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脑中风后遗症)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后脱离生命危险,但留下肢体功能障碍的病证。表现为意识清醒,但上下肢不能协调运动,口齿不清,吞咽不利,关节强直,半身不遂,口眼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等。根据其特点的不同,一般分为实证和虚证2型。
一、实证
(一)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伴有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或伴有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等。
(二)治法
(1)选穴 肩髃、曲池、合谷、居髎、环跳、风市、阳陵泉、承山、血海。
二、虚证
(一)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舌歪斜,伴有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出;或伴有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等。
(二)治法
(1)选穴 肩髃、臂臑、手三里、合谷、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悬钟。
常见的拔罐疗法:
1.刺络(刺血)拔罐法
【取穴】①大椎、心俞、肝俞、脾俞。②神道、风门、膈俞。③肩贞环跳。
【操作法】以上组穴,每次1组。先将所选穴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3下,然后把火罐用闪火法或贴棉法,将罐罩在点刺的穴位上,使之出血,留罐10~15分钟,然后牦罐起下.擦净血迹。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适应症】脑血栓形成而致的偏瘫。

2.针罐法
【取穴】华佗夹脊穴(2~8胸椎、1~5腰椎旁开5分)。
【操作法】取2~8胸椎、l~5腰椎旁开5分夹脊穴。常规消毒后,将针快速刺入皮下,针头慢慢向椎体推刺,当有麻胀感觉时立即停止进针,将针退出。然后在针刺部位加拔火罐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5天。一般以5个疗程为限。麻胀感觉时立即停止进针,将针退出。然后在针刺部位加拔火罐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5天。一般以5个疗程为限。
【适应症】偏瘫。
3.电钎罐法
【取穴】冲门、髀关、膝关。
【操作法】患者平卧,用28号2~3寸长毫针,常规消毒后.取上三穴直刺进针至穴位最深层。进针后用较大幅度捻转,此时拇食2指频繁张开,一捻一放如飞鸟展翅状反复数次,当针下出现疫、麻、胀,尤以如闪电状针感最佳。然后再取1寸长毫针直刺解溪穴。用g6805电疗机,取两组导线,沿着电神经走向及肌肉群组成的刺激线,分别用正负极一组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经抢救后多留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喁斜等后遗症一一即中风后遗症。相当于西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范畴。
诊断要点:
①气虚血滞:肢体偏废,偏枯不用,肢软无力,肌肤麻木不仁,面色萎黄,苔白舌淡有瘀斑,脉细而涩。
②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头痛头晕,耳鸣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③风痰阻络:肢体麻木,言语蹇涩,苔白脉弦滑。
④肾虚精亏:肢体不遂,音暗失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苔白舌红,脉弦沉。
拔罐的作用:
1、疏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
中风患者由于脑部血管受损,往往导致肢体经络不通,血液循环不畅。火龙罐疗法通过热力刺激和负压作用,能够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在施治过程中,火龙罐能够作用于肌肉、筋膜等组织,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缓解肌肉僵硬、疼痛等症状。
2、激发阳气,提高机体功能
中风患者往往身体虚弱,阳气不足。火龙罐疗法通过热力作用,能够激发人体的阳气,提高机体的功能。在施治过程中,火龙罐能够刺激穴位,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使患者逐渐恢复体力,提高生活质量。
3、调和气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中风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往往与气血不和有关。火龙罐疗法能够调和气血,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在施治过程中,火龙罐能够作用于肌肉、关节等组织,促进局部组织的代谢和修复,使肌肉逐渐恢复弹性和力量,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加。
拔罐的方法:
灸罐法。先在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各穴用艾条温和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然后各穴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虽然对中风患者改善肢体功能具有积极作用,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对于病情严重、体质虚弱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罐的清洁与卫生,避免感染。同时,医护人员需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确保治疗的安全与有效。
拔罐疗法应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注意事项
拔罐疗法虽然对中风患者改善肢体功能具有积极作用,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用。对于病情严重、体质虚弱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火罐的清洁与卫生,避免感染。同时,医护人员需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确保治疗的安全与有效。
拔罐疗法应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拔罐可以作为中风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但不能替代主要的治疗方法。
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以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