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22:00,湘江最大支流耒水河畔的警报声划破夜空。
大河滩地表水自动监测站显示屏上,铊浓度0.13微克/升的红色数值,拉开了这场环境应急处置攻坚战的序幕。


事关河流沿岸居民的用水安全,监测数据超标的瞬间,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立即启动"环境应急三级响应"。
郴州、衡阳两市环保部门连夜组建12支应急小队,沿着耒水流域展开地毯式排查。无人机搭载的激光光谱仪对60公里河道进行扫描,手持式重金属检测仪在100余家重点企业间穿梭。
3月17日凌晨5时,苏仙区某水泥厂围墙外的排水沟中,检测人员发现铊浓度飙升至3.2微克/升。顺着水流逆流而上,最终在厂区西北角的旧窑炉拆除现场找到污染源头——被雨水浸泡的含铊粉尘形成灰黑色泥浆,正顺着破损的雨水管网汩汩外流。
调查显示,该企业3月10日启动的旧生产线拆除工程中,未对服役15年的窑炉进行危废鉴定。
3月15日的暴雨将炉体内沉积的含铊灰尘(铊含量达87mg/kg)冲刷而出,经年久失修的雨水系统直排河道,最终导致跨界断面铊超标。

在生态环境部专家组指导下,一场立体阻击战迅速展开:
第一道防线:涉事厂区紧急修建200立方米应急池,用混凝土封堵11处渗漏点,转运32吨高浓度废水至重金属处理厂第二道防线:坳上河设置活性炭吸附坝,每小时处理水量达5000立方米第三道防线:郴江流域8个点位精准投放硫化钠除铊剂,形成"化学沉降带"第四道防线:东江水库将下泄流量从120m³/s降至40m³/s,延缓污染团下移速度第五道防线:耒阳段启用备用水源,水厂启用新型纳米吸附滤池环境监测网络同步升级,4个固定实验室与3台移动监测车每2小时出具数据,卫星遥感实时追踪污染扩散态势。至3月20日,流域铊浓度峰值从0.27微克/升降至0.08微克/升。

深入调查发现,涉事窑炉2008年投产后从未进行过铊污染检测。
水泥生产使用的硫铁矿渣中含铊成分,在1350℃煅烧过程中,30%的铊元素随烟气凝结在窑炉内壁,15年间累积达2.3吨。
这本该在设备退役时按危废处置的"化学定时炸弹",却被当作普通建筑废料处理。
类似隐患普遍存在:湖南省现存47条服役超10年的水泥生产线,21家企业的除尘设备未配置重金属监测模块。
更值得警惕的是,现行《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未将铊纳入常规监控指标。
调查显示,涉事企业未对拆除设备进行危废鉴定,雨水收集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应急预案形同虚设。这种"重生产轻退役"的思维,在传统制造业中并非个例。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2017年某化工厂搬迁致砷污染、2021年钢铁厂拆除引发重金属泄漏...每次事故都在拷问工业固废处置标准。
专家指出,现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设备拆除环节规定过于笼统,亟需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目前,湖南省已启动"工业退役设备环境风险排查"专项行动,拟建立"设备拆除前必做环境评估"的强制机制。
这场用5600万元应急处置成本换来的教训警示我们:产业升级浪潮中,每一个生锈的阀门都可能藏着生态危机的引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