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宋清辉与胖东来之间的纠纷闹得沸沸扬扬,吸引了众多目光聚焦。在这场舆论风波中,宋清辉坚称自己在行使言论自由,对胖东来的批判是基于理性思考;而胖东来则认为其言论贬损公司品牌形象,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但在旁观者看来,宋清辉此番行为,更像是一场毫无底线的碰瓷闹剧。

从宋清辉的言论内容和方式来看,充满了无端指责与恶意揣测。他直言“胖东来是一家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能变着花样靠流量活着” ,如此绝对的论断,毫无事实依据支撑。胖东来在零售行业深耕多年,以优质的服务、严格的品控和丰厚的员工福利闻名遐迩。其建立起的良好口碑和消费者忠诚度,绝非仅靠流量就能达成。例如,胖东来提供的无理由退换货服务,细致到水果吃了一半不满意都能退,这在零售行业中是极为少见的贴心之举;还有其对商品品质的把控,从源头筛选供应商,保证商品新鲜、安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体现,宋清辉却视而不见。

再说“胖东来不务正业,蹭流量却是一把‘高手’,这样的企业能走多远?需要打一个问号” 这样的言论,更是暴露了他的碰瓷本质。就拿“胖东来不卖农夫山泉绿瓶水”事件来说,这本是一个偶发的商业决策,却被宋清辉抓住不放,大肆渲染成胖东来蹭流量的证据。在商业运营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商品品类再正常不过,可宋清辉却借此大做文章,明显是在故意挑刺,以达到吸引眼球、制造话题的目的。

宋清辉自身的身份和过往行为也让人对他的动机产生怀疑。他虽顶着“经济学家”“清晖智库创始人”等头衔,但学术成果寥寥,在核心期刊鲜见其署名文章,其“经济学家”的含金量饱受质疑 。在社交媒体上,他拥有近千万粉丝,却长期缺乏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输出,大部分微博转评赞仅在个位数。如今对胖东来发难,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他是想借胖东来的高人气,制造争议话题,来挽救自己低迷的网络热度,为自己博眼球、赚流量。

对比其他真正理性探讨商业问题的声音,宋清辉的言论就显得更加不堪。一些专业的商业评论人在分析胖东来模式时,会从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企业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优势与不足,给出合理的建议。而宋清辉却只是一味地谩骂、诋毁,毫无专业素养和理性思维可言。

在这场纷争中,宋清辉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行碰瓷营销之实,不仅伤害了胖东来的品牌形象,也扰乱了正常的商业舆论环境。希望大众能看清其真面目,也期待法律能给出公正的裁决,让这场闹剧早日收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