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丨认同中华文化,才是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根本原因丨014

布衣公子 2023-11-28 15:16:50

大家好,我是布衣公子。

今天我们继续【K095-《文化作用概述》】这份作品的文案阐述。第五章 文化形成身份认同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彭林教授说: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是其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彭林)

文化本就形成于一个群体长期的共同生存经历,而群体的成员受同一主流文化熏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进而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际上,民族就形成了。

可见,共同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共同的文化所带来的彼此身份认同最终促成了民族的形成。

反之,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不变,其身份认同也不会改变。中华民族即是如此,纵使历史上多次改朝换代,“秦变成汉,隋变成唐,甚至宋变成元,明变成清,只要文化或文化精神不变,天下还是那个天下,中华还是那个中华。”(《易中天中华史:国家》,易中天)

欧洲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许多人即使方言不同、饮食各异,却还能彼此认可?

而我们中国人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爱尔兰与英国都已经当了几百年的同胞,却还是分家了?为什么苏格兰并入英国已经三百多年了,还念念不忘想要独立?

身份的认同感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来源。在欧洲,许多国家倚重于共同的血缘和宗教关系来巩固国家的认同。比如,为什么爱尔兰独立,苏格兰正在闹独立?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的祖先都是凯尔特人,而英格兰人的祖先则是昂撒人。

而我们中国人则是以中华文化作为国家凝聚力的稳固基石。的确,我们的一些不同省份,甚至没有办法用方言去交流,放在欧洲,这妥妥的就是不同的民族,但是在中国,我们都会坚定地认为:自己都是中国人!

早在春秋时期,华夏认同感就已经出现,这种认同感,是超越血缘关系的。比如,韩愈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原道》,韩愈)。大概的意思是说:孔子编纂《春秋》时,以“礼”作为判别夷狄与中国的标准,诸侯用夷礼的则视为夷狄;反之,夷狄用华夏之礼则视为中国。一句话,认同中华文化,才是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最根本原因。比如,歌词“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唱出的就是对中华文化给华人带来的身份认同。创办中芯国际的张汝京先生说:“虽然我们在海外长大,我们可能是不同国籍的公民,但是心里面我们就是中国人,身为中国人,我们就是没有什么理由,也不需要讲什么道理,我们就希望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强盛、安康”。(来源:2007财富人生)第六章 文化培养行动自觉

引子:为什么过年的时候,无论有钱没钱,就算再忙再累,我们都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为什么正月里很多理发店没有生意?为什么送礼不送钟和伞,送花不送黄白花?

A、文化的引导力和约束力这就是文化的引导力和约束力在发挥作用,文化好比是心灵的“软件”,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文化的引导力:文化引导我们去做那些符合群体文化的行为,哪怕困难重重,也要迎难而上且毫不犹豫。比如,过年回家的路,纵使远隔千山万水,一年至少也要走一次。

文化的约束力:反之,对那些不符合群体文化的行为,则发挥一种“软约束力”的作用,从而形成个体自律,甚至可以达到“慎独”的境界。比如,各种道德约束、文化禁忌等等。

我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无一不是在一定的文化引导和约束之中。这是因为人们头脑中有一套规范,而这些规范就是文化,它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和约束力,引导哪些该做的,约束哪些不能做的。这也正是建设企业文化所要追求的至高境界:用文化实现个体的自我驱动和自我约束。

B、文化的作用是无意识的

从前面对文化特点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文化是习以为常的,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当文化一旦形成,我们的许多行为不需要思考就知道该如何去做,而且视为当然。比如,我们平时的生活习惯、节日风俗,是不需要思考就会去做的事情,不需要任何人去提醒我们或强迫我们,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个。这就是文化所带来的行动自觉,也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

这种通过文化的力量所形成的自动自发或理所当然,只有当我们遭遇不同的文化环境,才会猛然发觉不同文化碰撞所带来的习惯或风俗的差异,才会觉得奇怪。由于原有文化的强大惯性,即使人们生活一个新的文化环境,往往也还会坚持原本的生活习惯。企业文化系列教程第五个PPT《文化作用概述》的文案内容撰写完成,信息量还是很大的。大家累了歇息一下,稍后再耐心消化。

非常感谢大家对布衣公子的支持,课件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后续,我会持续更新课件类作品的文案内容,如感兴趣,欢迎持续关注。

未完待续……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