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樱花习性持续实施精准养护
王占深等
1 樱花
1.1 樱花的生态习性
樱花属浅根好气树种,根系一般分布在土层 50cm 以内;适生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pH 值5.5~6.5)砂质土壤中;喜阳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不耐盐碱,怕水涝,有一定的耐寒性,对烟尘及有害气体抵抗力弱。
1.2 物候特点
北京地区,早樱 3 月上旬开始萌芽,3 月中下旬进入花期,花期 7~10 d;晚樱一般 3 月下旬萌发,4 月上旬可见花,花期略长,一般 10 d 以上。花谢后至 5 月底新梢快速生长,一般果期 5-6 月份,在 6-7 月期间花芽分化,9-10 月秋季生长,11 月中上旬正常落叶,落叶后即进入休眠期。
1.3 现状问题
栽植初期,樱花依靠自身储存的养分和种植时充分改良的立地条件,一般都能良好生长,快速形成高大树体,枝繁叶茂,极具观赏效果。但定植几年后就会逐渐呈现衰弱态势,观赏品质下降。以湿地保育区为例,该区域为新建景区,地势起伏多变、背风向阳,近湖临水、空气湿度大、小气候环境条件良好。2012-2015 年期间溪流湖岸周边栽植的染井吉野、江户彼岸、山樱、阳光、苔清水等品种樱花,栽植时胸径在 10~12 cm 之间,2022 年实测胸径为 30 cm 左右。其中染井吉野樱花树高都超过 7~8 m,个别树体胸径超过 40 cm,长势和观赏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区域同期栽植的樱花。但近几年,部分樱花也同样出现了转弱趋势。主要表现为:长势减缓、节间生长量减少,枝叶稀疏、花量与质量降低,叶色变浅、焦叶现象增多,早期落叶常态化、穿孔病等侵染程度增加,树干出现腐烂流胶、附生蕈体菌群多发,根系上翘、根癌病症状明显,已有个别树体死亡。
2 问题分析
根据湿地保育区内樱花的长势表现,结合公园以往的养护管理实践判断,樱花衰弱问题主要是:初期快速生长、优势条件耗尽、后期养护管理续力不足,土壤与水的碱性影响积聚、土壤容重增加、透气性变差等致使樱花生长不适,出现生理性病害,提前落叶、养分供给失衡、树势转弱、病虫危害增加、功能下降、抗性下降不利因素累加、恶性循环,致使樱花衰弱、死亡。
2.1 主体原因
2.1.1 根部问题。大部分樱花在圃育期间就已存在或携带根癌病和根结线虫等根部病虫,目前多采用土球方式移栽,无法对这些病虫害进行有效处理。栽植初期对根部的影响不明显,随着树体生长而不断增生,特别是在碱性环境、根系有伤口、重茬种植土壤处理不当等情况下,发病更快、概率更高,后期影响根系生长、吸收养分,是造成樱花衰弱、死亡的主要原因。
2.1.2 树干问题。樱花树皮薄,栽植初期生长迅速,树干表皮易开裂;树皮也易受日灼、冻害而开裂流胶;树枝修剪伤口不易愈合。这些开裂和伤口处很容易受雨水、潮湿环境的影响,被病菌侵染而腐烂,继而产生蕈体而整枝枯死,形成朽干残冠,处理不及时就会影响整株树体。
2.2 生境原因
2.2.1 土壤酸碱度。樱花适生微酸性土壤,pH 值应小于6.5,而北京地区的土壤与水分普遍趋于碱性,公园土壤 pH 值大多在 8.5 以上,碱性土壤使得磷离子被固定,不易被植物吸收。磷素缺乏,樱花内生菌根形成量就会减少,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也相应降低。
2.2.2 土壤容重。樱花适生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土壤容重应小于 1.45 g/cm 3 。而公园内土壤容重值平均为 1.55~1.60 g/cm 3 。土壤容重高,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加之土壤含水量高,加剧透气不足,恶性循环,是诱发湿地樱花生理性病害的主要因素,特别易增加患根癌病、早期落叶病等发生概率。
2.2.3 气候条件。樱花适生于湿润的海洋性气候条件,要求四季温度、降水等均衡。而北京地区属于亚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温度骤升骤降,春季及初夏蒸发量占全年总量的 70%,而降水量只有蒸发量的 10%,水分严重亏缺,极易造成生理性干旱;夏季多雨,占全年降水量的 60%以上,易造成樱花涝害;冬季寒冷,温差大,易受冻害。
2.3 人为因素
除了日常缺乏有效、针对性的养护管理技术措施外,一些错误的方式方法也是造成樱花衰弱的原因。如:修剪伤口不处理或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愈合,开裂染病腐烂;浇水不当引起根部上翘、支撑不足而倒伏;机械伤害、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或产生药害、防寒不当等引发各类伤害,都直接降低树体生长品质,导致衰弱。
3 精准养护管控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在日常养护管理中应持续改善生长的立地条件,减少生境差异,避免生理性病害发生,实施精准管控措施。
3.1 立地条件改善
3.1.1 方式。每年打孔至少 2 次,第 1 次在花后进行,结合灌肥、疏松土壤、促返地气,引导根系生长;第 2 次在8 月中下旬,中耕松土、晾墒散湿,破除土面板结,加深根系分布,提高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形成通道,以利地上地下水汽持续交换,也便于日常灌施液体肥料和药剂,确保效力直达深根区域。
3.1.2 做法。沿树冠投影内侧 50 cm 左右打孔,打孔深度不小于 50 cm;打孔数量根据林地情况灵活增减,一般不少于 6 个;前后 2 批次打孔,孔位成同心圆、品字形、放射状,间隔均匀;每年持续、逐步外扩孔位,形成孔桩矩阵。
3.1.3 措施。打孔后回填均匀掺拌的陶粒(碎砖石、瓦砾等)、松针土、草炭土等基质材料,适度添加硫磺粉、生根粉及防病虫害、消毒促根的药剂。秋季还应当掺拌充足的有机底肥、复合缓效肥等;回填基质略高于孔洞,以备沉降。
3.2 土壤酸化
3.2.1 方式。主要采取树下撒施、翻耕拌土、灌施等方式,以施用硫酸亚铁、硫磺粉等酸性基质和木醋液、氨基酸肥等酸性肥料为主,每年 2~3 次,降低土壤碱性甚至达到弱酸环境。
3.2.2 措施。推荐方案是利用打孔形成的孔洞,先灌施木醋液等酸化物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酸性肥中和消耗,为后续施肥营造良好的吸收环境;木醋液灌施1 周后,根据樱花不同时期的生长需求灌施液体肥,提高土壤酸化程度和肥力,以促生长。
3.3 土壤性状改善
3.3.1 利用共生。依据共生共益原则进行基底植物配置,通过增加人工群落促进樱花生境的改善。比如在樱花树下种植小冠花、苜蓿、白三叶等,可促进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增加,缓慢降低土壤 pH 值。
3.3.2 改善基础。利用树下浅根草坪地被形成根毡层,提高土壤耐践踏能力,缓解板结密实度,增加土壤透气性及吸水能力。
3.3.3 根系保护。春季至雨季前,根系表土层裸露区域薄铺木屑或其他透气覆盖材料(厚度不宜超过 5 cm),防止土壤和养分流失,保持土壤湿度相对稳定,降低热辐射影响,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雨季前及时清除覆盖物或结合中耕,与土翻拌薄摊至树冠投影区域内,形成根基部高、四周低的防涝缓坡;冬季浇完冻水后,再次用木屑覆盖(厚度不小于 10 cm,也是中间高、四周低)根部或培土,提高地温保护根系。
3.3.4 土壤改良。低洼地和黏重土区域,做好排水透气措施。通过局部地形改造、集水引流、埋设透气管等方式,促进土壤水气循环;持续土壤改良,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3.4 控水
除了遵守“春保、夏蓄、秋控,浇足浇透、见干见湿,浇好解冻水、保证生长水、随浇随冻水”的基本原则外,樱花的“水”管理关键是做好“两控一防勤增湿”。
3.4.1 花期控水。解冻水和春水浇完后,土壤含水量比较充足,既降低了地温,又有助于缓解倒春寒影响,防止冻害发生。但樱花地上部分开始活跃,基本上进入花期,北京地区春季昼夜温差大、地上地下温差更大。土壤中水多气少,地气反上不来,根系活力受到抑制,影响养分向上输送;这一时期继续浇水,透气不良情况恶化,影响开花质量、缩短花期。若遇游览高峰期,绿地踩踏严重,潮湿土壤更易板结。因此花期应当采取控水措施、必要时中耕翻地。
3.4.2 秋季控水。秋季凉爽,适合植物生长,樱花根系又一次进入活跃期。通过合理的肥水管理,可以促进樱花生长和营养积累转化。适当控制浇水,促进组织木质化,从而能避免或缓和冬季低温伤害;同时也有利于根系向下生长和向四周扩根。一般过了 10 月上旬,至冻水前就不再浇水,通过喷灌保证环境湿润即可。
3.4.3 汛期防涝。夏季北京高温多雨,既要把宝贵的雨水留住,增加土壤底墒,又要做好防涝工作。土壤水多气少,根系正常呼吸受阻,就会发生涝害,轻者树叶黄落,严重削弱树势,影响越冬和翌年开花生长,重则导致樱花死亡,必须做好夏季排水防涝工作。可以采取集水引流、埋设透气管、树下修堰成浅碟形平缓或中间高四周低等方式局部改善。
3.4.4 增湿。樱花喜湿,对空气湿度要求高。在保证适时适地浇足水、适度控水外,更应根据北京季节气候做好环境增湿工作。如 4-5 月份北京春夏之季,高温、多风、少雨、干旱、蒸发量大,可通过喷灌增湿,尽可能创造长期、稳定、均衡、空气湿润的气候小环境;如遇暖冬,日均温连续多日在 0℃以上时,应及时补水增湿。
3.5 树体保护
樱花树皮薄,在日常养护中,应特别注意树体的保护,规范修剪,避免树体受到机械磕碰、日灼、冻伤等伤害。开裂、破伤处及剪锯口应及时处理,避免浸水腐烂。
3.5.1 伤口处理。树皮开裂处、剪锯口等初期可涂石硫合剂、伤口愈合剂、杀菌防虫药剂等做保护处理。后期出现干裂、茬缝时,应随时补涂伤口愈合剂、油漆、桐油等形成透气阻水保护膜,持续实施,直至愈合为止;已残朽的树体应尽早清除腐烂部位,刮净至新茬,表面涂抹愈合剂、杀菌剂、桐油等,并采取修剪减负、支撑加固、复壮措施等保护树体。
3.5.2 规范修剪。北京地区 4-5 月份,温度高、干旱多风、相对湿度小,伤口容易形成愈合保护层,适宜修剪。整形修剪应在花后立即进行,力求在 1~2 周内完成,既不影响观花,又可减少消耗,有利于花芽分化形成。休眠期可辅助修剪,以修剪密生、徒长、病虫枯枝为主。樱花修剪以疏枝为主,疏剪时剪锯口贴近脊领并与脊领平行,不留桩,剪锯口超过 1 cm 必须涂抹伤口愈合剂,避免伤口感染病菌。
3.5.3 防寒保护。浇完冻水后即可开始防寒工作,一是结合封堰,根部覆盖;二是树干涂白、缠保温带防寒,小环境条件差或一些特殊品种可以考虑搭防寒风帐。针对北京有“倒春寒”的气候特点,在 3 月初花芽萌动前喷树体防冻液、石硫合剂等,在树体表面形成防寒层,避免花芽萌动后遇到异常天气发生冻害不开花。
3.5.4 翘根处理。樱花根系外露地表,形成翘根时,可采取近端浅埋、覆盖,保护裸露根系,木屑等透气覆盖物应薄铺,避免过厚并适时清理避免刺激根系上翘;远端采取削土、挖沟施肥的方法,起到引根、扩根的作用。

4 结语
总之,解决好樱花对水及湿度的需求,持续改善立地条件、土壤酸化和增加土壤透气性,减少生境差异,持续实施针对性的精准养护,加强精细化管理,才能确保樱花长期健康生长,提高观赏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