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衣公子。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彭林教授说: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是其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回答“你是谁”这个问题。(《礼乐文明与中国文化精神》,彭林)
文化本就形成于一个群体长期的共同生存经历,而群体的成员受同一主流文化熏陶,形成了大致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活习惯,进而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际上,民族就形成了。
可见,共同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共同的文化所带来的彼此身份认同最终促成了民族的形成。
反之,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只要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不变,其身份认同也不会改变。中华民族即是如此,纵使历史上多次改朝换代,“秦变成汉,隋变成唐,甚至宋变成元,明变成清,只要文化或文化精神不变,天下还是那个天下,中华还是那个中华。”(《易中天中华史:国家》,易中天)
欧洲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许多人即使方言不同、饮食各异,却还能彼此认可?
而我们中国人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爱尔兰与英国都已经当了几百年的同胞,却还是分家了?为什么苏格兰并入英国已经三百多年了,还念念不忘想要独立?
身份的认同感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来源。在欧洲,许多国家倚重于共同的血缘和宗教关系来巩固国家的认同。比如,为什么爱尔兰独立,苏格兰正在闹独立?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的祖先都是凯尔特人,而英格兰人的祖先则是昂撒人。
而我们中国人则是以中华文化作为国家凝聚力的稳固基石。的确,我们的一些不同省份,甚至没有办法用方言去交流,放在欧洲,这妥妥的就是不同的民族,但是在中国,我们都会坚定地认为:自己都是中国人!
引子:为什么过年的时候,无论有钱没钱,就算再忙再累,我们都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为什么正月里很多理发店没有生意?为什么送礼不送钟和伞,送花不送黄白花?
A、文化的引导力和约束力这就是文化的引导力和约束力在发挥作用,文化好比是心灵的“软件”,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
文化的引导力:文化引导我们去做那些符合群体文化的行为,哪怕困难重重,也要迎难而上且毫不犹豫。比如,过年回家的路,纵使远隔千山万水,一年至少也要走一次。
文化的约束力:反之,对那些不符合群体文化的行为,则发挥一种“软约束力”的作用,从而形成个体自律,甚至可以达到“慎独”的境界。比如,各种道德约束、文化禁忌等等。
B、文化的作用是无意识的
从前面对文化特点的分析中,我们看到,“文化是习以为常的,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当文化一旦形成,我们的许多行为不需要思考就知道该如何去做,而且视为当然。比如,我们平时的生活习惯、节日风俗,是不需要思考就会去做的事情,不需要任何人去提醒我们或强迫我们,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每个人都能随口说出几个。这就是文化所带来的行动自觉,也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
非常感谢大家对布衣公子的支持,课件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后续,我会持续更新课件类作品的文案内容,如感兴趣,欢迎持续关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