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会儿,有这么个厉害人物,他活过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还有唐玄宗这几个皇帝的时代。他好多回都当上了宰相,大家都说他是唐朝最棒的四个宰相里的一个。
他的人生充满了不少神奇的故事,比如说,他年轻的时候特别自在,就爱打猎找乐子。到了二十岁,他突然变了个人,开始拼命读书,一门心思扑在官场上。四十五岁那年,他还在基层干活呢,结果武则天看上了他,短短两年时间,他就一路飙升,当上了宰相。
到了唐睿宗那会儿,他只用了一个下午时间,就从宰相的位置蹦跶到了首相,这速度快得就像别人要花一辈子去爬的梯子,他一下子就登顶了。
他权势最旺那会儿,简直就是皇帝之下第一人,说他在朝廷里一手遮天,那是一点都不夸张。
这位半途而废却常被赞誉为贤能的宰相,他的人生究竟能绽放出多少不凡的光彩呢?
【千古一相,历经四朝】
姚崇老家在浙江湖州市这块地方。他年轻的时候,很看重个人的品行,常靠打猎来消遣。到了二十岁,他决定好好干一番事业,就借着给皇帝李宏当挽郎的机会,踏进了官场。后来,他又通过考试,当上了濮州的司仓参军。
我原以为这辈子就这么平平淡淡过完了,可谁能想到,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契丹的李尽忠和孙万荣竟然起兵叛乱,一口气打下了河北的好几个州。
那时候军机处忙得不可开交,但姚崇办事很有分寸,他把所有事务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就因为这样,他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被提拔做了夏官侍郎。短短两年工夫,他就一路高升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同时还管着相王府长史的活儿。
在长安城的第四个年头,姚崇那会儿已经五十三岁高龄了。他说为了给老母亲尽孝心,就申请不再当宰相了。
武则天虽然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后来还是把他留下了,让他担任春官尚书。可惜啊,他得罪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最后被贬了官。
可能老天爷还在眷顾着他,就在他回京城那会儿,朝廷里有些大臣想搞政变,他歪打正着掺和了进去,结果立下大功。唐中宗一上台,就赏了他个侯爷当当,还派他到外地去做官。
听说那时候,满朝文武因为唐朝的复兴而兴高采烈,唯独姚崇却泪流不止。
他并不忧虑会因跟武皇道别时落泪而惹上大麻烦,只表示这是作为臣子应当坚守的原则,就算因为这样受到惩罚,他也毫无怨言,心里甘愿接受。
也就短短五年光景,唐睿宗坐上了皇位,姚崇又被朝廷请了回去,当上了兵部尚书。结果他仅用一个下午,就升为了中书令。
他重用有才能的人,把坏人赶走,有功就赏,有错就罚,而且坚决不接受任何走后门的请求。这样一来,各种规章制度都重新变得井井有条。朝廷和民间都觉得,他回来后,国家又找回了贞观、永徽时期的那种好风气。
但好时光总是短暂,太平公主开始插手朝政,那些诸侯手里握着大军,给皇上和太子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太平公主和姚崇起了冲突后,太子李隆基为了保住自己,就向皇帝报告,说姚崇在宗室中间挑事。结果,姚崇就成了政治斗争的替罪羊,又一次被贬官了。
不过姚崇并未因此感到沮丧,当他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始终坚守着法律严谨、官员清廉的原则,赢得了老百姓们的一致好评。
现在有很多人把姚崇的画像当作神明一样祭拜,在台湾云林县的虎尾镇,还有一座姚王爷庙专门用来纪念姚崇,香火一直延续至今。
李隆基在被贬谪外地两年后,突然发动了一场政变,把太平公主给除掉了。那时候,姚崇正好在同州当刺史呢,李隆基就偷偷地派人去请他,想跟他一起聊聊国家大事。
李隆基心里琢磨着想让姚崇来当宰相,但姚崇没立马答应。他反过来跟李隆基说,要先答应他十条治理国家的建议,这样他才肯接宰相这摊子活。
因为这十条政治方针,他才敢大胆行动,裁撤多余的官职,压制住那些皇室亲戚和功臣的势力,给开元盛世打下了政治和经济的根基。他也因此被齐浣夸奖为能及时挽救时局的宰相。
姚崇被传很敬重佛教,他确实两次动手参与过塑造佛像的事儿。但他本人并不盲从,他觉得佛就在自己心里,不用到外面去找。只要多做善事,远离恶行,好运和福气自然就会来。
所以在唐中宗那会儿,好多贵族亲戚都抢着建寺庙,滥封和尚尼姑。这样一来,不少人就想方设法利用这个逃避劳役。
唐玄宗当上皇帝后,他直接跟皇上讲:“皇上啊,只要能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那您就是活佛了,根本不用让那些坏蛋出家当和尚,他们只会给佛法抹黑!”
唐玄宗听了他的建议,下令全国检查和尚尼姑,让那些混水摸鱼的人都回家过日子。一数之下,发现这种人竟然有一万两千多人。
【是能人却也教子无方】
姚崇一辈子经历了四个皇帝,特别是在武则天、唐睿宗还有唐玄宗那会儿,他都当上了宰相。要说他的功劳和经验,那会儿真没几个能比得上他。
他这辈子奉行“不贪是宝,廉洁谨慎为榜样”,就算在国家最昌盛、自己官职最高的开元年间,也还是过着非常简单朴素的日子。
不过他在管教孩子这事上,做得真是一塌糊涂。三个儿子中,有两个整天游手好闲,啥正经事都不干,就只有小儿子还算靠谱,做事踏实。
唐朝那会儿,搞了个群相制度。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宰相可不止姚崇一个,还有个叫魏知古的家伙,也坐上了宰相的宝座。
魏知古原本家庭条件不好,多亏了姚崇的提拔,他才慢慢爬上来,最后坐上了宰相的位置。
姚崇老觉得自己对魏知古有知遇之恩,从来没把魏知古当作和自己地位相当的人来看待。
就因为这事儿,姚崇和魏知古结下了梁子,俩人的关系越来越僵。到最后,姚崇硬是把魏知古挤兑到了洛阳,让他去管科举的事儿了。
说来也怪,那段时间,姚崇那俩不争气的儿子刚好在洛阳晃悠。一听说这次洛阳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换成了魏知古,他俩高兴得不得了。
说白了,他们就是觉得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的,对于他们那些收受贿赂、买卖官职的行为,怎么着也会看在姚崇的面子上,假装没看见,放过他们一马。
接着,他们就把一长串人名整理好,给魏知古送了过去,然后就回家做起一夜暴富的白日梦了。
他俩压根就没想到,自己这样做其实是给老爸设了个局。
魏知古回到京城,立马就把那一大串名单递给了唐玄宗。皇帝一看,火冒三丈,立马让人把姚崇召进宫来,当面质问这事儿。
姚崇脑子一转,立马想到自己两个儿子正待在洛阳,心里就琢磨开了,八成是他们俩惹了啥麻烦,被魏知古给逮住了。
他跟皇帝直截了当地说:“皇上,我家里有三个儿子,前两个不争气,现在在洛阳,整天就知道玩乐享受,干啥都马马虎虎的。孩子不好,是我这个当爹的没教好,这都是我的错。这次皇上您提到这事儿,我猜是因为魏知古去了洛阳,我那俩不争气的儿子八成又去找他了,估摸着又惹祸了。这俩小子,真是不孝顺啊。”
看到姚崇没有打算袒护谁,唐玄宗的火气立马降了不少,于是他就问姚崇,是怎么知道这事儿跟魏知古扯上关系的。
姚崇心里盘算了一下说:“魏知古以前地位不高时,我经常帮他。我那两个儿子肯定是想着拿我以前对魏知古的恩情来要回报,所以在洛阳胡来一气,妨碍了魏知古选拔任用贤能的人。”
他这番言论,表面上看是在说自个儿儿子乱插手朝廷事务,但实际上是给唐玄宗提个醒。他说魏知古能有现在的地位,全靠他一手栽培,这话里话外都在说魏知古是个不念旧情、不懂感恩的家伙。
唐玄宗真就被他给迷惑了,没多久,魏知古就被撤了宰相职位,发配到外地去了。
人们常说,即便是再能干的人,一旦碰到家里那些琐碎事儿,也容易犯迷糊,分不清轻重缓急。
魏知古这家伙,洛阳那档子事过后,他也没长记性,没去好好管管家里头的风气。
他让皇帝别把权力随便交给那些亲戚贵族,但自己却没管好自己,结果后来,把小儿子姚弈的前程都给耽误了。
姚崇有个孙子,名字叫姚闳。到了唐玄宗那会儿,姚闳是在牛仙客手下当差的。
牛仙客病得很重那会儿,这家伙真是不知好歹,竟然找上门去,硬是要牛仙客写推荐信,想让他举荐自己的亲叔叔姚弈当宰相。
这事儿被人捅出来后,唐玄宗火冒三丈,直接给姚闳判了死刑。姚弈呢,也被一脚踢到了永阳当太守,以后再也别想回京城做官了。
这时候,姚崇都已经走了快二十年,他们再也没了个能出头说话的人。
【临终妙计保全家】
唐玄宗那会儿,姚崇可真是能干,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他搞定蝗虫灾害、救老百姓于水火的事儿。
开元四年那会儿,山东这块地界闹起了蝗灾。老百姓们呢,不敢动手去收拾那些蝗虫,光顾着拜拜求神,就让那些虫子可劲儿吃庄稼。
姚崇给唐玄宗上了道奏折,拿汉朝光武帝的事情举例,说蝗虫其实是可以被捕杀的。唐玄宗一看,觉得挺有道理,就派了御史去当捕蝗使,到处去盯着,让大家赶紧把蝗虫给灭了。
朝廷里对这事儿争论不休,挺多人觉得蝗虫不能打,说这是老天爷的惩罚,就算去打也打不完。
姚崇狠狠批评了这些人,说他们太死板,不懂得变通。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楚惠王吃了水蛭病就好了,另一个是孙叔敖杀了蛇反而得到了好运。他说,就算咱们不能完全把蝗虫消灭掉,但也不能就任由它们泛滥成灾啊,多少得管管。
他干脆利落地说,要是老天爷因为他们除掉蝗虫而怪罪下来,那所有的责任都由他姚崇自己扛。
姚崇硬是挺到底,还亲自跑到田间地头,带着百姓们连夜动手,一边挖土坑一边烧虫子,就这样,蝗灾总算是被控制住了。
就算蝗虫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但在姚崇的主持下,老百姓们好歹没遇上大范围闹饥荒的事儿,所以大家都说姚崇是个能解燃眉之急的好宰相。
就是因为这事儿,姚崇让唐玄宗起了疑心。
贞观二年那会儿,也碰上了一次蝗虫大闹灾。
唐太宗李世民那会儿,出宫到民间转转,看到蝗虫,二话不说直接就往嘴里送。再看现在姚崇这架势,那股子勇敢劲儿,简直就是当年唐太宗的翻版。
在朝廷里头,好些人都讲姚崇身上有贞观时候的老作风,甚至还有人扯到姚崇想当第二个唐太宗。这种说法实在狠毒,摆明了就是说姚崇心里头憋着要谋反呢。
姚崇因为立下赫赫战功,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那是直线上升。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就开始瞎编乱造,给他惹来了一堆麻烦,这事儿真让人感叹不已。
这事儿真给唐玄宗提了个大醒,想想看,唐太宗李世民那可是靠玄武门之变才坐上皇位的。
唐中宗能坐上皇位,靠的是神龙政变那场大戏。在他之前的那些皇帝,能顺顺利利继承大统的,真的是屈指可数。
再说了,还有武则天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她可不是姓李,却以一个女子的身份,硬生生成了皇帝。
那么,为啥下一个坐上皇位的人就不能是姚家的人呢?
这些话很快就传到了姚崇的耳中,为了躲过这场麻烦,也怕唐玄宗听信那些坏话,对咱们下狠手,姚崇赶紧把儿子叫到跟前说:你得赶紧想办法捞点钱,要不然咱们全家都得遭殃!
他破天荒地允许儿子大胆行事,接受别人的好处,甚至大肆购置地产,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
突然间,这位在朝廷内外都极有名望的宰相,遭到了好多人的指责和弹劾。唐玄宗呢,也点头同意了他想退休回家的想法。
唐玄宗心里头一轻,管它是姚崇真老了,变得爱贪点小便宜,还是他故意装的,只要他点头答应告老还乡,那姚崇对他来说就不再是个隐患了。
为了避免自己背负恶名,唐玄宗给姚崇安排了个清闲的官职,让他做了开府仪同三司。这职位挺自在,他五天只需去上朝一回,但碰到国家大事,唐玄宗还是会找他商量,听听他的看法。
姚崇呢,就这么一路走了过来,活到了七十一岁高龄。
姚崇在世那会儿,并非一帆风顺,没啥对手,张说就是其中一个。他们之间的主要矛盾,就是张说老拦着姚崇升宰相的路,而姚崇呢,也反击得张说最后只能去做刺史了。
他俩都是当朝的大宰相,不过因为政治看法不一样,老是吵架。姚崇活着那会儿,还能勉强镇得住对方,但对自己的身后事,他心里也没底。
张说这人吧,特别爱财。姚崇为了家里人着想,就叮嘱儿子,说他要是哪天不在了,张说来家里吊唁的时候,得把家里的金银财宝都拿出来给他,还得求他写份墓志铭。有了这墓志铭,到时候拿去给皇上看看,这事儿就算板上钉钉了。
姚崇那儿子,虽说不太争气,但心里头有数,清楚自己啥本事,对他老爹的话是百依百顺。等姚崇过世后,他一切照着老爹生前的吩咐来,结果真就如愿以偿,搞到了墓志铭。
过了几天,张说这才琢磨过味儿来,姚崇哪怕是死了,也给他下了个套儿。
这样一来,在皇上跟前,他们俩之间的那些仇恨啥的,全都没了,往后自己也没法再去找姚家后代的茬了。
关键的是,姚崇一走,姚家就没了支柱。他收了姚家的钱,还帮忙写了墓志铭,万一姚家有个什么风吹草动,自己说不定也得被牵扯进去。
大家都说,当个有名的臣子容易,但要做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可就难了。有名的臣子或许能安享晚年,但忠臣往往很难有个好结果。
姚崇是个大忠臣,一辈子对皇帝忠心耿耿,名声传遍了天下。他不仅是出色的臣子,更是忠诚的典范。他在朝中用的那些聪明才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