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雄踞江东六十载,为何短短四个月就灭亡?其中实情引人叹息

只想静静 2022-01-27 12:38:39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东吴天纪三年(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司马炎派20万精锐水军,兵分六路南下伐吴。翌年三月,王浑、王濬等人率兵来到东吴帝都建业城下,吴末帝孙皓自缚双手请降。至此,雄踞江东近六十载的东吴政权,在短短四个月内便宣告灭亡。在令人唏嘘的同时,后世也不禁会发问,吴国真的就这么不堪吗?

▲晋武帝司马炎画像

显然不是。东吴能在魏蜀吴三国之中坚持到最后一刻,必有其过人之处。东吴政权内部很少有战乱发生,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是东吴经济繁荣的重要前提,也是能够立国的物质基础。其次,江东名臣猛将频出,除十二虎臣之外,还有周瑜、吕蒙、陆逊、陆抗等人,皆是受到后世认可并得以入武庙配享的古之名将。此外,江东还有长江天堑,在地理上占据“不败”之地。故时人称“曹魏得天时,江东据地利,蜀汉有人和。”

▲三国时期大臣剧照

不过即便如此,当晋国20万大军顺流而下之时,吴中各地却纷纷不战而降。仅仅四个多月,看似强盛的东吴便直接分崩离析,樯橹灰飞烟灭。说起来,这其根本原因在于,江东有太多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东吴根本无力图取天下,坐等灭亡是其注定的最终结局。当然,主要原因还有孙权晚年时候的昏聩,以及吴末帝孙皓残暴统治下的君臣离心。

▲东吴士兵剧照

1、东吴坐取灭亡的无奈现实

孙吴集团草创之初,长江天堑无疑给整个江东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追求偏安一隅的势力,又怎么能一直长久下去呢?长江虽是孙吴集团的有力保障,但这也极大限制了他们进取中原的能力。刘表麾下的江夏太守黄祖,和其他枭雄比起来不过是一个小人物。偏偏就是这个小人物,挡在了荆州与江东的最前方。在黄祖的坚守之下,从孙坚到孙策再到孙权,整整十八年都不曾攻破并登陆上岸。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十八年足以让中原地区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孙策剧照

当然,江东集团还有一条出路——不过这比谋取荆州来说,反倒更加困难。这就是从江东北上,伺机图取长江上游的江淮地区。江东小霸王孙策的能力,不少人也都知道,他也曾向广陵郡发起过猛烈进攻,最终却惨败于广陵太守陈登之手。尽管孙策骁勇善战,又带了十倍于广陵守军的兵力,可惜最后仍然无法攻克广陵。除广陵郡以外,孙权也曾将目标放在江淮一带的咽喉重镇合肥上。东吴方面一共发动了五次“合肥之战”(前四次为孙权、最后一次是诸葛恪),均以无果而终。张辽率八百铁骑大败江东十万兵马,威震逍遥津,便发生在第二次“合肥之战”期间。

▲张辽威震逍遥津塑像

或许有读者感到奇怪,江东不缺兵马粮草,为什么就被人阻挡在长江下游呢?答案非常简单,江东很难有条件来训练出一支适合在陆地平原作战的队伍。一方面是因为江南地区多水乡,气候比较潮湿,江东腹地吴郡也就是今天的苏州等地。众所周知,战马的饲料往往都是干草。但是以江东的潮湿天气,很难为一支骑兵提供足够数量的干草饲料。另一方面,江东六郡的地形,往往是河流、谷壑、丘陵四处纵横交错。即便是东吴花费大代价培养出一支骑兵部队,他们也没有平原地区来训练。从某种角度而言,江东集团缺少强劲骑兵,这才是他们无法逆流而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孙权及张昭剧照

2、孙权晚年的昏聩之举

据《三国志》记载,孙策在临死之前曾对孙权能力做过一次总结:“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孙策擅长攻城略地,曾令曹操袁术等人忌惮不已,其弟孙权则更加擅长防守。孙权继位之初便礼贤下士,成功笼络到了江东士族的支持。此后他又选拔人才,先后重用周瑜、陆逊等人。三国有三大战役,其中孙权在“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又在“夷陵之战”孙权再败刘备,难怪曹操也曾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吴主孙权及蜀主刘备剧照

遗憾的是,孙权的精明并未从一而终。到了晚年,他一手挑起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争端,“鲁王霸有盛宠,与太子和齐衡。”就这样,两方人马迅速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并逐渐蔓延到了许多朝廷重臣身上。“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随着“南鲁党争”愈发激烈,朝中官员也分为水火不容的两大派系,“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孙权见时机成熟,便借由朝臣之间的矛盾一举重创了江东士族。不过孙权没想到的是,缺少了士族制衡之后,孙氏宗亲反而成了乱政祸国的罪魁祸首,国力因此平白消耗。

▲东吴名将陆抗绣像

3、孙皓自掘坟墓的扭曲人格

之前笔者曾说陆抗为吴国续命二十年,然而孙皓却又亲手葬送了陆抗的心血。在他继位之初,吴国虽然元气大伤,但并非是没有丝毫自保之力。谁曾想到,少年时彬彬有礼的孙皓却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暴君呢?更为讽刺的是,这位手上沾满无数忠臣鲜血的暴君,还喜欢利用国内出现的所谓“祥瑞之兆”来美化自己,以示天命在己。

▲末帝孙皓剧照

试问有这样的国君,臣子何以报国?在此情形之下,晋国二十万大军发动“渡江战役”之时,整个东吴集团就像一盘散沙,满朝文武没有一人能提出好的意见。尽管此时吴国亦有二十万大军,但在晋军顺流而下之时,却全部望风而降。孙皓曾派陶濬领两万精锐水师迎敌,结果一夜之间,士兵四散而去,没人愿意再效命于孙皓。

▲陈寿雕像

短短四个月内,看似鸿沟般的长江天堑便宣告而破。晋龙骧将军王濬不费吹灰之力,便来到建业城下。吴主孙皓见大势已去,只能自缚双手请降。至此,雄踞江东六十余载的东吴集团,彻底成为了历史。对此,陈寿在《三国志》中有这么一番中肯的评价:“孙权横废无罪之子,虽为兆乱,然国之倾覆,自由暴晧。若权不废和,皓为世适,终至灭亡,有何异哉?此则丧国由於昏虐,不在於废黜也。设使亮保国祚,休不早死,则皓不得立。皓不得立,则吴不亡矣。”

参考文献:

《三国志·吴书》

0 阅读:55

只想静静

简介:每天定时更新,喜欢的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