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第一个十亿元村要消失了?“乌托邦式”的南街村,如今怎样了

半月的天下事 2025-03-13 15:04:43

南街村,这个地方以前叫“中原第一村”,

现在却总感觉他们要“消失”了的样子。

在河南漯河临颍县,

南街村乃是全省首个年产值超十亿的村子。

南街村依托集体经济,闯出一番天地,取得非凡成绩。

可到了2025年,村子背了一身债,

过去的风光像是老照片里的故事。

现在走在那儿的街上,还能看见整齐的楼房和开阔的广场,

但那种热火朝天的劲头,已经被现实的压力盖住了。

南街村到底咋回事儿?它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南街村的今昔对比

如今的南街村,

已难以与当年那个产值达数亿的富裕村相提并论了。

债务仿若巨石,压得村子难以喘息。

前几年,企业资金链近乎断裂,基本运转都寸步难行。

方便面生产线还在,但产量少了不少;

以前忙忙碌碌的工厂,好多都停了。

村里还留着免费教育和医疗的老规矩,

不过范围小了,力度也弱了。

走一圈,能感觉村子挺安静,

但也不是一点动静都没,红色旅游的牌子还挂着,

偶尔有游客过来,广场上的雕像也还在,

像是在提醒人这儿有过什么。

数十年前,南街村之名可谓如雷贯耳。

产值飙升至十亿,这一成就使其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招牌。

村民住进楼房,孩子上学不掏钱,

生病有医院管,这样的日子谁不眼红。

那时候的南街村,不光是经济上的牛气,

还像是个理想生活的样板。

可从高处掉到现在,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村子的起点与腾飞

南街村刚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

全国大部分农村推行分田到户政策,

从而开启了单干模式。

南街村却不这么干。

当时村支书王宏斌和几个领头的合计了一下,

觉得村里人多地少,地一分就碎了,

没法搞出什么名堂。

况且村民囊中羞涩,资金匮乏,

个体承担风险的能力着实有限,风险过大。

所以他们决定把地收上来,统一管,

走集体经济的道路。

这条路开头并不好走。

村民以前靠地吃饭,这突然要把地交出去,

心里感觉不踏实。

可村里没让人等太久,很快拿出了行动。

先搞了个砖厂,用本地的土做砖,赚了头一笔钱。

后来又看准粮食加工,开起了面粉厂。

面粉厂生意好了,村里又盯上方便面,

弄了生产线,推了个“老北京”牌子。

这方便面便宜好吃,卖得挺火,成了不少人家的常备货。

靠这些厂子,南街村的经济一下就起来了。

村民不种地了,去厂里干活,

大家伙儿一条心,干劲十足。

十年的时间,产值从几十万蹦到十亿,

成了河南农村的头牌。

外地的专家和领导经常来考察,

村子也成了农村发展的样板。

在当时,南街村的名号堪称集体经济的一块招牌。

巅峰时期的荣耀与隐忧

到了90年代,南街村可以说混得最好。

厂子越开越多,方便面、食品加工、建材什么行业的都有,

事业干得红红火火。

厂子的产值上去了,村民日子也变了样。

村里楼房林立,家家户户不仅通上了电,

而且安装了电话。

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不花钱,

看病有医院兜底,米面油等,

村里都是直接发的,连水电费都不用操心。

在当时的农村,这样的日子着实罕见。

南街村不光自己过得好,还把名气用上了。

村里搞了红色旅游,广场上立雕像,

弄点革命遗址,吸引人来看。

每年的旅游业,又给村里添了收入。

那时候,南街村的名声传遍全国,

连国家领导都来过,村子还老被评成“文明村”“明星村”。

然而,在这热闹的表象背后,实则隐匿着其他隐患。

村里的厂子大多走的是传统道路,

像方便面和砖厂,技术简单,

靠人多干活赚钱,市场一挤就不好混了。

村子靠集体干劲和政策撑着走到高处,

但外头一变,问题就出来了。

更关键的是,村里的主意都捏在几个人手里,

尤其是王宏斌,他说怎么干就怎么干。

顺的时候没啥,可一碰上事儿,就容易翻车。

村子经济模式的深层问题

南街村的集体经济,于起步之际着实发挥了效用。

地收上来后,村里能统一安排,

集中力气干大事,不用一家一户担风险。

厂子盈利的资金直接惠及村民,

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可这法子也有毛病,尤其在市场经济里。

先说决策这事儿,太集中了。

村里往哪儿走,全看领头的人怎么想。

80、90年代,王宏斌说话算数,

他的决定就是村里的决定。

早先市场格局较为简单,竞争也相对较少,

彼时他的办法尚可奏效。

可后来市场复杂了,决策得靠专业知识和数据,

光凭经验不够用了。

再说,集体经济靠外头帮衬多。

南街村能起来,

跟改革开放头几年的政策和市场机会分不开。

那会儿方便面刚出来,大家都想要,

村里的货不愁卖。

可到了90年代末,市场满了,

外头品牌也来了,村里的东西就不吃香了。

可村子没早点调方向,还守着老传统,

市场一变就跟不上了。

还有,高福利这事儿听着好,但也拖后腿。

免费教育、医疗、住房,得花不少钱。

经济好的时候,厂子赚钱多,撑得住。

可厂子一不行,福利就成了大负担。

村民也容易习惯了靠村里,

出去闯的劲头少了,这对村子长远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

转型的阵痛与失误

自21世纪以来,南街村的发展遭遇诸多困境,

日子变得颇为艰难。

市场变了,老产业的钱不好赚,村里知道得换方法。

可换方法哪那么容易?

村里没多少懂技术的人,规划也不细,

主意还是领头的拍板。

这时候,麻烦就来了。

最让人惋惜的是永动机那档子事儿。

2000年左右,有人跑来说能搞永动机,王

宏斌信了,扔了2000万进去,结果人跑了,钱没了。

后来又搞太空种子和植物生长剂,想靠高科技翻身。

可没摸清市场和技术,种子卖不出去,

生长剂也没人要,亏了不少。

还有啤酒厂,没经验没调研就投了钱,

货卖不动,设备放着,债背了两个多亿。

这些错一步步攒下来,村里的钱掏空了,

厂子转不动,债越欠越多。

以前的好日子,成了压身的包袱。

村民也开始嘀咕,村里的路是不是走岔了?

外头市场极为拥挤,银行贷款亦呈收紧之势,

南街村的处境愈发艰难了。

当下的坚持与新生机

现在的南街村,风光不比当年。

债还压着,厂子小了不少。可村子没停下。

2023年以后,村里开始动脑子,整顿剩下的产业。

设备换了换,管事儿的法子也改了改,

想让方便面生产线喘口气。

效果还不明显,但总归迈开了步。

福利这块儿也在撑着。

教育和医疗比以前缩了水,但基本还保着。

旅游成了新的道路,靠着过去的红色文化,做起旅游业。

节假日广场上还有人逛,给村子添了点活气。

南街村的路不好走,可还在试着靠自己闯下去。

信息来源:

关于《王宏斌与南街村(图)》的报道:中国食品网

十八大代表、河南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谈新农村建设:人民网

0 阅读:27

半月的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