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进|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日本汉籍善本举要

陆逊看历史 2023-07-11 23:47:02
本文原载《天一阁文丛)(第20辑),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此处文字据word文档刊载,文字略有改动,正式征引还请参考正式出版物。

内容摘要: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日本汉籍特藏拥有从五山版、古活字本到江户时期刻本的较完整序列。五山版《大川和尚语录》具宋刻浙本神韵,文字精善,《标题句解孔子家语》是著名的伏见版古活字本,套红印刷的《孝经参释》反映了日本学者“本土化”中国典籍的努力,《古文真宝》《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等典籍在中土流播稀少,却在海波彼岸盛行不衰。这些版刻现象和文本接受情况表现了在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中,古代传统典籍如何通过不同的解读方式和角度,层累地锻造出古典中国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汉籍 日本 刻本 活字本

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日本汉籍善本举要

韩进

中国儒家典籍很早就传入日本,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其官方主流的文化范本。从镰仓时期开始,经过南北朝,直至室町末期,即十三世纪中后期到十六世纪,以镰仓五山和京都五山为中心出现的五山版,其中不少由东渡的中国版刻工人操刀。到十五、十六世纪,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汉文化圈兴起一股活字印刷的潮流。日本接受了朝鲜成熟的活字技术,应用到汉籍印刷中,形成了著名的“古活字版”。其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经》、《史记》、《千字文》等。五山版和古活字版是东亚汉籍圈中的代表性出版物。日本这股活字印刷文化勃兴的势头,从十六世纪末的文禄、庆长时代,一直延续到元和、宽永年间。官方(伏见版《标题句解孔子家语》)、寺院和坊间都参与其中。

江户时期,中国经史子集的出版物通过长崎口岸,大量流布扶桑,成为两国古典精神流通的载体。京都、大阪书坊的众多与繁盛,与中国或无二致。金圣叹、袁枚、厉鹗这些个性鲜明的的才子文人,在那里同样赢得广泛的拥趸。文化的授受从来都是活泼的,双向的。日本汉籍中的鳌头本(山本长兵卫刻《魁本大字诸儒笺解古文真宝后集》)、可连读的套红印刷(《孝经参释》),创造了别具特色的版刻形式。日文注释、训读的添加(太宰纯、冈白驹注《孔子家语》)和众多“翻案”文本的出现显示了其本土化的努力。《古文真宝》《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等在中土流播稀少,甚至于湮没无闻的重要典籍,却在海波彼岸盛行不衰,回流归来,赋予中华文明更丰富的内涵。对这些汉籍的关注,不仅仅是文物学或文献学的学术命题,更表现了在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播中,古代传统典籍如何通过不同的解读方式和角度,层累地锻造出“古典中国”的丰富意蕴。兹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日本汉籍特藏为考察对象,举其善本数例,来扼要呈现相关的版刻现象和文本接受情况。

一、五山版

1. 《大川和尚语录》二卷 南宋普济语录 元恺编 五山版

一册。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半叶版框18.4×11.7cm,开本22.5×14.3cm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五山版《大川和尚语录》。

南宋高僧大川普济的名字常和《五灯会元》联系在一起。对于普济在《五灯会元》的编撰工作中具体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学界尚有争论。[1]从《五灯会元》在元明以后借大川以行的事实,可以看出这位高僧的地位和盛名。他先后出任庆元府妙胜寺、宝陀观音禅寺、岳林大中禅寺、嘉兴府报恩光孝禅寺、庆元府大慈名山教忠报国禅寺、绍兴府兰亭天章十方禅寺、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和景德灵隐禅寺等八座寺庙的住持。

大川,名普济,淳熙六年(1179)生于四明奉化张姓人家,排行第三。卒于宝祐元年(1253),享年七十五岁。早年业儒,游学乡校。十九岁入佛门,先在香林院,后负笈赤城,以律宗入门,参悟性具之理。或因性之所近,大川转习禅宗,禅学修为得到天童无用禅师的印可,拜杭州径山浙翁如琰为师。同时遍游当时名宿之门,交游很是广阔,与朝廷关系密切,数次迁任都得到朝中高官的支持。[2]

当时提倡“文字禅”,语录盛行。普济幼年习儒,具有文化修养。又曾任知藏一职,职掌天童寺的经藏,接触到大量的佛教典籍,亦为其师如琰校订过语录。他自己在八个禅寺的语录则由其弟子元恺编录成册。《大川和尚语录》上卷八个部分,即分别为大川在八处寺院的法语。下卷汇编小参、举古、颂古、赞跋、偈颂、小佛事等。卷末附《灵隐大川禅师行状》。全书凡六十九叶,版心镌“大川语一”至“大川语十四”,下标页码,十四个部分都各自单独计算,但书末《行状》标总叶数“六十六”至“六十九”。

普济秉性沉厚,“孤硬趣操,严冷面目”。但细读其语录,揣摩个中机锋,于严冷决断之外,也常可见到生动的趣味。

监收上堂。去日炎威重,归时秋半过。林间坐磐石,不觉笑呵呵。不笑仰山插锹叉手,不笑地藏播饭栽田。二胜米料人人有,笑他饿死饭箩边。(《庆元府宝陀观音禅寺语录》)

上堂。风头稍硬,暖处商量。才到煖处,便见瞌睡。生逼鲇鱼上竹竿,曹谿路上,少室峰前,也要打草蛇惊,何似大慈巡堂吃茶。(《庆元府大慈名山教忠报国禅寺语录》)

上堂。东去西去,南来北来。残羹馊饭,门外安排。吃则从君吃,不吃任东西。更觅一单挂搭,灵山罪不重科。(《住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语录》)

睡浓天晓弗梳头,洗面无汤也即休。大底还他肌骨好,不搽红粉也风流。(《颂古·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一我一人装一担,不知出入几胞胎。铁围山岳高如许,撞破髑髅归去来。(《偈颂·枯髅人我担》)[3]

这些文字借世俗生活的物件和体验阐明佛理,字语之间透彻洒脱,蕴涵禅机,又深入浅出,趣味盎然,易为受众所接受。

五山版以禅宗典籍为主,馆藏此本《大川和尚语录》即其中之一。《大川和尚语录》后来又收入《续藏经》,是流传较广的版本。[4]取与馆藏五山版相校,可以发现《续藏经》本鲁鱼豕亥之处所在多有,爰举数例:

(一)“无限平人被陆沈”,《续藏经》本“陆”误作“陵”。(《大川和尚住庆元府妙胜禅院语录》)

(二)“施主一声惭愧,化主当面着贼”,《续藏经》本“惭”误作“慢”。(《绍兴府兰亭天章十方禅寺语录》)

(三)“瞎人天眼目,云门胡饼”,《续藏经》本“门”作“明”。(同上)

(四)“上御书殿额云‘觉皇垂迹在金轮,宝殿巍巍表至尊’”,《续藏经》本“在”误作“左”。(《住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语录》)

(五)“大地山河皆震吼”,《续藏经》本“皆”作“背”。(《赞佛祖》)

(六)“玲珑八面露尸骸”,《续藏经》本“尸”作“死”。(《偈颂·大死》)

(七)“二由一有一莫守,回首面南看北斗”,《续藏经》本“回”作“面”。(《偈颂·示资寿慧一监寺》)

以上例句,或音同而误,或形近致讹,依赖刻梓时间较早而文字精善的五山版的留存,才能还其本来面目。

《大川和尚语录》开本与中国古籍很接近,而不同于日本后来江户时期常见的偏方形制。外封为典型的和刻本制法,由两张比半叶书稍大的厚纸,上下左右四边内折,与书内叶齐平,来作封面和封底。此本外封为暗红色,装订线单股染色,几与封面同色,四孔线装。装订眼等距分布,也是不同于中国古籍的地方。书皮多处脱色斑驳,残破处以同色纸修复。正文纸张质地介于中国纸和较晚期日本本常见的粗厚楮皮纸之间,较后者薄,纤维也没有那么明显。

书皮内粘页有一椭圆形朱印“宍户氏文库,第2272号,共册”,其中“2272”为墨笔所填。卷端钤一朱文阳印“大通”,还有“密宗”阳文印、“宍户昌藏书记”阳文方印,以及一方墨色阳文印“沙罗树园”、一长方墨色戳记“武城西鄙人 可流斋”。书内偶见朱墨二色批点、填补缺字,或标日文训读符号。

日本川濑一马氏考定该书版本年代不晚于南北朝(按,1336—1392年)早期,或许可以追溯到镰仓末期。诸本《大川和尚语录》补刻的情况比较复杂,川濑一马氏曾对几种日藏本的相关情况加以描述:

在初刻基础上加刻较多的有藏于大东急纪念文库(墨书识语“应永二十年永觉”,二册)的一本,藏于石井氏积翠轩文库的两本(识语“明德壬申,三年”,朱印“听松院”、“法山退藏院”)。大东急纪念文库藏本,补刻内容是:宝陀语四、岳林一至三,报恩三、四,大慈三,兰亭(天章)二、三,净慈四、五,景德一、五,小参一、二,举古二、三,赞佛祖以下至卷末。

内阁文库藏本(一册,改装)比上述两本后印,补刻的状态基本没变,应该与大东急纪念文库藏本(墨书识语“庆长十五年”,两册)是同一版,在此基础上又有补刻(宝陀语一至三、五,岳林四至六,报恩一、二、五、六,大慈一、二等)。蓬左文库藏本(卷端“御本”印记,依序为大慈、妙胜、宝陀、岳林、光孝、天章、净慈,卷末缺,一册)也类似,书陵部藏本(金地院旧藏,墨书“舍入菩提树院”、“明松”,室町期笔,朱印“巢云”,一册)也是相同等级的印本,补刻略有增加。

岩濑文库藏本(一册)从卷首开始为新补刻的,灵隐三、五,天章一、三、四等可见“余”这一刻工姓名。东洋文库藏本(偈颂、小佛事为新写,一册,洒竹文库旧藏)与岩濑文库藏本是同一版本。三井家旧藏的一本(“瑞龙寺”朱印,一册)亦属此类。[5](翻译:阎琳)

又说“(《大川和尚语录》)传本较多,印刷清晰的印本很少,真正初刻的初印本仅仅在市场上见过一次,印有‘大通’字样的朱印,在各馆的库藏中都没见过。”“大通”一印与今见本相吻合,未知是否即为同一本。细按馆藏此本,卷端页与日本书陵部藏本相同,为初刻。因地理之便,五山版中的中国刻工多为福建人,但这部《语录》首篇《大川和尚住庆元府妙胜禅院语录》深得中国宋刻浙本神韵,弥足珍贵。后面则纸张、字体数变,是递经补刻而成。《灵隐禅寺》至《小佛事》末,断版严重,印面较邋遢,多处经墨笔填补,是后印的效果。

二、古活字版

1. 《标题句解孔子家语》三卷附《新刊素王事纪》一卷《圣朝通制孔子庙祀》一卷 元王广谋句解 庆长四年(1599)古活字版

四册。每半叶七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版框22.4×16.6cm,开本高26.9×19.3cm

此本为著名的伏见版古活字本。这是庆长前半期(1599—1606年),德川家康命令在京都伏见圆光寺居住的三要元佶(足利学校庠主)主持制作的木活字,又称“圆光寺本”。[6]刊行的书主要有《六韬》《三略》《孔子家语》《贞观政要》《周易》等中国古典名著。[7]卷末跋署:“庆长第四龙集己亥仲夏吉辰,前学校三要野衲于城南伏见里书焉。”天头有活字摆印校记,《新刊素王事纪》中有整版印刷图像。

2. 《纂图附音增广古注千字文》三卷 梁周兴嗣编 李暹注 元和三年(1617)古活字版

一册。每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双鱼尾,四周单边,版框22.4×15.7cm,开本28.2×19.4cm。

书前有李暹《注千字文序》。序文内容与古注上野本有异同。正文版式以别致的花鱼尾为特征。四字或八字一节,大字书正文,下为双行小字注。注文罗列书证,反切字音。此本属《千字文》古注系统,是宋代以后增广的本子,与清注不同。就正文而言,与今通行本有数处异文,如“推位逊国”中的“逊”字,今本作“让”字。也有摆错的地方,李暹序误署“李逻”,“执热愿凉”误作“热愿凉执”,“荣业所基”中的“基”误作“墓”。卷末有“元和三丁巳历二月辰日”一行。

3. 《新刊鹤林玉露》十八卷 宋罗大经撰 宽永年间古活字版

三册。每半叶九行,行十九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版框20.8×15.9cm,开本27.5×20.0cm

《鹤林玉露》是一部文学评论典籍,议论精当,每见隽语,在日本同样得到推崇。在庆长、元和时期,坊间就有该书的古活字版出现(公元1622年以前)。[8]日本古活字版吸取了朝鲜活字的字形特征。但朝鲜活字排字工整,墨色均匀,经常很难辨别与刻本之间的差别。日本古活字版做不到这一点,字体歪斜和墨色参差的现象比较常见。这部《鹤林玉露》就是如此,但阅读起来,也觉得别有趣味。《鹤林玉露》有十八卷本和十六卷本,十八卷本更接近罗书原貌,在中国比较罕见,但在日本却迭经印行,具有重要的版本和文化价值。

三、江户时期刻本

江户时期,中国经史子集的出版物通过长崎口岸,大量流布扶桑,成为两国古典精神流通的载体。京都、大阪书坊的众多与繁盛,与中国或无二致。金圣叹、袁枚、厉鹗这些个性鲜明的的才子文人,在那里同样赢得广泛的拥趸。文化的授受从来都是活泼的,双向的。日本汉籍中的鳌头本(山本长兵卫刻《魁本大字诸儒笺解古文真宝后集》)、可连读的套红印刷(《孝经参释》),创造了别具特色的版刻形式。日文注释、训读的添加(太宰纯、冈白驹注《孔子家语》)和众多“翻案”文本的出现显示了其本土化的努力。《古文真宝》、《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等在中土流播稀少,甚至于湮没无闻的重要典籍,却在海波彼岸盛行不衰,回流归来,赋予中华文明更丰富的内涵。

(一)汉文学的普及与影响

1. 《魁本大字诸儒笺解古文真宝后集》十卷 不题撰人 正保三年(1646)书林丰兴堂刻本

二册。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版框22.3×16.1cm,开本27.5×18cm

《古文真宝》是一部童蒙入门书,收文平易自然,极便学习。该书明末之后在中国渐渐废绝不用,却成为日本、韩国重要的汉文学选本,有教科书的作用。[9]《古文真宝后集》在东亚汉文化圈的流播中,产生了不同的版本,文字、篇目和编排方式都有改动,差异明显。日本通行的“魁本”系统主要是按照文体分类,盛行于江户时期,有数百种刊本之多,被众多学者、文人奉为文章鉴赏和创作的圭臬。在利用的过程中,该书出现了多种笺解、校注和插图本,是汉文学普及和推广的关键文本。

2. 《魁本大字诸儒笺解古文真宝后集》十卷 不题编者 (日)山崎祗载注 宽文六年(1666)山本长兵卫刻本

五册。本文每半叶七行,每行十三字;鳌头评论每半叶十八行,行二十九字。白口,双鱼尾,四周单边。版框24.3×17.5cm,开本27cm×19.5cm

3. 《魁本大字诸儒笺解古文真宝后集》十卷 不题撰人 延宝五年(1677)书林平乐寺村上勘兵卫刻本

二册。每半叶八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版框20×16.4cm,开本28.1×19.5cm

4. 《画本古文真宝后集》初编五卷 署(日)有台藤应著 旭辉斋画图 嘉永三年(1850)东都书林玉山堂学而堂刻本

五册。每半叶九行,行十五、十六字不等,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版框19×13.7cm,开本22.7×15.8cm

日本嘉永三年(1850)东都书林玉山堂学而堂刻本 《画本古文真宝后集》初编五卷。

此本编排方式同“魁本大字”一系,以不同的字体书写各篇标题、正文、注文,每篇绘图一到三幅不等。原文汉字右侧傍注日文假名读音,题下与文末原有笺注以日文意译,文字之间多所损益。

5. 《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三卷 宋周弼选 元释圆至注 裴庾增注 享保三年(1718)含英堂明诚堂刻本

三册。每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行三十三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版框21.5×16.7cm,开本27.6×19cm

《三体唐诗》是南宋周弼编的唐诗选本,讲述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在明代格调派盛行之后,《三体唐诗》版印渐稀,增注三卷本几无传本。传入日本的《三体唐诗》有古本、新本之分,包括裴庾注三卷本(五律、七律、七绝),圆至注二十卷本(七绝、七律、五律),以及以圆至注为主,截取裴庾注作为增注的三卷本(七绝、七律、五律)。[10]日本享保九年(1724)以后,《三体诗》渐让位于《唐诗选》,但依然有新的翻刻和注本出现。

6. 《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备考大成》十九卷 (日)熊谷了庵编 延宝三年(1675)雒阳吉田四郎右衙门刻本

十册。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二十四字不等,白口,四周双边,双鱼尾。版框21cm×16.6cm,开本26.7cm×19.1cm。

这是江户时代的日人注释本,对圆至、裴庾增注本中的用典、人物、事迹加以训释。训释以“备考”“注”“增注”的形式出现,低一格行文。

7. 《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二十卷 宋周弼选 元释圆至注 文政四年(1821)尚友堂刻本

三册。每半叶九行,行十七字,黑口,双鱼尾,左右双边。版框20×14cm,开本25.8×18.1cm。

属“二十卷”本一系,以明经厂本为底本。正文卷末有刊记“文政四年刊”,书后有“尚友堂制本目录”,内有“三体诗法笺注”,据以判断其版本。

(二)本土化与“另一只眼”

8. 《孝经参释》不分卷 (日)川崎履释 庆应四年(1868)小林新兵卫刻朱墨套印本

一册。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版框19.2×14cm, 开本25.7×17.8cm

此本墨色刷印《孝经》原文,穿插川崎履所撰红色补文,并添加假名训读,以便于阅读,反映了日本学者“本土化”中国典籍的努力。与中国传统朱墨套印本中的评点形式不同,此本朱墨二色文字可一并连读,《孝经》变得通俗化。[11]

9. 《海外新话》五卷 (日)岭田枫江撰 嘉永二年(1849)刻本

五册。每半叶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版框17.5×13.1cm,开本25.3×17.6cm

此书以小说的形式描写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以看出当时日本人对这场战争的反思,正如撰者所言“海国要务在知彼,预备严整恃有待”,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的开国和维新。[12]此书在日本曾遭禁毁。

10.《绘本通俗三国志》七十五卷 (日)湖南文山译 池田东篱亭主人校 葛饰戴斗画图 天保七至十二年(1836—1841)群玉堂刻套印本

七十五册。每半叶十一行,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版框18.6×13.7cm,开本高22.4×15.6cm

《三国志演义》的完整日译本出现于日本元禄年间。署湖南文山以李卓吾批评本为底本,并添加部分文字,翻译出《通俗三国志》。[13]江户时期,与学习唐话的热潮相联系,出现了多种改编本、摘要本和插图本。此本初编卷一为画像、姓名、或问,卷二始为《三国志演义》译本正文。书中有多色套印的插图,人物的容貌或服装多为和式,别致有趣。

注释

[1]参见黄俊铨:《禅宗典籍<五灯会元>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5-24页。

[2]见(宋)大观:《灵隐大川禅师行状》,《大川和尚语录》,日本五山版,第67-69页。

[3]以上引文均出自《大川和尚语录》,日本五山版。

[4]《灵隐大川济禅师语录》,《日本续藏经》第二编二十六套,民国十二年(1923)涵芬楼影印日本京都藏经书院铅印本,第156-174页。

[5](日本)川濑一马:《五山版研究》,东京:日本古书籍商协会,1970年,第112页。

[6](日)川濑一马:《古活字版研究》,东京:日本古书籍商协会,1967年,第211页。

[7]关于《孔子家语》的辨伪和版本研究的情况,可参见刘进有:《改革开放40年来的<孔子家语>研究综述》,《济宁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第7-15页。

[8]王瑞来《<鹤林玉露>版本源流考》,自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

[9]参见姜赞洙:《中国刻本<古文真宝>的文献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0]陈斐:《<三体唐诗>版本考》,《齐鲁学刊》2010年第2期,第115-120页。

[11]陈正宏:《套印与评点关系之再检讨》,《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第134-136页。

[12](日)内藤湖南著,武琼译:《清史九讲》,北京:华文出版社,2019年,第78-79页。

[13]武鹏,高文汉:《吉川英治<三国志>底本问题考究——兼考<通俗三国志>的底本问题》,《学术界》2016年第7期,第105-113页。

1、《天一阁文丛》为天一阁主办的学术集刊,每年定期出版,现长期面向业内朋友征稿,范围主要包括版本、目录、校勘、辑佚等古典文献学领域以及书籍史、出版史、天一阁相关研究等领域的原创研究性文章(具体格式要求可参阅《天一阁文丛征稿》)。

3、投稿方式: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天一街5号《天一阁文丛》编辑部(邮编:315400)

0 阅读:1

陆逊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