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我赶,千帆竞过的全民智驾普及运动在4月1日这天被当头狠狠敲了一棒。尽管这起高速爆燃三人殒命的悲剧发生在3月29日,但直到三天后的愚人节才被大面积报道,愚人节晚上十点多,车企掌门人终于发微博回应,在表达了哀悼和慰问后,他写道:“你们说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听见了,记下了”。
我不由自主后背发凉。尽管我坚信这句话是为了表达诚意,释放善意,但按照今天汽车行业的舆情走势看,大佬的这句话还是能让人感受到冲天的寒意。
过去几天,围绕这件事的舆情果然不是一边倒,有不少人为品牌方喊冤叫屈,那些报道下面的评论区内容更是不堪入目,甚至对遇难者家属也群起而围攻。他们在极力争辩,那个得道高僧的头上怎么会没有头发,你看茂盛而浓密,这都是因为佛法高深的缘故呀!
著名作家莫言说: “人性最大的恶,不是自私,不是贪婪,也不是虚伪,而是故意为难比他弱小的人。”这样的人多了,就没地方讲道理了,他们像蝗虫一样遮天蔽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眼下的汽车行业,正被这样一种力量左右,厂家美其名曰“消费生态”,比生态差一点的叫粉丝运营。于是,车企不再是一个专注研产销服的工业企业,而是把更多精力用在搞流量的营销组织,它们的领导者更像一名教主,顺我者昌,逆我者护法上。当然也有的教派,把护法长老称之为法务。
我们必须承认,此次高速爆燃的悲惨事件能够出街,已经是意料之外。去年4月份,同样一起新能源汽车爆燃三人殒命的悲剧早已尘封在山西省的高速公路上。它连一个浪花也没有溅起来。我在微博上轻描淡写地提了一句便引来几十万条评论的围攻,然后那条微博也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被平台悄悄删掉,就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彼时,还没有炙手可热的高阶智驾。事实上,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还远远没有尽善尽美,下半场的智能化已经刮起了十级大风。今年3月份,汽车圈已经开了四五十场发布会,技术的进步已经远远跟不上发布会宣讲的需求。按照这个速度,一季度端到端全面普及,二季度车位到车位家家都有,三季度l3自动驾驶就要集体上车了。一家车企刚吹完VLM,一圈发布会下来,就成了标配技术,新的VLA已经整装待发。
几天前,我问一家车企的老总,一个屋子里坐了10个人,9个人都在吹牛说谎,那剩下那个人做圣贤有意义吗?这位老总回答,那要看家里还有没有余粮了,如果有余粮还是要坚持一下原则,如果没有余粮,那只能比别人吹得更狠。这是位诚实的老总,新能源汽车赛道已经进入淘汰赛,那些喊得最凶的,很有可能是家里快揭不开锅了。
因为揭不开锅而最后一搏的是一种类型,还有一种类型是自认为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来颠覆所谓陈旧的汽车工业思维的。过往的工业思维最重要的标志是,装在车上的技术一定不是最新的,必须是最成熟,因为工业产品涉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必须确保绝对安全和品质过硬。但是,最成熟的技术往往不是最新的,甚至是落后的。这就是为什么过去一款全新车型的研发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因为需要大量的测试和验证,确保万无一失。
是不是听到这个桥段的时候,大家有点熟悉了。因为今天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在深刻反思自己与新势力品牌差距的时候,第一条就是压缩产品研发周期,从过去的5年,到48个月,到24个月,到12个月。再看看眼下新车型投放的速度,有多少像变变魔术一样。
今天,很多电子产品公司都美其名曰科技公司,这些科技公司带来了强大的电子产品思维。电子产品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因为技术迭代速度太快,售卖的产品技术必须是最新的,所有bug的修缮会在下一代补齐。
比电子产品思维更快的是互联网思维,也叫电商化快消品思维,这个思维下,车企的组织形态事实上是个选品逻辑,要“一眼看上去888元,定价88元,立马下单38元,成本只有18元”,否则就实现不了用户的冲动购买,也覆盖不了企业高额的投流费和运营成本。
这就是为什么汽车圈会出现“唯流量论”、“唯IP论”的原因。事实上,汽车发布会从几年前开始,去认真做内容的早就是群众演员的地位了,上上座的是网红、kol和信仰教义的粉丝,也有叫用户代表的。
反者道之动,汽车业是时候做一次深刻地反思了。有错的不是科技,不是技术,有错的是科技和技术背后急功近利的人。牛顿的万有引力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描述特别吻合我们对好内容的界定,它必须是有质量的,也必须直达人心。
那就从传递理性与价值开始,从遵循万有引力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