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月,彭德怀和朱德急匆匆的赶往毛主席住的窑洞,毛主席刚抬起头就看到彭德怀满脸气愤的说:“主席,杨上堃因为降职就带着手下逃跑了,你说说,如果不把他枪毙了,还怎么稳定军心?”
毛主席听到此话后陷入了沉思,随后缓缓开口道:“杨上堃这个人我知道,平时挺老实的,他也立下过很多功劳。这件事情可能有什么误会,现在还不能杀他。”
临阵脱逃本身就是重罪,毛主席为什么会为他开脱呢?杨上堃选择逃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毛主席之所以会认为这件事存在误会,是因为他清楚的知道,杨上堃是一个心志坚定,敢于反抗不公的人,不会做出出卖国家和政党的事情。
杨上堃出生于1914年,生活在江西省赣州市的一个贫困家庭中,生活过的特别艰难。
天灾和战乱让他们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只能给地主家里打工,以此来勉强维持生计。杨上堃的姐姐被地主看上,强行将他娶了回去,他的哥哥也经常遭到刁难和责打,生活中充满了屈辱和压迫。
面对生活中的不公,杨上堃没有选择自甘堕落,积极的和地主做斗争,但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他很难将百姓们从压迫中拯救出来。
意识到这点后,杨上堃开始寻找志同道合的同伴,当他得知共产党的思想后,果断的加入其中,积极参与土地革命,解放了许多的村庄。
加入共产党后,杨上堃熟悉了各项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按照军队中的命令执行,很快就被提拔成了连长。此后,他越来越觉得,想要解放中国,就要有舍己奉献的精神,时刻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
红军长征期间,战士们被王家烈堵在了乌江边界,现在留给战士们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背水一战强行突围,要么冒着风险渡过乌江。
由于敌人兵力众多,蒋介石的军队也可能随时赶到,如果选择正面强攻,一定会被这里的士兵拖住,等敌军主力赶到后,甚至可能全军覆没。经过组织的谨慎考虑后,政委刘亚楼决定将强渡乌江的任务交给红二师来完成。
作为红二师中的先锋队,杨上堃主动接下了这个任务,带领队员寻找强渡乌江的方式。
杨上堃准备将队伍分成两部分,不会游泳的坐竹筏过河,水性好的则尝试游过去。然而,测试的时候,即便是常年下河抓鱼的战士,依旧无法在湍急的河流中正常前进。杨上堃只好改变策略,让全军战士都乘坐竹筏过河。
如此大规模的渡河行动,势必会引起敌人的注意,为了保障大部队的安全,杨上堃和战士们率先渡河,吸引敌人的火力,大部队则从另一边快速通过。杨上堃这种的战术虽然风险巨大,却也让大部队成功渡河,冲破了敌军的防线。
经此一战后,杨上堃和10多名战士被授予“勇士称号”,组织还为每人赠送了一套“列宁服”作为奖励。
全民族抗日开始后,杨上堃担任了一营营长,并且参加了平型关战役。战斗中,杨上堃带领战士们在灵丘和涞源地区阻击日军,切断了他们的交通补给线。他们将日军的增援部队拦截下来,为主力部队争取到了进攻的时间。
此战胜利后,杨上堃留守在山西、河北边界,积极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是由于杨上堃为我党立下了汗马功劳,毛主席认为杨上堃并不是叛逃。再加上杨上堃
没过多久又回到了队伍中,认错态度良好,毛主席觉得年轻人都有冲动犯错的时候,所以才会为他说情。
那么杨上堃离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真如毛主席说的那样吗?组织又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
1939年3月,杨上堃被升任成了团参谋长,领命的时候,杨上堃还自信慢慢的表示:“我一定认真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
然而让众人都没想到的是,杨上堃上任不久后,就被降职成了支队的参谋长,巨大的落差让杨上堃充满了沮丧,消极了很长一段时间。
杨上堃虽然经常把这件事情挂在嘴边,但是他从来没要叛逃的想法,只是想找人诉苦。然而,袁彪和罗昭辉两人早就有了叛逃的想法,但苦于人数有限,他们也不敢轻易行动,杨上堃被降职后,他们就打算拉拢他一起逃跑。
袁彪和罗昭辉找到杨上堃后,暗示的说道:“杨将军能力出众,还遭到如此不公的待遇,是他们有眼无珠,如果咱们能自己出去打出一番成就,一定能被重新重视起来的。”
杨上堃本就在气头上,再加上他们两人的煽动,杨上堃当天晚上就带上枪械和士兵,悄悄的离开了军区。
袁彪和罗昭辉原本就想投靠日本人,他们就带着杨上堃前往日军的控制区——保定。他们还骗杨上堃说:“保定日军活跃,我们很快就能在那里创出一番天地。”
杨上堃离开军区几天后,他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劝说袁彪和罗昭辉一起回去。袁彪却威胁说:“如果我们不做出成就后再回去,一定会被认定为叛逃,那可是杀头的重罪。”
可即便如此,杨上堃都不愿意再往前走,并且他还主动和前来寻找他们的侦察连会合,袁彪和罗昭辉也被一起带了回去。
由于先前就有过叛逃的事情,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当彭德怀知道这件事情后,坚决要把杨上堃枪毙,以此来稳定军心。毛主席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杨上堃是被蛊惑的,本身并没有叛逃的想法。
毛主席力排众议,免除了杨上堃的死刑,组织掌握了袁彪和罗昭辉投靠日本的证据后,对他们进行了公开处决。
杨上堃虽然逃过了一劫,却也被开除党籍,撤除了职位。毛主席事后对杨上堃说道:“年轻让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并没有错,但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不能因为一时冲动,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
毛主席的话让杨上堃获益良多,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欣然接受了组织的处罚,并且更加用心的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
杨上堃经历过这件事情后,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他的能力和决心再次得到了组织的认可,组织也决定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1941年,杨上堃在组织的安排下,前往陕北学校进行改造学习。四年之后,杨上堃重新恢复了党籍,再次投入到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当中。
解放战争时期,四平保卫战、长春战役等多个战场上,经常能看到杨上堃奋勇杀敌的身影。杨上堃和战士们舍生忘死、同吃同住,始终奋战在战场的最前列,成为了人人称赞的革命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杨上堃又加入到了清剿土匪的战斗中,赣南地区的土匪势力很快就在杨上堃的带领下消灭殆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不久之后,杨上堃被任命为了赣州军分区司令员,他在任期间,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工作当中,提升自我的同时为部队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杨上堃还在1970年开展绿化工作,为我国的林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毛主席高瞻远瞩、赏罚分明,他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不仅拯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同时也为国家保留了一位忠心耿耿的能人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