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昔者尧问于舜曰:“吾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庄子在《齐物论》中借尧与舜的这段对话,表达了自己"至德无伐"和“至德无争”的哲学思想,和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相呼应,也相得益彰。
尧想讨伐这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然而自己心里总是觉得不安,不讨伐,又觉得很不爽,权势的欲望和自然的天道让尧内心很矛盾,最后还是舜给出了解答。
三个小国存在于偏僻之地,征伐无谓。从前十个太阳一起出来,还能普照万物,更何况道德的光芒更胜于太阳的光芒,真正的道德应该比太阳更包容。
《淮南子·本经训》原文节选:“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舜旧事重提,狠狠捧了尧一把,圣君应该包容万物,而不是以武力去征服。
庄子借舜的口,批判"敌我、强弱的分别心":三国虽小,自有其存在价值,体现庄子"物各适性"思想;阐述了自己"德进乎日"之说:至德应超越主观好恶,如《逍遥游》"圣人无己"的境界;暗喻了自己的"齐物"观:征伐源于区分彼此,而大道视万物为一。
尧和舜的这一对话,说的是人们自由迁徙的方向,就是文明的所在。尧治下的土地,如果充满了文明,人人都能享受到实惠,那么三个小国之人自然就走出那偏僻之地,主动投入到尧舜的治下;要么就是尧自以为自己治下的土地充满了文明,硬要把自己的这种文明扣到这三个小国头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主权势思想推动着尧去征伐这三个小国。
尧想要去征伐三个小国,却又“南面而不释然”,也有可能是担心打不过丢了面子,或者是动了干戈,一发不可收拾,自己的内部也不安定;但是不去征伐吧,又心存芥蒂,不把三个小国纳入到自己的版图里,显示不出自己的强大,让三个小国安稳呆在那里,不是自己的,自己心里就是不爽。
想让天下都沐浴在自己的光辉里,是尧的梦想;打仗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舜看得明白,给尧戴上了高高的道德帽子,舜做得很漂亮;而一直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庄子,一不小心,也表达了一个人们自由迁徙的方向,就是文明所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