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产销双降,车企力拼出口

汽车人时刻变形 2024-08-11 21:16:39

7月份车市产销双降,8、9月份市场回升的力度,则取决于消费信心的恢复。

文 /《汽车人》黄耀鹏

8月8日和9日,乘联会和中汽协分别发布7月份整车产销数据。两者都同意7月份市场不振作,也都同意7月数据拖累了今年以来的大盘,但对于原因存在一定分歧。

中汽协口径,7月乘用车产销分别为203万辆和199.4万辆,环比分别下降6.8%和10%,同比分别下降4%和5.1%。同比下挫5%左右,其实与中汽协所称的季节性因素有点矛盾。

而乘联会则认为,“首购人群”规模下降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是7月份市场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燃油车市场加速萎缩

1-7月,乘用车产销分别为1391.7万辆和1397.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和4.5%。如果不将7月份计入在内,1-6月产销同比分别增长5.4%和6.3%。可见单是7月,就将今年迄今为止的大盘增速拖下来1.5和1.8个百分点。

乘联会口径,1-7月乘用车零售1155.6万辆,同比增长2.3%。其中,燃油车同比下降15%。

7月份单月新能源渗透率51.1%,再度触及50%平衡线,预计今年剩余几个月都将站稳在50%线上。燃油车市场份额逐步萎缩,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有点令人惊讶的是,迄今仍未看到局面企稳迹象,燃油车反而有加速退却的趋势,这预示着新能源全年渗透率都可能过50%。

这和中汽协所说的中国品牌7月份市占率66.4%、上升9.2个百分点,1-7月市占率62.6%、上升8.8个百分点,是一回事。

无论整个市场微增还是有所下滑,新能源都坚定不移地扩张相对份额,步步紧逼的势头还有所强化。我们都知道,因为中国的地理气候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差异性,新能源的渗透率不会一直抬升,达到挪威那种程度(90%左右),但眼下肯定不是稳态,甚至今年都看不到稳态出现。

豪华车市场格局松动

1-7月,燃油车各个级别全面下滑。除了市场急剧缩窄的A00级别不具参考性,高级别的C级(-19.4%)和D级(-39.6%)反而比A级(-9.5%)下滑相对比例更大。这反映了高档燃油车客户正在快速流失。这部分需求并未折损,而是越来越多地跑到新能源品牌那里去了。

与此反向的是新能源板块各级别,从A0级到D级,级别越高的相对增速越高(5.8%、8.7%、61.3%、65.9%、148.3%)这不仅是全面进攻的号角,也反映了新能源正在形成对高端燃油车的全面围剿。

7月份豪华品牌的销量数据还未完全公布,BBA仍位居前列,奔驰、宝马、奥迪销量分别为4.96万辆,4.90万辆和4.52万辆,环比分别下降6.4%、11.9%和14.3%。

7月份,理想和问界分别以5.1万辆和4.16万辆位居高端品牌销量的第三和第五。BBA垄断第一集团的局面已经被打破。

虽然在7月中旬宝马带头,奔驰和奥迪等品牌跟进,收回了部分优惠,但因为积累订单等因素,此举对销量的影响,在8、9月份才可能完全呈现。因此,在今年剩余几个月里,原有的高端市场(30万元以上)持续20年的份额格局,将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松动。

纯电上攻势头严重减弱

7月新能源产销分别为98.4万辆和99.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3%和27%;1-7月新能源产销分别为591.4万辆和593.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8%和31.1%。如果只考虑国内市场,7月新能源环比下降7.9%,同比增长30.7%。

新能源销量占比逐月上攻的态势不变。但是,7月纯电销量同比增长2.6%,增长动能几近消耗殆尽;而插混和增程销量同比增长80.7%,增长动能仍然强劲。

以前我们总说,中国新能源的增长曲线和国外形成分化。现在欧美因为补贴退坡,新能源纷纷出现负增长,只不过他们的新能源市场的纯电销量绝对占优,和中国的插混已经相当于纯电3/4的盘子,有根本区别。

单看纯电,中国市场的增长光环近乎消失。中国市场的原因自然不是因为补贴问题,而是新近的消费替代(即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迁移的需求),偏好迅速转向插混/增程。

原因除了后者具备全能场景优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新能源销量上涨,因此车桩比较低的地区,更容易倾向后者。

抓出口,更要抓对外投资

7月份,中国汽车出口发生了比较重大的变化,即纯电出口同比下滑,自2020年以来首次出现。当月纯电出口7.7万辆,环比增长20.9%,同比下降16.7%;插混出口2.7万辆,环比增长19.9%,同比增长1.9倍。而燃油车出口36.6万辆,环比下降8.3%,同比增长25.7%。

燃油车和纯电,一个是近期走跌、长期看涨;另一个则刚好相反。现在出口的主力,正在转向燃油车和插混。

比亚迪去年还以纯电出口为主,今年也开始重视插混出口了。而长安、吉利、长城则将燃油车出口作为提升产能利用率的重要“技点”。产能利用率和生产成本有莫大关系,国内市场的燃油车增量显然不能指望了。

国内车企集团中,奇瑞继续保持出口高增长,上汽则不论7月单月还是1-7月,都处于同比下降状态。这反映了作为上汽第一大出口地的欧盟,其政策变化对上汽出口构成了严重打压。上汽正处于新旧领导层交班、国内主营业务承压的当口,这个压力来的相当不是时候。

如今几家大的车企集团已经明晰,虽然国内的份额还是要保,但利润增长点更多依靠高端产品和出口。这两块的利润率有比较大的提升希望。

欧盟政策变化,带来的启示,不是继续窝在国内卷,而是要形成出口市场的多样化,要敢于对外实施重资产投资。假设今年开始投资签约,未来三四年出口数量即将见顶,届时海外产能有望顶上来。若现在只注重规避风险,到2028年左右,就将面临找不到市场增量的战略困境。

降本没有新招数

新势力在某种程度塑造了市场的风格,不光指的是营销这种前台手段。现在几家国有车企,也开始学着缩短研发流程。

据说某家国有车企声称将研发流程压到18个月,单车开发成本从4.5亿-6亿元压到3亿元以下。这和新势力头两年倡导的方式差不多,果如其言,虽然推迟了两年,但也学到手了。

大厂毕竟掌握着更大规模的垂直供应链条,没准儿能节约更多的成本,前提是供应商予以更有力配合。但相比此前一味压着供应商降本,采购和小批供货流程上配合,要容易多了。从研发上压成本,有助于缓和伙伴关系。

而现在一些大品牌鼓吹的“大单品”产品策略,更是前几年业内新势力玩剩下的东西。“大单品”本身取决于平台的普适性。以前大厂瞧不起新势力单平台打天下,现在也要学这一手,其实有点本末倒置了。

大企业的复杂产品线,如果彻底整合到一两个平台,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整合成本也很高。拿新研发平台做一个示范工程,倒是可行,但相对新势力的优势在哪里,似乎不大明确,反而暴露了动作慢的劣势。

7月份市场不大好,去掉季节性因素(主要是6月份冲销量手段的回收和天气原因)之后,居民部门的收入预期仍然看淡,是主要因素。这一原因构成了当前市场情绪,它可以解释制造业PMI下降与旅游指数提升(口红效应)的背离,也可以解释大宗消费热情的下降。

因此,今年尽管释放了更大力度的以旧换新补贴,但实际领取金额和受益群体规模,都比去年低了很多。

在这种背景下,政策面仍然以降息来应对(主要针对房地产),没有实施业内期望的强刺激。随着天气转凉,按照惯例8、9月份销售将逐渐回升。但上升的力度,仍取决于市场消费信心的恢复,就是这一点,我们心里仍然没底。【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12

汽车人时刻变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