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杀》看完,给人的感觉是一言难尽。
观感很不怎么样。
但是,《默杀》已经是近期电影院里唯一值得一看的影片了。电影市场的凋敝,可见一斑。
《默杀》不怎么样,可已经是救市之作了,原本不怎么忍心去骂它,但朋友总是想让我说一下,就简单聊下这部影片的核心失策之处吧。
《默杀》与《误杀》,名字很像,导演都是柯汶利,值得对照来来说一下。我们先来看一下《误杀》何以那么受欢迎,被那么多观众喜爱的原因,然后对比一下,就知道《默杀》的失误之处是什么了。
尽管《误杀》比《默杀》上映早很多,但实际上《默杀》才是柯汶利的处女作。这也是《默杀》远不如《误杀》成熟的原因所在。
原本,《默杀》2017年就已经拍好了,主演是黄健玮、尹馨。柯汶利是马来西亚华人,他的处女作来台湾演员来演,也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就在原版《默杀》即将上映之际,黄健玮陷入了MeToo风波之中。新闻很好查的,黄健玮与炎亚纶是同一波陷入MeToo风波的台湾演员。控诉黄健玮的廖姓女子表示她和黄健玮是在剧组认识的。某次收工后,她独自回房准备休息,黄健玮来找她唱歌,她当时表示已经吃了安眠药准备休息。廖女表示,她很后悔在那时让黄健玮知道自己吃了安眠药,因为这让对方有了可乘之机。她回忆,当天醒来时发现自己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询问黄健玮当天发生了什么事,对方表示两人发生了关系,并反问她为何没有叫喊。而廖女本身对当时的情况没有任何记忆。廖女表示,在了解到黄健玮的行为可能构成「乘机性交罪」后,鉴于近期 MeToo 风波受到社会关注,她决定勇敢发声,将隐忍已久的事情说出来。她坚决表示,如果当时是清醒的,她一定会明确拒绝。
当然了,MeToo风头过去之后,廖女进行道歉,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总之,黄健玮的失德行为,累及到了《默杀》,导致了该片无法上映。不得已,柯汶利投靠了陈思诚,并从陈手上拿到了《误杀》项目,然后进行拍摄。结果,成为了年度黑马。
这也给了柯汶利足够的信心,使得他对于被封杀的《默杀》心有不甘,于是将剧本翻了出来,自己翻拍自己,找来了王传君、张钧甯、吴镇宇等演员,再次演绎了一遍。
这,就是眼下大家看到的这一版。
所以,《默杀》才是柯汶利的处女作,《误杀》已经是他的成熟作品。
也因为《默杀》是处女作,所以处女作中常见的错误,这里一点都不少。
处女作常见的错误,就是用力过猛,或者将重心用在了错误的地方。《默杀》就是如此,很明显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涉及的问题是校园霸凌、家庭暴力、强奸幼女、青少年犯罪等问题,按说要想影片更精彩更具有意义,那么重心应该是如何挖掘上述问题背后的根源才对,可是《默杀》却将浓笔重墨用在了如何展现上述犯罪事实的过程中,用了大量镜头去展现校园霸凌的过程,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片中两个可怜的孩子如何收到虐待的过程。
有必要吗?
有。但是,没必要那么多,那么细节。
上世纪70年代,香港盛行一种电影,叫做“剥削电影”,这个电影类型,大公详细地为大家揭示过(香港cult片专题、香港风月片)。这种电影类型,说白了就像将某种元素事无巨细地进行展示,多到了剥削压榨的程度以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譬如剥削女性的人身体,频繁展现女性的沟与乳等。
《默杀》不是一部艺术片,而是典型的商业片。艺术片会更多挖掘霸凌现象的背后原因,而商业片就会以霸凌本身作为商业卖点,所以才会有详尽的过程展示。尽管观众都很痛恨霸凌,但是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消遣,是一种消费,所谓的痛恨霸凌,也不过是边消费边痛恨罢了,这是一种相对廉价的道德痛恨,是导演与观众在某种合谋,是一种商业消遣。
观众掏了真金白银去消费,批判观众没有意义。而剥削霸凌这种行为,导演也未必是主观故意。只能说,作为处女作,导演太想赢了,于是他往里塞入了太多商业化的元素,一不小心过头了,形成了剥削。
所以,《默杀》的问题在于过于商业,而片长的限制,此多必然彼少,文艺性的元素就不够了,深度欠奉。
当然,这并非根本性错误,而是处女作的通病,柯汶利只是没有闭坑成功,该跳进去的坑跟着就跳了进去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对照一下《误杀》,看看《默杀》最缺少的闪光点是什么。
《误杀》也是一部翻拍片,原版是印度的《瞒天误杀记》。原片就是一部佳作,翻拍自然会搭乘便车,差不到哪里去。
《误杀》是一部犯罪片,它整个故事都在掩饰犯罪的事实与过程,以躲避司法的追究。原则上讲,大众应该站在司法一边,去打击犯罪,进而维护社会公义。但是,大家在观看《误杀》,没有谁觉得有什么不对,会自然地跟着主角肖央在走,会自觉地站在他的一边。
为什么?
难得大家都在支持犯罪吗?
不是,大家支持的是更大的公义,是因为肖央饰演的是一位父亲,而且他本身就是一名受害者。
核心原因,就在于肖央是一名父亲,也是一名合格的丈夫。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了维护他的女儿,都是保护自己的妻女不受伤害,他绝非是为了自己,他是为了保护他的家庭。
在司法上,肖央是一名罪犯。在道义上,他是一名父亲,也是一家之主。而站在他对立面的是,则是不公正的死法,是贪腐盛行的公共机构。
基于同情弱者的立场,大家就应该天然地站在肖央的一边,因为大家在肖央的身上,看到了父爱如山的一面,看到了一家之主的坚强不屈的一面。司法制度可以改变,而父爱则是永恒不变的千古议题。
所以,不是观众不顾大局,而是观众太顾大局了。《误杀》里肖央父爱如山的形象演绎得太好了。
观众可以无条件地支持《误杀》里的肖央,生怕他被抓到。可是,你能无条件地支持《默杀》里的王传君吗?
你能吗?
问问自己。
当然是不能。别的不说,他杀害那三名霸凌女孩的过程,与抛尸的行为,就无法让人接受。
一名成人,无论任何原因,都不能去杀害青少年儿童。而且,是三名。
媒体上,经常会出现某某某拿刀砍向了幼儿园的儿童,或者是某某某持刀杀向了小学。这种人,没有一个人会同情,也没有人一个人会支持。无论这名凶手原本有多可怜,原本有没有的无助。
挥刀砍向青少年,都是不对的,不需要任何理由。
更何况,王传君杀人的场面,那种血溅机车,还有少女的惊呼声,都清晰可见。
回到上面,就是导演宣扬了原本不该宣扬的场面,剥削过头了。
直接结果,就是极度降低了王传君饰演的父亲的形象感。
《误杀》里的肖央,所作所为,他所有的措施,观众都可以接受。但是《默杀》里王传君的行为,却不可接受。
而《默杀》里除了王传君原本是一名可怜的父亲之外,还有哪个角色值得同情呢?
答案是没有。
张钧甯饰演的妈妈,原本值得让人同情。原本大家都以为张钧甯的角色,就是《误杀》里肖央的角色,一个是爸爸,一个是妈妈。张钧甯为母则刚,为了女儿,做的事都是对的。
可是,镜头一转。张钧甯居然是一名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她的女儿时时处处都在想逃出她的魔掌,以获得自己的自由。
天呢!张钧甯的转折,真的是让人大吃一惊。
而王传君呢,前面他的身份一直让人以为他是一名变态杀手,压根无法值得同情。
后来,突然镜头一转,哦,他做的一切,原来都是为自己的女儿进行复仇。
这个时候,王传君值得让人同情了吗?
按说,是的。可是《误杀》里与肖央饰演的父亲相对立的,是陈冲饰演的死法部门的颟顸不堪,姜皓文饰演的高官的腐败横行,只有对比才能让让大家同情肖央。《默杀》里王传君的对立面,那些让人同情他理解他的坐标系在哪里?
很遗憾,没有。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也有,就是那所女子学校的校长与教师们的冷漠。所以,王传君同时将屠刀对准了他们。像金士杰饰演的方老师、柳小海饰演的校长,他们该被王传君施以私刑吗?他们当然有值得被惩罚的必要,可是他们更多地还是只代表了他们自己,并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误杀》里肖央一个人硬罡陈冲、姜皓文所代表的体制,那才更有象征性意义,更具有普世价值。《默杀》将惩罚对方指向个人,而不是机制,就不具有象征性意义,也具有普遍价值,不值得被弘扬。
一部电影,缺乏普世性价值,缺乏值得弘扬的精神,就很难成为一部真正的电影。《默杀》正是如此。
至于《默杀》里吴镇宇饰演的警察,全片看上去都没有什么本质的错误,在全员恶人的影片里,大概算是唯一正常的角色了。甚至阿如那、王成思饰演的小警察,则是典型的丑角,他们的戏份完全可以删掉,存在的意义就是搞笑,就是为了撩拨观众。
开心麻花的王成思一如既往地开心麻花,估计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演的是什么角色。而一向恶人的阿如那,居然成了一个憨逼小警察,纯粹为了搞笑,也是怎么看都不让人舒服。
王传君是一名值得同情的父亲,吴镇宇等三人是他的对立面,按说可以将吴镇宇等三人刻画成黑警,以引导观众去同情王传君,可是它偏不。吴镇宇这几个角色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不存在了。吴镇宇的确演的也不怎么样,游离于影片之外,不知所云。
同样的角色,还有蔡明。整部影片里,大陆演员、台湾演员、香港演员,基本上在各自的演戏程序里各演各的,根本就没有被捏合在一起。蔡明依旧是《闲人马大姐》里的那一套北方居委会大妈的范儿,吴镇宇则依旧是香港演员挤眉弄眼表情夸张的传统演法。张钧甯依旧是台湾演员那股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
很多人都是王传君演得很好。其实完全错了。
只说一点。就是王传君在发现女儿被逼跌下天台,重重摔死的那一幕。
影片里,王传君在看到女儿的惨状的第一时间,情绪就爆发了,哭天喊地,涕泪四流,伤心欲绝。然后,化悲愤为力量,展开了一系列报复。
这里有问题吗?咋一看,没有问题。
但实际上,问题非常大。
王传君不是演得不好,而是演的太假了,一眼假,夸张过头了。
现实中,如果真的面对这种亲人猝然离去的情景,带给人亲人的感觉是极度的震惊。震惊到不相信这是事实,也不接受这个事实,一定是第一时间去施救,要自己的孩子继续活下去。
所以,王传君面对自己的孩子,第一时间应该是施救,应该是貌似冷静去处理。而不是第一时间崩溃,进而错过救孩子的时间。何况,影片里孩子也没有第一时间死去,还在王传君的怀里说了两句话。
王传君的演绎过于夸张了,进而显得不真实,这一看就是没有自己的孩子,缺乏生活经历,只会用想象去表演。
看着王传君的表现很真实,但实际上假得不能再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的情绪是会有积累的,你王传君在第一时间就把受伤害的情绪通过痛苦释放出来了。那么,后面还怎么去复仇呢?
他应该是,在见到女儿之后,陷入极度压抑之中,让情绪继续积累,然后在这种极度的压抑之下,才去展开复仇。只有在挥刀的时候,才是情绪真正释放的时候。这样处理,才会更好一些。
你前面都已经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了,后面还要去复仇,而且是大面积的复仇,这就是你的人品有问题了,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了。
所以,《默杀》全员恶人,看完之后找不到同情点,只是简单的情绪发泄,这种观感会让人非常不痛快。不像《误杀》,会随着肖央计谋的成功,观众会与他一起获得情绪的释放,会感到痛快。
本来看电影是去找痛快的,结果看完后反而不痛快了,那又是何苦呢,于是反手给《默杀》一个低分,这也是最后的发泄了。
就这样,原本《默杀》可以表现的更好,结果在各种因缘下只能不停地收获低分,赢了票房,输了口碑,也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