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红楼梦》更真实?清华教授:成人的世界还是《金瓶梅》最懂

陈哥文化 2025-04-11 08:52:39

近日看到清华大学教授格非的一个访谈,话题是他的《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遂想起了哈佛大学田晓菲教授的《秋水堂论〈金瓶梅〉》(前阵子也聊起过)。

这两位文学大咖不约而同地认为,《金瓶梅》在解剖人性、映照现实方面,甚至比《红楼梦》更胜一筹。

这话听起来有些“大逆不道”,毕竟《红楼梦》是公认的古典文学巅峰,但细想却别有深意。

格非是谁?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得主,凭《望春风》、“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作品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学术著作也有不少。

而田晓菲更是传奇:13岁进北大,16岁写出《十三岁的际遇》,我们在语文教材里就见过她。哈佛博士毕业后,田晓菲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

两位学者其实都并非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形成褒贬,而是就更广阔的现实世界来说,前者比后者更让人难以自拔。

比如同样的“草蛇灰线”,西门庆娶孟玉楼时,作者用“十兄弟”结拜的细节,不动声色地揭穿了这场婚姻的算计——孟玉楼带着丰厚嫁妆,西门庆则图她的钱财。

这种的笔法,比《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诗意朦胧更冷峻。

田晓菲则更直接:“《金瓶梅》看社会各阶层的各色人等更加全面而深刻,更严厉,也更慈悲。”

《红楼梦》对赵姨娘、贾琏等中年人(或者说成年人)的厌恶显而易见,《金瓶梅》里尽管几乎连一个可爱的人物也没有,却也让人看到了成年人世界的无奈与将就,反而让读者看到人性复杂的灰度。

两位学者都强调《金瓶梅》的“现实意义”。

格非用“雪隐鹭鸶”的意象形容书中人情:平时笑脸相迎,暗藏背叛欺骗,直到“飞起一刹那”才惊觉真相。

田晓菲则说它“直面人性的阴暗,不回避、不美化”,比如李瓶儿死时西门庆的痛不欲生,竟让读者暂时忘掉他的恶行。

这种慈悲不是怜悯,而是理解人性后的共鸣。

可以说,《金瓶梅》里的世情,比《红楼梦》更真实残酷。

看看西门庆的发家史就知道了。

他靠“放官吏债”——把国家财产放债收息,替人打官司收“感谢费”,还通过婚姻“骗取嫁资”。

孟玉楼带来的嫁妆“四季衣服、珠子箍儿、现银子”堆成山,李瓶儿更让他“疼钱胜过疼人”。

这种赤裸的金钱交易,比《红楼梦》里贾府“烈火烹油”的虚幻繁荣更刺目。

而早已被文学史钉在耻辱柱上的潘金莲,她的经历更是社会现实的缩影。

她被母亲卖给王招宣学弹唱,又被转卖张家受虐,后与西门庆私通,并“毒死武大”嫁入西门府,最后在西门庆死后被吴月娘扫地出门,难逃武松开肚一刀。

看似是“恶有恶报”,但书中写她抚琴吟唱“谁想你另有裙钗,气的奴似醉如痴”,分明有着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她在享受情欲的狂欢之余,岂不是度日如年?因为除了美貌和放浪,她其实一无所恃。

田晓菲说《金瓶梅》敢写“中年男子与妇女的世界”,比如吴月娘表面端庄,背地里用佛道迷信巩固地位;庞春梅从丫鬟逆袭成守备夫人,最终死在情夫身上。

这些人物不是“兼美”的理想化身,而是被钱权势碾压的鲜活生命。

再说李瓶儿,堪称“钱权交易”的经典样本。当年她作为寡妇能够嫁入西门府,主要是因为她非常有钱。成婚后,因为她性情和顺,加上生了儿子官哥,西门庆对她确实“恩宠有加”。

在潘金莲用雪狮子猫吓死官哥,李瓶儿悲痛身亡,西门庆也竟“痛哭失声”。

但你若指望西门庆“从此都改了”,甚至像《红楼梦》里贾琏似的为自己的妾室报个仇什么的,那还是别想了吧,他转眼就跟一个丫头好上了。

吴月娘的经历同样耐人寻味。

她出身千户之家,嫁入西门府后“正统守礼”,却对潘金莲等妾室嫉妒打压。西门庆死后,她管理家族“展现领导才能”,却仍受封建礼教束缚。

她的悲情在于,越是努力维持“正妻”身份,越显得可笑。毕竟,在西门庆的世界里,“正妻”不过是件装饰品。

格非说《金瓶梅》让读者“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田晓菲则强调“健壮的脾胃”才能消化其苦涩。

书中王婆子“唯利是图”、鄆哥“要好处费才提供信息”,甚至东平府太守陈文昭想为武松申冤却“无能为力”,这些情节放在当下,依然有强烈的共鸣。

当我们在职场遭遇“潜规则”,在家庭中面对“利益算计”,甚至在网上看到“人性之恶”的新闻时,《金瓶梅》早已写下答案:

这是一个“钱权势共同作用下”的世界,普通人往往被动处境。但书中也藏着慈悲:李瓶儿对仆人的善良、庞春梅对陈敬济的救赎,提醒我们人性尚有微光。

如果《红楼梦》是青春的诗,那么《金瓶梅》就是成年的酒。它辛辣、苦涩,却让人清醒。

格非和田晓菲的解读,让我们看到这部“禁书”背后的人性深度。

所以,别被传说中的“成人内容”(就现在来看,那些描写实在是太朦胧含蓄了)吓退,翻开原著,你会读到西门庆的精明与堕落,潘金莲的挣扎与毁灭,吴月娘的守礼与悲哀,还有李瓶儿声声“官哥儿”的痛哭……

最后想说:读《金瓶梅》不必有道德洁癖,更不必“站队”红金之争。

正如前面已提到的田晓菲的那句话:“一个读者必须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头脑,才能够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



(网图侵删)

0 阅读:6

陈哥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