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在我国,把3次不同时间所测得的肱动脉袖带血压≥140/90mmHg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欧美一些国家则将标准定在≥130/80mmHg。国际上,普遍认为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为治疗的目标血压。道理很简单,当我们把血压控制在131-139/81-89mmHg,或者在135-139/85-89mmHg,那么血压就很容易超越140/90mmHg,甚至更高,更重要的证据是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这种正常高值对人体是有害的。高血压的临床试验证明,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作为治疗的目标血压是获益的。

高血压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叫高血压临床综合征),还是心脏病、脑卒中、肾衰竭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且越发呈年轻化,现代医学强调药物与生活方式干预并重。而中医自古便有“药食同源”的智慧,通过辨证,搭配出合适的药膳方,既能辅助降压,又可改善体质,可帮助广大高血压病友“安心”降压。
我们将从中医视角为您解析高血压,并推荐八道适合家庭操作的药膳方,助您科学管理血压。

一、高血压的中医认识
高血压在中医典籍中并没有独立病名,但根据其“头晕、头痛、心悸、耳鸣”等常见症状,可归为“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肝、肾,与心、脾密切相关。
中医强调辨证分型,不同体质的高血压患者表现各异:
1.肝阳上亢型(青、中年人最常见):典型表现有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苔黄。多因长期情绪恼怒、精神紧张、熬夜等,肝阳亢逆,气血上冲导致。
2.痰湿中阻型(岭南地区、肥胖者多见):典型症状有头重如裹、胸闷恶心、肢体困重、舌苔白腻。与饮食肥甘厚味,吸烟饮酒关系密切,损伤脾胃,体内痰湿聚集而发病。
3.阴虚阳亢型(中老年人常见):典型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中老年人,过劳或过逸,正气不足,体内阴液亏耗,阴亏于下,阳亢于上而形成。
4.阴阳两虚型(久病、病程较长者、年老体虚):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舌淡苔白。由于久病耗伤气血,阴阳俱损,脏腑功能衰退而形成。
不同患者,中医证型各不相同,所选用的药物、食疗方也不相同。这里虽然罗列了常见的证型帮助广大病友认识自身体质,但具体治疗还需要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自己的方子,不能自己随意抓药,否则不仅没法取得良好疗效,还可能加重病情。
二、药膳辅助治疗高血压的独特优势
中医药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养生保健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治疗更是效果显著,正如中国传统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所记载:“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1.整体调理,改善体质
药膳以食物为基、药材为辅,并不只是单纯为了降压,更重要的是可通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改善高血压背后的体质偏颇。例如中老年人阴阳虚弱,药膳可帮助补虚;肥胖者痰湿重,药膳可帮助化痰除湿。
2.副作用少,适合长期调理
相比一些降压西药可能引起干咳、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中医药膳性质温和,可长期服用,尤其适合早期高血压或临界高血压人群。
3.美味适口,依从性高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医药膳“良药可口”的设计理念,如粥、茶、汤等形式,口感亲和,味道柔和,更容易被接受,患者更容易坚持。
4.预防并发症,可治未病
高血压病久,可引起视力下降、心脑血管功能受损、肾功能下降等并发症。而一些中医药膳便能同步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例如决明子清肝明目,山楂活血降脂,杜仲强筋骨。

三、经典药膳方推荐
1.天麻钩藤瘦肉汤
功效:平肝潜阳、熄风止眩。
适用证型:肝阳上亢型(适合头晕头痛明显者)。
组成:天麻10g、钩藤15g、瘦猪肉200g、生姜3片。
做法:瘦肉焯水后与天麻、钩藤、生姜同煮40分钟,加盐少许调味。

2.玉米须茯苓粥
功效:健脾利湿、辅助降压。
适用证型:痰湿中阻型(头重胸闷、体胖苔腻者)。
组成:玉米须30g(鲜品50g)、茯苓15g、粳米100g、山药50g。
做法:玉米须、茯苓加水煮沸后转小火煮20分钟,滤渣取汁;药汁与粳米、山药(切块)同煮成粥。
3.枸杞菊花决明茶
功效:滋阴清热、明目降压。
适用证型:阴虚阳亢型(伴眼花、便秘者尤宜)。
组成:枸杞10g、菊花5g、炒决明子15g。
做法:沸水冲泡,代茶饮。
4.杜仲桑寄生乌鸡汤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
适用证型:阴阳两虚型(伴腰膝酸软、夜尿多者)。
组成:杜仲15g、桑寄生20g、乌鸡半只、红枣5枚。
做法:乌鸡焯水后与药材同炖1.5小时,加盐调味。
5.芹菜苹果汁
功效:清热平肝、补充膳食纤维。
适用证型:肝阳上亢或痰湿型(尤其适合便秘者)。
组成:芹菜100g、苹果1个、柠檬汁5ml、蜂蜜5ml。
做法:食材切块榨汁,加柠檬汁调和,血糖正常者可加少许蜂蜜。
6. 益母草瘦肉汤
功效:活血化瘀,利尿降压。
适用证型:心血瘀阻型(伴女性月经不调、下肢水肿者)。
组成:益母草30-60g(或鲜嫩益母草150-250g)、猪瘦肉150-200g、红枣3枚、生姜3片。
做法:瘦肉焯水后,与药材同炖半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饮用。
7. 粉葛赤小豆排骨汤
功效:平肝潜阳,活血化瘀,降压。
适用证型:肝阳上亢兼瘀阻型(伴失眠、口苦咽干、心烦者)。
组成:鲜葛根250-300g(或葛根50-150g)、赤小豆50g,猪排骨150-200g、红枣3枚、生姜3片。
做法:排骨焯水后,与药材同炖45分钟,加盐调味,即可饮用。
8. 塘葛菜煲生鱼汤
功效:清肝明目,降压。
适用证型:肝火上亢兼痰热型(伴口苦咽干、目眩者)。
组成:鲜塘葛菜250-300g,生鱼(黑鱼)750-1000g,猪排骨150-200g、生姜3片。
做法:生鱼一条,刮鳞开肚去鳃,油锅加姜片半煎(备用),排骨焯水后,与鱼、药材入锅同炖6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饮用。
此外,日常生活中还有金针菜粉丝鸡肉汤,天麻川芎炖鱼头汤,猪瘦肉猪腰(每次半只)炖杜仲(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勿炖)等药膳。

四、温馨提示
1.辨证施膳,因人制宜:本文推荐了不同证型适用的药膳方,但选用前还是建议广大病友先咨询中医师明确体质,避免盲目进补(如肝火旺者误服温补药膳可能加重病情)。
2.协同治疗,食疗为辅:药膳不能替代降压药物!需定期监测血压,尤其在调整药量期间。
3.饮食禁忌:高血压患者需限制盐、糖、油腻食物;痰湿者少食甜腻,阴虚者忌辛辣。
五、结语
高血压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中医食疗以其“治未病”的思维,帮助我们从日常饮食入手,调和身心。愿每位病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调理之道,让健康与美味同行。■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微信,医学指导:大内科 吴伟教授,文:心血管科 赵新元主治医师、曾胤翔、许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