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研究的这个领域如此重要,为什么很少人碰?

许述 2020-09-09 00:14:39

执笔 ashes of time

今日文章提纲

1.引子:“王牌军”出名前为何出糗

2.人与武器究竟哪个因素更重要?

3.我们对美军现役将领了解多少?

4.为什么对美军“人”的研究如此薄弱?

5.两位名将,一点启示

引子

“王牌军”出名之前为何出糗?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关于朝鲜战争和第38军。

第38军是赫赫有名的“万岁军”,得名故事大伙儿都知道,就不啰嗦了。但也许你并不清楚,志愿军入朝之初,第38军出了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军长梁兴初被彭总骂得抬不起头来。

什么情况?

彭总手令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打得很漂亮,但第38军表现不佳。彭总命令其利用夜晚打穿插(经熙川向军隅里穿插),不料第38军112师遇到了“鬼”,吓得扭头就往回跑,耽误了时间,没能按照预定时间穿插到位。

原来,第38军遇到的“鬼”是美军黑人部队(应该是第25师24团的人)。当时,这支黑人部队正缩在睡袋里做梦,只把头露在睡袋外面呼吸。志愿军没见过黑人,更何况大晚上模模糊糊看到一个圆乎乎黑乎乎的头,就两排白牙齿在动。换了是你,你怕不怕?

第38军出糗,彭总很生气,但他也得到煞煞林彪部队威风的机会。解放战争中,彭总在西北指挥,嫡系部队是西北野战军,这回大老远来指挥东北野战军入朝作战,后者只服林总,不服彭总。这下好了,彭总借题发挥,大骂第38军军长梁兴初:“什么虎将,我看分明是鼠将……”

入朝作战前,志愿军官兵都知道美军武器厉害,也大概知道洋敌人牛高马大,但万万没想到会遇到“鬼”,还是“黑色的鬼”……

01 人与武器究竟哪个因素更重要?

不了解对手,闹笑话还没啥,可怕的是打败仗。毛主席早就说过,人与武器是战争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而且人是更活跃更重要的因素。与武器相比,“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老人家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论持久战》(1938年7月)

战争胜负主要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物。”

——《论新阶段》(1938年9月)

《毛泽东军事文集》中国民党军将领名字出现的次数统计

一方面,武器再厉害,也是人想出来造出来的。

二战即将结束时,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场竞赛——苏联抢德军的武器装备和设计图纸,美国则直接抢人,把不少科学家和武器专家弄到美国供起来、用起来。这场竞赛直接影响了随后美苏争霸的走势,抢什么划算,结果已经给出了答案。

美苏争霸,表面上是武器装备的竞争,实际上是人的竞争。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连发两颗,美国人急了,好不容易发一颗出去还掉了下来。这下美国慌了,马上进行深刻反思,检讨的结果是——“人”不如对方。第二年,美国出台了一部划时代的法案《国防教育法》,对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大撒币”,用真金白银培养国防科技和军事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再厉害的武器,也要放在合适的人手里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总指挥施瓦茨科普夫说过这样一句话:就算我们的武器和敌人对换,一样可以击败对手。狂吧?确实狂,但他不是满嘴跑火车。再厉害的武器装备,放在不会用的人手里,和烧火棍有啥区别?

在战争中,武器装备的威力立竿见影,看得见摸得着,人们很容易承认其重要性。相比之下,“人”的作用不是那么直接和明显,但却是更活跃也是更重要的因素。

如今,美国已经把战略重心从反恐战争转移到大国竞争,新冷战时代开启,中美长期竞争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了解美军的“人”,特别是美军现役将领。

02 我们对美军现役将领了解多少?

然而,扪心自问,我们对美军现役将领了解多少?

中国军队的直接对手是印太战区美军,所以需要了解印太战区美军现役将领。

但这还不够,还需要了解参谋长联席会议与联合参谋部的那些主要将领。因为在国防部长授权的情况,参联会与联合参谋部就拥有了指挥权。而且,在日益讲究联合作战的今天,正是美军联合参谋部制定的大量联合作战条令在全军推行。

再往上,还得了解美国国防部关键部门的头头脑脑。如国防部长,军政军令一把抓,如何管理和指挥美军都是这个不穿军装的人说了算。又如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局长,美军打仗靠技术,而掌握美军技术发展方向和未来的,正是这个局长。最近,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局长刚于9月2日换人,是个女性。顺便说一句,国防部还有个女人很厉害,占了国防部第三把交椅——首席管理官,地位仅次于国防部长和常务副部长。这两个女人何以在男人堆里站稳脚跟,还身居要职?自然有其非凡之处。

美国国防部3号老板、首席管理官丽莎·赫什曼

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局长维多利亚·科尔曼

最后,还需要了解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国家安全委员会里,国防部长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是常客,但更多是非军方的人。如果只了解军界的人,有时对美国的一些事儿就看不明白。而且,了解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要员,也就了解了美国的安全漏洞和软肋,掐住了美国的“七寸”,这是美国最担心最忌讳最害怕的。如果不知道美国的软肋,没有能力痛击其软肋,美国对你就会肆无忌惮。

对上述四个系统的要员,本工作室利用一年多时间进行了信息整理,一共整理了115人的(印太美军现役将领64人、美军参联会、联合参谋部主要将领20人、美国国防部主要领导17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成员14人)情况,每人平均4000字以上,绝大部分内容在国内系首次出现。

下面是这些人的清单。大伙儿来瞅瞅,看知道多少,对其详细情况又了解到什么程度?

03 为什么对美军“人”的研究如此薄弱?

既然了解美军现役将领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的相关研究却显得很薄弱(至少与研究美军武器装备相比过于薄弱)?

一是“难”,二是“烦”。

研究美军武器装备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公开资料信息较多,而且武器装备列装部队后不会有太大变化。但研究“人”不同。

一者,“人”信息难寻。

有人可能觉得美军将领的资料信息好做,甚至简单理解为翻译其官网上的履历。这是最偷懒也是最常用的办法,如果本工作室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完全是重复劳动无意义工作。我们于2020年整理的115名美国军政界要人的资料信息,平均每人4000字以上,各位可以去看他们官网上的简历,是否有这么多信息?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对华态度;(2)强项优势;(3)主要弱点;(4)人脉圈子。尤其是后面三点,没有现成的材料,需要去挖掘和分析,是宝贵的原创信息。

二者,“人”变化太大。

作为战争中最活跃的因素,变化太大。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想法和思想会变,二是人的位置与岗位会变。这两点,都需要不断跟踪,挺“烦”的。众所周知,美军轮换频繁,特别是到了将军级别,轮换更快。

以本工作室已经完成的101个美国军政主要领导来说(注:美国国家安全会员会的14人正在收尾),耗时一年多,完成之日,已经有少部分人发生了职位变动。

尽管如此,本工作室仍会坚持下去,继续追踪美国以下上述4大部门重要位置的领导。完成115人的资料信息只是第一步,还有第二步:如果位置换人,来者何人、从哪里来,是什么人;走者去了哪里……这项工作持续几年以上,不仅可以了解与中国有关的美军现役将领情况(如对华态度、指挥风格、性格特点等),还能逐渐掌握美军的用人规律,基本摸清美军将领的人脉圈子,知悉其强项优势和主要弱点。这项工作很有挑战性,但也很有价值和意义。

04 两位名将,一点启示

最后,分别再说一说中美两名高级将领的故事。

中国军队最能打的两位名将

中国这位名将叫粟裕。国民党军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粟裕不了解,居然长期以为华东野战军(后来的三野)的总指挥是陈毅。没错,名义上,司令员和政委都是陈毅,但真正的军事指挥是粟裕在全权负责。国民党军连真正的对手都没搞清楚,焉能不败?

相反,粟裕对当面的国民党军将领则十分了解。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他对杜聿明这个对手相当了解:杜聿明只能在顺境下打顺风仗,不能在逆境中打翻身仗。有意思的是,杜聿明被俘后,要求见的人是陈毅,居然不知道淮海战役时,陈毅虽然挂名华野司令兼政委,其实人已经去了中原野战军,他老杜是败在粟裕手里。

鲍威尔回忆录

美军这个高级将领叫鲍威尔。这是一个传奇人物,从一个牙买加二代移民混到了参联会主席和国务卿这样的高官,特别是以参联会主席的身份指挥海湾战争,震惊世界,名噪一时。他在回忆录《我的美国之路》写到自己在德国当第5军军长的一节:“我的新办公室是个哥特式的洞穴。我搬进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一个人的照片摆在我的办公桌上。”

诸位可知道这画像是谁?

苏联阿恰洛夫将军

苏军第8近卫集团军司令阿恰洛夫上将……如果美苏爆发战争,鲍威尔的对手就是此人。

很显然,鲍威尔对这个对手的了解,肯定不止一张照片一页履历那么简单。他还有一个本子,记着这个对手的性格特点、指挥风格、对美态度、强点、弱点、关系网等。

中国军队各级指挥官办公桌对面,也应该有相应的对手照片;抽屉里,还应该有一本关于这个对手详情的小册子。

“许述工作室”创始人简介

许述,四川人,军事学博士,曾在战区级机关工作,并在《解放军报》、《书屋》等媒体发表文章70余篇,接受过凤凰卫视等媒体采访,受邀到华为等演讲十余次,出版专著《这才是美军》(中将王洪光作序),出版第一年5次加印,在京东新书热卖榜常居TOP3,登上三联书店畅销书排行榜,进入美国纽约公立图书馆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现在成立了工作室,专注于研究美军。

最新与耳闻合作出版《兵道》一书(乔良和余戈两位老师作序推荐,王洪光中将和任国强大校,姜鸣、江晓原、杨浪等名家封面推荐),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21次重大军事改革。

1 阅读:65

许述

简介:军事学博士,出版畅销书《这才是美军》《兵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