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毛主席逝世,汪东兴提议在悼词上加两点,华国锋:我完全赞同

历史也疯狂了 2024-08-01 01:17:22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此前,他的身体状况在六月份突然恶化,七月中旬,中央经过商议后决定对丧事预作准备,并指定专人起草讣告和悼词文稿。

1976年7月下旬,中央办公厅主任、政治局委员汪东兴拨通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局长周启才的电话,电话里汪东兴急切地说道:“老周请你通知一下李鑫,你们即刻到怀仁堂正厅等我,中央有紧急任务要交给你们。”

李鑫当时任中办副主任,主要负责毛主席日常机要文件的整理和保存。

不一会儿,汪东兴在怀仁堂见到了匆匆赶来的周启才和李鑫,一同赶来的还有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不等汪东兴说话,一旁的纪登奎先张口了,面带忧伤,神色凝重地说到:“主席目前病情不容乐观,中央商议后决定,丧事要预作准备,现在决定你们二人负责讣告和悼词的起草工作。这件事保密性很强,你们一定要尽快完成,确保中央的使用。”说完,便行色匆匆地转身离开。

1976年举国上下都处在一阵又一阵的悲痛中,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同年7月6日,朱德同志因病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医治无效,在京逝世。

接踵而至的打击使得毛主席的身体每况愈下,在朱德同志去世两个月后,1976年9月9日零点十分,毛主席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生前一直陪伴在毛主席身边的汪东兴来不及悲伤,满脑子都在规划关于主席的身后事。主席去世后第一时间,一系列的指令已经从医院发往各个重要部门。

凌晨五时十分左右,周启才接到了汪东兴打来的电话,电话里汪东兴急切地说到:“老周,现在带上你那两件封存的稿件,速来主席住地会议厅。”

周启才刚走到门口就看到汪东兴迎了出来,一边走一边急切地说到:“有人干扰会议进程,快把这封文件送进去。”

周启才连忙走进会议厅,一进门便看见了副主席华国锋神情严肃地坐在会议桌前。见到周启才和他手里的稿件,华国锋的脸色才变得从容了一些,示意周启才到身后的沙发坐下。

众人的表情都很严肃,只有一个声音不合时宜地响了起来,会上无人理会。过了一会儿,全场安静后,华国锋副主席才拿起了周启才带来的文稿,示意周启才将文稿读一下。

周启才带来的文稿正是两个多月前,汪东兴让他和李鑫起草的关于毛主席的讣告。讣告起草后不久,唐山就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北京也能感受到强烈的震感。周启才在撤离的时候都在这份文稿一直随身带在身上。

周启才也没想到这份文稿,现在竟然起了这么大的作用。

周启才读完一遍后,华国锋副主席向大家征求了意见,如若没有,将把讣告发到大家手中,准备尽快定稿。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之后,会议一致通过了周启才、李鑫起草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并决定于九月九日下午四时对国内外广播。

处理完讣告问题后,毛主席追悼会上悼词的文稿的讨论,也到了最后的阶段。

一周后,会议再次在怀仁堂召开,汪东兴早早在门口等候周启才的到来。看到周启才之后,偷偷把他叫到一边语重心长地说要交代给他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就是,希望周启才代他向华国锋同志请假。毛主席遗体需要人看护,汪东兴是最合适的人选。

第二件事便是有关悼词文稿的事情,在仔细读了几遍文稿后,汪东兴思虑了很久,提出了一条补充意见,就是希望在文稿中加上毛主席在南巡讲话时提出的“三要、三不要”。

周启才在会议开始前,向华国锋同志转达了汪东兴的想法,并向大家征求了意见。转述完毕后,华国锋同志表达了他的意见。华国锋同志开口说道:“我完全赞同汪东兴同志的建议,将“三要三不要”加入到毛主席的悼词中去。”而后,在会的其他同志也都纷纷表达了赞同的观点。

“三要三不要”的提出和加入,从根本上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1976年9月18日下午3时,毛主席遗体告别仪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大会持续时间为半个小时,首都百万群众参加,同时向全国转播大会的实况 。

自10日起至月底,全国报刊、广播、电视,主要报道与毛主席逝世有关的消息。

时至今日,毛主席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依然无人能及,毛主席逝世以后,中国人民就把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面旗帜,高高地举在头顶上,一种无形而又有形的精神支撑着亿万人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