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仲宝,原越军第一军区第346师第246团第3营(该营战后被越南国会授予“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称号)通信排无线电班班长。他的回忆录《高平前线-1979年2月》,是极为少见的越军老兵对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的长篇回忆,是了解当时越军情况的重要资料(他作为上传下达的通信兵,对作战情况非常熟悉)。现将其回忆录全文翻译连载,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天快亮了,第二天(1979年2月18日)的激烈战斗又要开始了。我猜整个营现在可能都有像我这样睡不着觉的人。一连串炮弹从边境另一侧飞过来,落在朔江镇和县委洞穴所在的小石山上。山顶上的巨石被炮弹击中,滚落下来,隆隆作响。我冲进洞口,把电台的耳机戴在头上,各个连队开始向营指挥所报告情况......
2月18日清晨,中国军队再次向第11连的阵地发起进攻。代理连长陈友欢少尉指挥连队坚决扼守阵地,击退中国军队的进攻。阿欢少尉接替阿遵中尉指挥第11连,这更加坚定了干部战士们坚守阵地的信心和决心。早在前一天晚上,营长就通过无线电通信建议团部撤销阿遵中尉第11连连长的职务,但是团部没有同意。 到2月18日清晨,第3营与团部的无线电通信联络中断。
营政治员(即我军的营教导员)黄国营在与营长陈必添商议之后,决定将阿遵中尉调到营指挥所工作,并指派陈友欢少尉接替第11连的战场指挥权。(这个职务变更的细节,是在2020年农历新年的时候,原第3营政治员黄国营告诉我的。陈友欢少尉后来晋升为少将,曾任第一军区副参谋长,现已退役,居住在高平市)。
2月18日,中国军队吸取第一天的经验教训,对第11连的阵地进行了连续攻击。一天下来,第11连和增援的第10连第3排干部战士抗击了对方的8次进攻。中国军队凭借优势的兵力和强大的火力,持续施加压力,以突破我们的防御,第11连损失惨重。下午,第11连代理连长陈友欢报告说,1号榕树山再次落入中国军队手中。营长命令第11连坚决战斗,守住2号榕树山,阻止中国军队向朔江镇发展进攻。到了傍晚,中国军队停止了对2号榕树山的进攻。
第11连报告说:“ 我们歼灭了大约150人,并击毁了他们的2辆坦克。第10连第3排排长黎鸿江英勇战斗,摧毁了1辆坦克。有7名干部战士阵亡,包括副政治员阮蒙兰,副连长叶文南。” 第11连的报告让县委洞穴里的空气变得沉寂,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中国军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我们的损失和牺牲也不小。阮蒙兰中尉昨天晚上刚从团部回到第11连,不到一天就阵亡了。
2月18日晚上,黎鸿江准尉再次率领部队夺回了1号榕树山。当时雾气弥漫,中国军队正在构筑阵地。黎鸿江让一名班长代替他指挥全排,自己单枪匹马爬上了1号榕树山的山顶,随后向阵地中间开火。突如其来的枪声令对方猝不及防,他们也不知道我们是从哪一侧攻上来的,于是互相射击起来。第10连第3排趁着混乱发起迅猛攻势,收复了阵地。
17日和18日两天时间里,黎鸿江准尉遵照营指挥所的命令,两次率领第3排夺回了1号榕树山。早些时候,2月18日上午,当中国军队向第11连和第10连第3排的阵地进行连续攻击时,他们的坦克在步兵战斗队形后面用直接瞄准火力猛烈射击,造成我们大量人员伤亡,这种打法使士兵们感到恐惧。面对这种情况,黎鸿江决心摧毁对方的坦克。
因为他们的坦克总是配置在步兵战斗队形的后面,步兵在前面推进,坦克在后面跟进,用坦克炮和机枪向我们的防御工事开火,所以我们很难接近并射击坦克。黎鸿江拿着B41火箭筒下山,然后躲在尸体里面,等待对方步兵通过,坦克接近时,迅速起身发射了两枚火箭弹,摧毁了1辆坦克,消灭了几名步兵。战斗中,他的左臂被子弹击中负伤,但阿江还是坚持返回了我们的阵地。
2月19日,黎鸿江的第3排和第11连的士兵继续战斗,坚守1号榕树山阵地。面对中国军队的进攻,他仍然坚韧不拔地战斗到了最后一发子弹,身上多处负伤,并被炮弹爆炸掀起的泥土和石头掩埋。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瞎了一只眼睛,断了一条腿,前一天左臂上的伤口也裂开了。因为流血过多,整个身子几乎都麻木了。
枪声渐渐平息,阵地上只剩下阿江一个人,他脑子里唯一的想法就是赶紧寻找部队。经过简单包扎之后,趁着夜暗和浓雾,阿江拖着负伤的躯体艰难地往后面爬行,饥饿和疼痛让他昏迷了好几次。每一次醒来,阿江都咬紧牙关用健全的右臂强撑着赶路,饿了就吃路边的香蕉。
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惊人的毅力,他归队了。黎鸿江在途中遇到了一个名叫穆阿爽的苗族士兵,后者背着他回到了部队。战争的第二天,尽管中国军队拥有优势的兵力和强大的火力,却仍然无法从边境方向突破第3营的防线。在榕树山方向,面对中国军队两个团的兵力,我们只有1个连和1个前去增援的排。我们坚守着阵地,但我们也明白,接下来的几天里,最残酷、最激烈的战斗在等待着我们……
说明:1979年2月18日进攻两座榕树山的我军部队是:第41军第122师第365团第1营第3连和军坦克团第3营第8连第3排。越方把1个加强连记载为2个团,并声称消灭150人和2辆坦克,夸大其词到如此地步,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