这位北宋官员和岳阳楼绑定了千年。
历史上的滕子京确实是个实干派,被贬岳阳后做了不少惠民实事,并于第二年重修了岳阳楼。
有楼就有记,他决定要请好朋友范仲淹来写。文正公既有政坛地位又有出色文采,确实是理想人选。
不过,当年58岁的范仲淹正因庆历新政失败而被贬放河南邓州,就是说,跟湖南岳阳相隔千山万水,并没有见过这重修的岳阳楼。怎么写?
没关系,滕子京特意给他寄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就靠这幅画和滕子京的描述,在家"云创作"出了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闻天下的千古名篇。
反正不管是范仲淹还是滕子京,都清楚这篇散文重点不是写景。
也得是范仲淹,换了其他什么不招待见的,这种成文之法弄不好被骂死。
而滕王阁呢,是唐太宗的弟弟滕王李元婴在唐高宗年间建的,比滕子京修岳阳楼早了300多年,人家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时候,滕子京的爷爷的爷爷可能还没出生呢。
与范仲淹“应邀定制”不同的是,王勃写《滕王阁序》纯属自告奋勇"赶热闹"。
唐上元二年(675年),25岁的王勃路过南昌,正好赶上滕王阁重修竣工宴。
宴席主人阎都督本来想让女婿露一手,就像《红楼梦》里贾政带着宝玉游大观园搞题词似的。估计他的女婿早已把“应试作文”给写好(或者有枪手)背熟了。

阎都督故意客套说"请各位写篇序吧",与会的其他人都是来捧场的,知道这都是“套路”,纷纷推辞,偏偏王勃初生牛犊不怕虎,提笔就写。
一看“组织意图”没有落实好,阎都督一开始还甩脸子,直接离席去了休息室。直到听到王勃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场拍案叫绝,恼怒化成了激赏。
应该说,阎都督还是有气量的。
再说了,虽说自家女婿没了出风头的机会,回家后难免受妻女的埋怨,但意外收获了“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天才之作,却也让自己跟着名垂千古了,还是蛮划算的呢!
就是阎都督的那位女婿,不知道心里会不会不痛快,也不知道他准备的未获公开发布的诗文写得怎么样,但要超越王勃的名作应该是没有机会的。
下面说说两位作者。
王勃是绝无争议的“初唐四杰”之首,是典型的"天才少年剧本"。16岁就中了幽素科,成了朝廷最年轻的官员。
写《滕王阁序》时刚经历了"杀官奴被贬""父因己受累"的人生低谷,字里行间都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愤懑,却又硬气地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可惜天妒英才,王勃27岁那年去交趾探父,渡海时溺水受惊而亡,留下"落霞孤鹜"的绝响。
范仲淹则是"逆袭爽文男主"。两岁丧父,跟着母亲改嫁,从小在庙里靠"划粥断齑"苦读。
26岁中进士后四度被贬,但每次被贬都能在地方干出政绩:在苏州修水利,在杭州搞赈灾,在西北带兵让西夏人惊呼"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
如前面提到的,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刚经历庆历新政失败,却依然能跳出个人得失,用"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担当,这份家国情怀,真是可为万世法。
如今滕王阁和岳阳楼都延续着"背课文免门票"的传统:在滕王阁背《滕王阁序》,在岳阳楼背《岳阳楼记》。据景区工作人员说,有背不下来的,却真没人背错篇目。
毕竟,除了两大名篇风格不同,字数相差大(《滕王阁序》773字,《岳阳楼记》368字),也不是那那么好全文背诵的,为了免费登楼,可不得提前一些段时间(据说有一两个月的)针对性做好功课?

其实这事特别有意思:千年前王勃在宴会上的"即兴发挥",范仲淹在书桌前的"走心创作",如今成了游客们登楼的"钥匙"。
他们一个用少年意气写下盛世华章,一个用中年担当喊出忧乐情怀,就像两座楼的风格:滕王阁飞檐斗拱尽显华丽,岳阳楼庄严肃穆暗藏风骨,共同撑起了中国文化的两面旗帜。
最后想问:你觉得《滕王阁序》和《岳阳楼记》哪篇更好背?
如果可以的话,我倒是想建议滕王阁景区,对中老年人不作背《滕王阁序》的要求,就背《滕王阁诗》好了,这才是王勃的正篇嘛!这首七言律诗还是好背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也是千古名句。
不过这未免太简单了,不可能被采纳的,不然免费登楼的人就太多了,似乎不利于促进消费?不过,也可能相反。
你说呢?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