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篇关于老年人生活状态反思的好文,这比那些成天探讨老了怎么办、是去儿子家还是去女儿家养老、如何养老最舒服等等,都更具实际意义。

这个做女儿的父亲去世早,可怜自己妈便常让其来自家吃饭,认为这就是孝顺。但却无形中影响着老人身体和生活机能。老人今年77岁,本来在自家生活可以自理。可自打这起,来了就沙发一坐看小品,到点吃饭,连碗都不用刷。
后来发现自己不会做饭了,连炒菜的顺序都忘了,有了轻微的老年痴呆,出门买菜经常摸不到家门了。……
而她公婆比自己妈还大4岁,公公说年纪大了不想买菜做饭,婆婆却每天发50元逼其去买菜,回来报账必须菜款相符。婆婆负责洗菜切菜,公公掌勺,吃完必须把厨房收拾完验收合格才能休息。婆婆说折腾他的目的就是其身体和大脑都活动起来。……

看到这不由得想起几十年前在《读者文摘》上看到的一篇类似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在去澳洲的航班上遇到一位95岁的美国老太太,人家常年在世界各地行走。作者问她为什么不去儿子家生活?
她说不,去儿子家不要超过4小时,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人年纪再大也要坚持自己的生活机能,比如做饭洗衣服,你若不做了,你的这项机能便丧失了,从此不会做了。
由此还想起我的姥姥,她老人家在我家生活了18年,83岁高龄辞世。直到病逝前,我家8口人吃喝拉撒全由她负责,我父母只负责挣钱养家。带大了我们兄妹几人,一日三餐,缝补洗浆,晚上竟点着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们缝棉袄棉裤及棉被。
过去没有养老一说,是活到老干到老,小车不倒只管推。如今几乎人人谈养老,其实我们还在越养越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