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亚忠:在《人民军队》报社学习的日子

绿拂晓 2024-04-14 10:11:32

作者介绍:苏亚忠,陕西靖边人,任过教师,当过兵,后为新闻工作者。喜欢读书写作摄影。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和网络发表大量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主编图书《军旅生涯战友情》《统万集》《匆匆岁月集》三部。出版个人散文集《山村纪事》一部。系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榆林市三边摄影家协会理事,榆林市诗词协会会员,靖边县黄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1985年8月,我被团里派去兰州军区政治部《人民军队》报社学习,这对于一个团级单位的战士新闻报道员来说,几乎可以说天上掉馅饼的事。

简单地收拾之后,我于当日就背着背包,从驻地小站踏上了去兰州的列车,于第二天早晨到达了报社所在地——东教场军区大院。

报到之后,我被报社分配到编辑三处实习学习。

《人民军队报》是兰州军区党委机关报,向陕、甘、宁、青和新疆所属部队发行,为每周出版三期,每期四版。

当时,人民军队报社共有编辑一处、二处、三处和通联处。出版人民军队报四开一份,每周出三期。编辑三处负责三四版,主要内容为军营生活、思想政治工作和文艺副刊,轮流编辑出版。

这一年,也正逢军队百万大裁军,原新疆军区与兰州军区整编合并。编辑三处处长为原新疆军区政治部调入的韩忠智处长。编辑人员主要有濮继红和薛舜尧等。我就是跟着两位编辑学习。每天主要工作是帮助编辑老师整理稿件,校对版面。因为报社当时没有专门的校对人员。报社规定,谁负责编辑的版面就由谁自己负责校对。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由学习或实习人员先对清样进行认真校对,之后由责任编辑校对签字,再经处长、社长把关签字后,交印刷厂付印。

濮维红编辑是江苏人,笔名路滔。眼睛高度近视,身材高打魁梧,性格直爽,嫉恶如仇,属于眼里不揉沙子的人。薛舜尧编辑是四川人,英俊帅气,做事干脆果断,敢于担责。两位后来都离开了报社,调到《解放军报》社旗下的《解放军生活》任编辑、主编。濮编辑后来成了专业作家。出版了不少文学专著。此时,濮编辑正在准备出版自己的杂文集《镜子警钟尺子》,有些文章我还帮助抄写和校对。由于那时没有电脑等办公设备,选稿改稿编稿都是手工用笔完成,有些稿子经过修改之后,已是面目全非了,编排时都需要重新抄写。

我每天除了进行版面校对外,还要帮着编辑抄写稿子,然后再抽时间写些自己的稿子,主要是能够反映本部队工作训练的新闻稿,给单位有个交代。这样,也对得起领导派我来报社学习的初衷。利用下班或休息的时间,通过打电话了解一些新闻线索,然后写成新闻稿,有针对性地交给版面编辑,适时刊发,起到宣传部队的效果。

由于这次学习机会难得,所以我倍加珍惜。每天除了吃饭外,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选稿编稿和版面的设计排版上。很快就熟悉和掌握报纸的编排程序,开始协助编辑编稿排版了。在报社学习期间,我除了在新闻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外,更主要的是从编辑老师们的身上感受到了一股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工作严谨认真的作风和对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同时,还认识了一位好老乡好战友刘苏维。

刘苏维入伍的部队和我所在的部队是兄弟单位,被借调到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工作。比我早一年入伍,陕北米脂人,和我是老乡,又同为战士,年龄相仿,所以我们很快从认识到熟悉,继尔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当时负责编辑《基层政治工作》,这是军区政治部创办的一份军队基层政治工作理论性的刊物,由秘书处主办,编辑部就设在秘书处,编辑部也就他一个人。从选稿审稿到编辑出版都是他一个人在完成,包括去印刷厂校对等。

刘苏维个子不高,墩墩胖胖的,长得很精干,一口标准的米脂口音,说起话来,给人感觉很是吃力费劲,但又有很亲切的感觉。我稍有时间就去他的编辑部办公室,聊天或看着他编稿子。有时候,我们还一起边逛马路,边谈天说地地东拉西扯。

我爱人是教师,学校放假时来部队探亲,当时住宿困难,苏维就把自己住的宿舍让出来,供我们居住。有时也过来串门聊天,蹭点饭吃。

苏维后来在部队转了志愿兵,又提了干,调到延安军分区工作。当过科长和县武装部的政委,最后转业到省政府的一个部门工作。

有一次,苏维带人来陕北检查工作,我们又见了面,一起吃陕北小吃,拉家乡的话,聊曾经的部队生活。苏维还是那么健谈随和。

五个月的报社学习很快结束了。如果说以前我搞新闻报道是“瞎子摸象”,是站在新闻报道写作门口的话,那么,这次报社跟着记者外出采访,跟着编辑老师参与稿子直接选编的学习,使我一只脚才真正踏进了新闻写作的门槛,对新闻写作的理论知识和写作实践有了一个初步的掌握,为以后搞好新闻报道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部队从事十多年的新闻报道工作,虽然后来也多次去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和其他新闻机构学习,但在《人民军队》报社学习的几个月时间,是我最难忘的日子。

0 阅读:1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