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村,这个地方以前叫“中原第一村”,
现在却总感觉他们要“消失”了的样子。
在河南漯河临颍县,
南街村乃是全省首个年产值超十亿的村子。
南街村依托集体经济,闯出一番天地,取得非凡成绩。

可到了2025年,村子背了一身债,
过去的风光像是老照片里的故事。
现在走在那儿的街上,还能看见整齐的楼房和开阔的广场,
但那种热火朝天的劲头,已经被现实的压力盖住了。
南街村到底咋回事儿?它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如今的南街村,
已难以与当年那个产值达数亿的富裕村相提并论了。
债务仿若巨石,压得村子难以喘息。
前几年,企业资金链近乎断裂,基本运转都寸步难行。

方便面生产线还在,但产量少了不少;
以前忙忙碌碌的工厂,好多都停了。
村里还留着免费教育和医疗的老规矩,
不过范围小了,力度也弱了。

走一圈,能感觉村子挺安静,
但也不是一点动静都没,红色旅游的牌子还挂着,
偶尔有游客过来,广场上的雕像也还在,
像是在提醒人这儿有过什么。
数十年前,南街村之名可谓如雷贯耳。
产值飙升至十亿,这一成就使其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招牌。

村民住进楼房,孩子上学不掏钱,
生病有医院管,这样的日子谁不眼红。
那时候的南街村,不光是经济上的牛气,
还像是个理想生活的样板。
可从高处掉到现在,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南街村刚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
全国大部分农村推行分田到户政策,
从而开启了单干模式。
南街村却不这么干。

当时村支书王宏斌和几个领头的合计了一下,
觉得村里人多地少,地一分就碎了,
没法搞出什么名堂。
况且村民囊中羞涩,资金匮乏,
个体承担风险的能力着实有限,风险过大。

所以他们决定把地收上来,统一管,
走集体经济的道路。
这条路开头并不好走。
村民以前靠地吃饭,这突然要把地交出去,
心里感觉不踏实。
可村里没让人等太久,很快拿出了行动。

先搞了个砖厂,用本地的土做砖,赚了头一笔钱。
后来又看准粮食加工,开起了面粉厂。
面粉厂生意好了,村里又盯上方便面,
弄了生产线,推了个“老北京”牌子。
这方便面便宜好吃,卖得挺火,成了不少人家的常备货。
靠这些厂子,南街村的经济一下就起来了。

村民不种地了,去厂里干活,
大家伙儿一条心,干劲十足。
十年的时间,产值从几十万蹦到十亿,
成了河南农村的头牌。
外地的专家和领导经常来考察,
村子也成了农村发展的样板。
在当时,南街村的名号堪称集体经济的一块招牌。

到了90年代,南街村可以说混得最好。
厂子越开越多,方便面、食品加工、建材什么行业的都有,
事业干得红红火火。
厂子的产值上去了,村民日子也变了样。

村里楼房林立,家家户户不仅通上了电,
而且安装了电话。
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不花钱,
看病有医院兜底,米面油等,
村里都是直接发的,连水电费都不用操心。
在当时的农村,这样的日子着实罕见。
南街村不光自己过得好,还把名气用上了。

村里搞了红色旅游,广场上立雕像,
弄点革命遗址,吸引人来看。
每年的旅游业,又给村里添了收入。
那时候,南街村的名声传遍全国,
连国家领导都来过,村子还老被评成“文明村”“明星村”。

然而,在这热闹的表象背后,实则隐匿着其他隐患。
村里的厂子大多走的是传统道路,
像方便面和砖厂,技术简单,
靠人多干活赚钱,市场一挤就不好混了。
村子靠集体干劲和政策撑着走到高处,
但外头一变,问题就出来了。

更关键的是,村里的主意都捏在几个人手里,
尤其是王宏斌,他说怎么干就怎么干。
顺的时候没啥,可一碰上事儿,就容易翻车。

南街村的集体经济,于起步之际着实发挥了效用。
地收上来后,村里能统一安排,
集中力气干大事,不用一家一户担风险。
厂子盈利的资金直接惠及村民,
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可这法子也有毛病,尤其在市场经济里。
先说决策这事儿,太集中了。
村里往哪儿走,全看领头的人怎么想。
80、90年代,王宏斌说话算数,
他的决定就是村里的决定。

早先市场格局较为简单,竞争也相对较少,
彼时他的办法尚可奏效。
可后来市场复杂了,决策得靠专业知识和数据,
光凭经验不够用了。
再说,集体经济靠外头帮衬多。

南街村能起来,
跟改革开放头几年的政策和市场机会分不开。
那会儿方便面刚出来,大家都想要,
村里的货不愁卖。
可到了90年代末,市场满了,
外头品牌也来了,村里的东西就不吃香了。

可村子没早点调方向,还守着老传统,
市场一变就跟不上了。
还有,高福利这事儿听着好,但也拖后腿。
免费教育、医疗、住房,得花不少钱。
经济好的时候,厂子赚钱多,撑得住。

可厂子一不行,福利就成了大负担。
村民也容易习惯了靠村里,
出去闯的劲头少了,这对村子长远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

自21世纪以来,南街村的发展遭遇诸多困境,
日子变得颇为艰难。
市场变了,老产业的钱不好赚,村里知道得换方法。
可换方法哪那么容易?

村里没多少懂技术的人,规划也不细,
主意还是领头的拍板。
这时候,麻烦就来了。
最让人惋惜的是永动机那档子事儿。
2000年左右,有人跑来说能搞永动机,王
宏斌信了,扔了2000万进去,结果人跑了,钱没了。
后来又搞太空种子和植物生长剂,想靠高科技翻身。

可没摸清市场和技术,种子卖不出去,
生长剂也没人要,亏了不少。
还有啤酒厂,没经验没调研就投了钱,
货卖不动,设备放着,债背了两个多亿。

这些错一步步攒下来,村里的钱掏空了,
厂子转不动,债越欠越多。
以前的好日子,成了压身的包袱。
村民也开始嘀咕,村里的路是不是走岔了?
外头市场极为拥挤,银行贷款亦呈收紧之势,
南街村的处境愈发艰难了。

现在的南街村,风光不比当年。
债还压着,厂子小了不少。可村子没停下。
2023年以后,村里开始动脑子,整顿剩下的产业。
设备换了换,管事儿的法子也改了改,
想让方便面生产线喘口气。
效果还不明显,但总归迈开了步。

福利这块儿也在撑着。
教育和医疗比以前缩了水,但基本还保着。
旅游成了新的道路,靠着过去的红色文化,做起旅游业。
节假日广场上还有人逛,给村子添了点活气。
南街村的路不好走,可还在试着靠自己闯下去。

信息来源:
关于《王宏斌与南街村(图)》的报道:中国食品网
十八大代表、河南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谈新农村建设: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