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0)

一
我认识一个老李,五十多岁的人,退休前是个车间主任,血压高了二十年,心脏也不太争气,做过支架。
医生跟他说,你可以运动,但别太激烈,最好的运动方式是走路。
老李一听,乐了,说:“医生,我年轻时候练过长跑,走路这点小意思,还能叫运动?”
医生没多说什么,只是叮嘱了一句:“别逞能,走路对心脏好,稳妥。”

结果呢?
老李回家第二天就跑去了公园,先是慢走,觉得不过瘾,跑了两圈,心跳上去了,胸口发紧,脸色发白,吓得赶紧坐在长椅上歇了半天。
回家后,他老婆数落他:“医生都说了,让你好好走路,你偏不听,非得折腾自己。”
很多人,尤其是上了岁数的男人,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种莫名的自信,觉得自己年轻时候能跑能跳,现在也不会差太多。
其实心脏最清楚,它不像年轻时候那么有劲儿了,不能再被随意折腾,运动是要讲究方法的。

二
心脏病这个东西,说起来吓人,但其实它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一犯病就倒地不起。
大多数时候,它是慢慢来的,像是一个脾气不好的老头子,平时不吭声,一旦发作,就让人喘不过气。
医生们研究了很多年,发现最安全、最适合心脏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就是步行。
不是跑步,不是骑车,更不是去健身房举铁,而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走路。

为什么呢?因为步行是最自然的运动方式,它不需要太大的心肺负荷,不会让心脏突然加速,也不会让血压猛地升高。
尤其是对下肢的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的风险,还能帮助控制血糖和血脂,让心脏的负担减轻不少。
有研究表明,每天走路30分钟,持续六个月,能让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提高10%到20%。别小看这点提高,很多人就是因为心功能下降了10%,就开始气喘吁吁,稍微走快点就胸闷难受。
如果能把这10%找回来,日子就能舒服很多。

三
有人说,那我是不是走得越多越好?
这个问题,得分人。如果你平时不怎么运动,突然一天走个一万步,第二天腿疼得下不了床,那肯定是不行的。
运动是要循序渐进的,心脏病患者尤其不能着急,最好的方法是从每天3000步开始,慢慢增加,走到5000步、7000步,找到自己最舒服的节奏。
还有一个关键点,走路的速度要合适。很多人觉得,既然是锻炼,那就得走快点,走出汗才算有效果。
其实不然,心脏病患者最适合的步行速度,是每分钟80到100步,走到微微出汗,心跳略微加快,但还能正常说话,不会气喘吁吁。

四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爬楼梯行不行?
楼梯可不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对心脏不好的人。
爬楼梯的时候,腿部肌肉要用很大的力气,心脏的负担瞬间加重,血压也会上升得很快。很多心脏病突发,就是在爬楼梯的时候发生的。
能走平路就走平路,实在要上楼,尽量坐电梯,非要爬楼梯的话,也要慢慢来,走几步歇一下,不要硬撑。

还有人问,那游泳行不行?
游泳确实是个不错的运动,对心肺功能有好处,但水温的变化、憋气的动作、泳池里的氯气,都可能对心脏病患者不太友好。尤其是冬天,水温低,血管容易收缩,心脏更容易出问题。
所以如果你心脏不好,又特别喜欢游泳,那一定要选择温水池,避免长时间泡在水里,也不要憋气太久。

五
除了运动方式,心脏病患者还得注意运动的时机。
早晨起床后,不要立刻运动。早晨是心血管最脆弱的时候,血压容易波动,血管也比较紧张,如果这个时候突然运动,心脏可能会受不了。
最好的运动时间,是饭后一小时或者下午四五点钟,这个时候身体状态比较稳定,运动起来更安全。

天气太冷或者太热的时候,也不要勉强自己。冬天,寒冷会让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夏天,气温高,出汗多,容易脱水,血液变得粘稠,也容易诱发心脏病。
最适合的运动温度,是15到25度之间,太冷太热都得悠着点。

六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心脏病患者运动,最安全的方式是步行,尤其是锻炼下肢,能让血液循环更顺畅,心脏负担更小。
但运动不是比拼毅力,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服。
不要想着“我要突破极限”,而是要想着“我要让自己每天都感觉轻松一点”。

老李后来听了医生的话,每天晚上吃完饭,就在小区里走上半小时,不快不慢,天冷了就穿厚点,天热了就晚点出门。
三个月后,他去医院复查,医生一看,心功能比之前好了不少,血压也稳定了。
他回来跟我说:“以前总觉得锻炼就得大汗淋漓,结果医生告诉我,能每天坚持走路,就已经帮了心脏一个大忙。”

所以啊,别小看步行,它看起来简单,但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它是最温和、最安全、最有效的运动。
心脏不像年轻时候那么强壮了,但它还是希望你能陪它慢慢走,走得久一点,走得稳一点,走得开心一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