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精墨妙光照人间——读卢光照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作品

社会热点事实 2023-06-15 08:50:15
笔精墨妙 光照人间——读卢光照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作品

卢光照(1914—2001)

卢光照(1914—2001)字春塘。别号:三不子老人。河南汲县人。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齐白石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笔精墨妙 光照人间

文/董辰生

赏读著名老画家卢光照先生的巨幅画卷《荷趣图》,气势宏伟,情趣隽永,放眼望去,浩渺无垠,如置身于莲花世界。

荷花,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誉为君子之花,它出淤泥而不染,品格高洁,风度翩翩。荷花又是佛门的法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万法自如,时时成佛,处处成道的华严境界。荷花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难怪古今众多画家皆喜爱以其为题,创作出无数佳作。

卢老的大写意荷花,自是一派创新风貌:用笔大气磅礴,苍劲枯涩却不失圆润华滋,墨施黑白的强烈反差则更呈现出五彩缤纷,万顷荷花恍若化为红尘滚滚的大千世界。画中那矗立的茂盛花冠,好似事业有成的得意之士,以胜利者的姿态夸耀于人前;小荷才露尖尖角,又好像正在嬉戏中成长的顽童;还有那隐藏在田叶后面的花蕾,恰似少女回眸盈盈一笑;而居于一偶的残荷败叶,则更像步履艰难的老人踟蹰前行。他的荷花图卷,不啻于人间写照,在不经意处着手,于尽精微时教化,欲说还休中显玄机,任人去解读,任人去领悟。有道是:“万籁无声寂听禅,浮生若梦几度欢;浩来荡去皆素手,遗物难得造物还。”

欣赏卢老各个时期的画作,无不浸透着他画家的睿智、灵动和幽默,其人其画时时闪烁着禅的机锋:《鸟笼》一画,一只本是自由的鸟儿,却冲着笼子发呆,题曰:“痴想寄食衣亦美,二等公民实堪羞。

”对权衡利弊,进退两难矛盾的心理描写,跃然于纸上。《花蓝》的题款:“昨天送苹果,今日兴花篮;生活大提高,精神更重要。”画家倡导精神文明不要落后于物质文明;《老来红》中,画家奉劝世人,务要善待人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卢老是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他的画寓乐于教,指点江山,借物抒情,莫不涉及人生三味。人生在世,之所以能够生存,与社会全方位提供的生活物资分不开,而这一切,又源于大地之馈赠,对此人们应心怀感恩之心,取之于大地当回馈于大地,此乃天之道也。两千多年前的老子,早就晓谕人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生哲理。这就是卢老的人文境界,做人处世的境界,绘画创作的境界。

卢老的画格调清新,雅俗共赏,使人喜闻乐见,源于他博学多闻,转益多师,见贤思齐。他长期担任出版社的美术编辑,一生的大好年华都是在这个岗位上度过的。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其实也不尽然,美术编辑的工作性质不但需要审阅大量的美术稿件,优胜劣汰,培养人才,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学艺术的综合修养,深研古今中外的名画佳作,鉴别艺术品的文与野,高与低,雅与俗,还要博览群书,力求画艺精进,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去分辨,做好本职工作。卢老对画内画外的修养,皆下过苦功夫,硬功夫。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艺术家,深知多方面的文化修养,这在艺术道路的成长上,显得尤为重要。宋代名士苏东坡,对艺外之道颇有见地:“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劝诗家加强诗外修养,增强阅历。这在唐代文人就早已深有体会:“先器识而后文艺。”而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孔老夫子特别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他们都认为,艺术手段固然重要,但毕竟是道与法的载体。没有高尚的人格素质,没有丰厚的学术修养,其专业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超凡入圣的境界,由此可见,画外功夫的重要性。有的画家一生耕耘绘事,却始终未能摆脱平庸之作,究其因,应归于对画外之道,失之于用功尚少。

对于如何使画艺精进,卢老曾经以毕生之精力上下以求索,认为能参透绘画之道的关键要做到“清心寡欲”这四个字。不难想象,假如一个人心绪不宁、诸多烦躁,凡事儿都要插足,追逐名利、欲望繁多,又怎能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地进行创作呢?佛家有偈语,有求皆苦,欲不能多,多则分心。只有做到心无杂念,才能潜下心来做学问,也唯有“清心寡欲”,静下心,潜下心来,对绘画这一事业才能添砖加瓦,有所作为。中国传统上很多有识之士为了清心自律有所成,将“清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卢老就相当重视“清心”的作用。“清心”是卢老的经验之谈,他不仅自己实践受用,还慷慨地与同道分享。

我曾到卢老府上拜访,进得门来,很窄小的两个房间,起居作画都在其间,俩人过往就得擦肩而过,满屋书籍、画卷,可以挥毫的地方更是捉襟见肘,大画家小画室,见此情景心中不免感慨。而持乐观心态的卢老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斗室何妨出得意之作,清心寡欲之情溢于言表,虽身居斗室亦其乐融融,正可谓:画室何须大,有情自有灵;地小虽方寸,佳作仍频成。

卢光照——不落尘俗,品位甚高

卢光照历六十载的艺术探索,苦心耕耘,深得“齐派”大写意之精华,且吸收任伯年、吴昌硕、虚谷等人之笔墨精髓,丰富和发展了“齐派”艺术,创造出一条不同于前人的、自己独有的艺术之路,从而使他成为当今中国花鸟画大写意的代表之一,更无愧于白石老人亲赠的“吾贤过我”之赞誉。

他的艺术风格不落尘俗,品位甚高。他强调艺术性和创造性,不求形似,重心灵描写及内在的神韵。落笔重如泰山,苍劲古崛,造型生动,色彩单纯明快,对比效果强烈,达到了“真、善、美”的艺术境界。

1932年,卢光照在河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肄业,后在农村任小学教员一年。

1934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受业于齐白石、溥心畲、黄宾虹诸家。

深得白石老人赏识,有“光照弟画此粗叶,有东坡意,乃同校之龙也”(题墨竹)题句。又赐赠一纸,题词“吾贤过我”,可谓奖誉备至。1937年在该校毕业。

其时,经白石老人提示,并亲选卢光照和二位同窗好友谢炳焜、雒达之佳作,出版了《三友合集》。

白石老人还为之撰序言、题封鉴,称许 他们“心无妄思,互相研究,其画故能脱略凡格。即大叶粗枝,皆从苦心得来。三年有成,余劝其试印成集以问人”。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卢光照返回原籍,年底投笔从戎,参加了张自忠所部五十九军,作宣传员。曾随军参加临沂、台儿庄、徐州、潢川、快活铺诸战役。

因工作需要,职务几经变动,由宣传员而艺术干事,而宣传队长,而抗敌剧团副团长。

曾写《寒衣》、《清乡》独幕剧,在抗日前线公演。1940年夏,张自忠在快活铺督战殉国(其时,张自忠为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该剧团隶属总司令部。)因形势变化,卢于1941年离部队入川,从事教育工作。

先后在成都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广汉女师、成都女中、荣昌国立十五中、荣昌女中、重庆嘉励中学、巴县女中、二十五兵工厂子弟中学教音乐、美术。

1944年夏,将业余创作的国画百馀幅,假中苏文化协会会址举办画展。1946年秋到北平,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北平解放前夕,离艺专到张家口察蒙师范教书。

张家口解放后,调察哈尔省革命干部学校高级班学习,结业后派往张家口女师教书。继而调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编辑长达25年之久,先后主编古典美术理论及画册。

1975年8月退休后,悉心搞国画创作。1982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1988年1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卢光照先生谈画语录

“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成大器。不要看一些花花绿绿的画能卖钱就动心,要走自己的路,自己的画好与坏让后人评说。如今有些人只图虚名,到处送礼请专家讲情面,吹嘘自己。总是找来找去,但过一段时间就默默无闻了。”

“画完后要让第三者看一 看,听听别人的意见。我平时也很善于听别人的意见, 画挂在那儿,不用问,你只要看一看他的表情就行了。

他若是看了你的画没有表情,没有停留,肯定是不喜欢, 没能打动他;若是他很高兴,站在那里仔细欣赏,说明 他肯定喜欢,这样你心中就有数了。”

“画画有一个格调问题。有 些人的画虽然很招人喜欢,但画的格调并不高、不大气。我反对教条主义,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可以把 我的观点、想法说给你听,仅供参考,这样就不会误人 子弟。我不主张学生画出的画都像我,或像某家某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养、思想,要给后代留下一条宽阔 的路,不能越学路子越窄。孔子曾说他的弟子,谁敲的钟越大,声音就会越响。做学问也是一样,水平越高, 老师对他的要求就越高。否则,学生没达到这一高度, 做老师的把高深的道理说了也不起作用。因为他理解不 到这一层。”

”我画了大半辈子写意花鸟画,感到不能为画而画,要不断加强画外的学识、 修养,让作品的格调达到更高的层次。画中国画的人可不少,画到一定程度后,就要比画外的功夫了。白石老人的学问是极深的,从老人的诗、书、画、印中都能体 现出这点。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同,它既要对景写生,又 要用‘心’去画,把看到的物象变成自己心里的感悟后 再表现出来,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一幅画格调高低是画家本人学识与道德修养高低的具体体现。”

“追求艺术要锲而不舍,不进则退。"

0 阅读:5

社会热点事实

简介:社会新闻、话题热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