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多补津液少喝水!1碗小甜汤,补津液,去内热,孩子健康长高

琚奶奶讲孩子成长 2025-04-09 13:36:39

天气一暖和,最大的感受就是干。

嘴巴干,水也没少喝,可过一会儿又喊渴;

嗓子干,时不时还干咳几声;

鼻子干,有时候痒痒的,孩子忍不住去揉。

皮肤干,摸着都没以前滑溜了。

最近两周我在门诊上发现,好多孩子都有这些症状,口干舌燥的,喝再多的水也不解渴。

这可不是缺水,而是燥气在作怪。

春风吹着看着温柔,其实藏着 “燥” 性。特别是小孩子,身体娇嫩,属于 “稚阴稚阳之体”,更容易被燥气所伤。

清明过后,阳气升发得更猛了。如果孩子身体里津液不够,就很容易出现 “上火” 的症状。燥在中医里属于阳邪,就爱往上跑,所以孩子最先出现干燥症状的地方就是头面部。

另外,津液不足,光靠喝水可没用。在身体运化津液的时候,脾起着关键作用。水喝太多,还可能让脾变湿,影响水液的运化。

那要怎么才能润燥解燥呢?得补充津液,这样身体才能真正 “喝饱水”。咋补呢?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方法。

五汁饮

食材:梨、鲜莲藕、荸荠、甘蔗、白茅根。

做法:把藕和荸荠洗净去皮,梨也洗净切块,白茅根洗净后泡半小时,把这些材料一起榨成汁,过滤后搅匀,把榨好的五汁倒进锅里,煮开就能喝了。

这个方子出自《温病条辨》,有清燥火,润五脏津液的功效。

五汁饮里,莲藕甘寒,可以清热生津,梨能清肺化痰、生津止渴,荸荠能清热生津,化痰消积,甘蔗能清热生津,润燥和中,白茅根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把这五种新鲜的食材放在一起,可以生津止渴,清热润燥。

不过得提醒家长们,食疗的效果有限,而且得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用。要想让孩子彻底摆脱津液不足、内热重的情况,需要找专业医生问诊。

消积清热方

除了天气的原因,孩子身体里的内热大多是脾胃积热造成的。孩子积食了,那些没消化完的食物堆在一起就容易生热,热气往上冒,孩子就会体温升高、大便干、嗓子干疼。所以,消积也特别重要。

我这里有一个基础方,会根据孩子情况辨证加减,既能消积开胃,又能清内热、健脾胃。里面大部分药材都是药食两用的,很温和,不会加重孩子脾胃负担。

组方:炒谷芽、焦山楂、鸡内金、丹皮、炒栀子、柏子仁、茯苓、白术、山药、太子参等。

炒谷芽能消掉米食积滞,焦山楂能消肉食积滞,鸡内金可以化瘀消积,丹皮、炒栀子、柏子仁能清热除烦、润肠通便,太子参可以益气养阴,茯苓、白术、山药能健脾益气化湿,强健脾胃功能。门诊上好多家长都说效果特别好,比光吃消积药强太多了。

8 阅读:1409

琚奶奶讲孩子成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