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旅游文写道,徐霞客来到宝台山,始终没发现宝台寺,原来果真如传闻那样。这天,徐霞客与翠峰、一苇,前往宝台寺旧址,拜访了凡,他暗中评价了凡与一苇的佛学修为。
(公元1639年)三月二十七,徐霞客在慧光寺吃了饭,立即往南,登上那向西延伸的山坳。
宝台大寺的前院万佛堂,盘踞在宝台南突之处的尖端,寺门向西,但殿堂台阶全都开向南,前方下临深峡的南面,南山如同屏风,高大弯隆犹如面对墙壁。山上有许多木莲花,树极高大,开的花像莲花,有黄、白、蓝、紫各种颜色,花瓣共二十片,每年二月未长叶便开花,三月份花落后就长树叶了。
绝顶有座涌石塔,高二丈,据说是从地下涌出的,徐霞客发现原来是石笋。南边山坳间,又有一个陕西老和尚建了茅屋达二十年,那地方正当南山幽深险阻处,从无人到。从万佛堂远望,徐霞客判断可以步行到达,可是下走跋涉深峡,上登层层悬崖,要一整天才能往返。
万佛堂后往北不到半里,就是宝台大寺的旧址。寺院创建于崇祯元年,之前也是丛林密蔽之处,立禅师找山到这里,为此烧了两个手指,募化开创了寺院,规模宏大宽敞,正殿也是向南,一层层的八角屋脊,高十多丈,基址的地盘有数亩。
这里的山脉从东北方圆形弯隆的山顶,层层跌落,好似连成串的珠子,而殿宇紧靠着山,只是寺前横着深峡,不开阔,殿址太高,西面支脉在下方低伏着,右边缺乏环护的龙砂,水从此外泄。这地方虽然幽僻隐秘,实际上缺少锁闭的门户,这是未能尽善尽美之处。有人认为毛病在于前面的山高大。
徐霞客觉得,山外虽然大江围绕,但若没有此山障蔽着,则显得太空旷,山内的深峡虽在近处环绕,若没有此山相夹,水流就会外泄。虽然此山压在前方,如同面对墙壁。可是,天下名山大寺,像少林寺面对少室山,灵岩寺面对泰山,都是突兀的高山挡在前方,可眼界开拓得更远。徐霞客觉得,毛病不在于前方太逼近,而在于右边稍微空阔了些。
慧光寺僧人翠峰曾告诉徐霞客说:“和尚我等一位同伴,一会就追随您的后尘。”等徐霞客到了万佛堂,翠峰果然同一位僧人来到,那是四川和尚一苇,他从京城参拜访问到此,能讲演佛法的大意。据说此山有位了凡禅师,也是四川和尚,精通佛经,自从立禅师走后,他住在东面峡中静修,是此山的著名高僧,徐霞客同翠峰来拜访他。
此时,了凡因殿宇被毁,募化太史约庵,先在旧基址上铸铜佛,作复兴的首倡,他暂时从静室中搬来,住在万佛堂的前楼,徐霞客于是与一苇一同去拜见他。了凡当即拖着手杖在前领路,来到大寺的基址观看铸铜佛的胎模,从基址左侧,沿着北面的山崖再向东行。他们绕着石磴登坡,路上极幽静陡峭,两次路过小静室,上下各两次,往南走下小峡谷,谷中深树古木,藤条交缠,翠竹成丛,五里后找到了凡的静室。
静室向南,与大殿的基址东西并列,只是此处向东进来得太深,它前方南山并排相夹,如大寺一样,但右边的龙砂层层叠叠,不像大殿殿基的西边那样空旷。这里的山脉从正北圆形弯隆的山顶位于当中垂下来,到静室前稍稍凹下去,前方又隆起圆形的小土丘,下临深峡的北边。而静室正面临着那下凹之处,横着建了三间房,幽静宽敞两者都具备,此地是宝台山的深秘之境。一苇与了凡因是同乡的缘故,想住在山中静修,了凡与他互相讲说佛理。
徐霞客在旁边评判他们,觉得了凡公对佛学通晓广博,可心境未能融会贯通,一苇公探究领悟得精当觉悟,但大意未能透彻,不过在山穷水尽之中也是不易见到的了。
了凡叫他徒弟准备斋饭,呈上面饼,摆上蔬菜米饭。饭后大雨来临,半晌才停。
下午,徐霞客才动身。仍旧走过大寺寺基,共十五里,回来住在慧光寺。
敬请关注“景致记录”,看古今美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