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灵帝到底有何能耐,以至于最终成为了后世昏君的代名词呢?

青史如烟随风散 2023-11-22 04:28:01

历朝历代的皇帝,形形色色,好的坏的出名的也是不少。能以昏庸出名的却各有各的本事,汉桓帝汉灵帝到底有什么能耐,能成为后世昏君的代名词呢?

论到丢失国家,他比不上亡国之君秦二世,蜀汉后主刘禅,南朝陈后主。

论到残暴,他也比不上动不动役发数百万人修长城修阿房宫的秦始皇,比不得隋炀帝,也比不上动不动剥人皮&喜欢当面杀人的吴主孙皓。

而且,他的智商没有问题,不像晋惠帝那样是个痴呆。可是每每论起昏君,言必提起桓帝灵帝呢。当然,诸葛亮的出师表太有名,这给了桓灵二帝这个恶名昭著的机会。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但是,历史长河往往讲究后来居上,东汉之后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那么多朝代,居然也没有见到更适合的昏君代言人,这就是桓帝灵帝的厉害之处了。

昔年吕不韦在起步的时候,无非就是有百金之资。然后凭借着超人的眼光,押宝于赢异人,阙后终于一步登天,当上了秦国相国一职,并册为文信侯,封十万户。天下豪赌,无过于此。可是他的励志经历放到后世,那就要大打折扣。

因为吕不韦没有碰对好时候。吕不韦的奋斗经历一旦放到桓帝和灵帝时代,可就会大变味道。一定会被当时众多富二代嘲讽:你吕不韦搞那么多弯弯绕绕的,无非就是想当个大官吗,这有啥的,你那些励志什么的事情,都不如我爹交给皇帝一张银票,相当多大官给多少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银货两讫,实实在在。

这不是玩笑,汉灵帝就是个活生生案例,他老人家居然把三公都卖掉了,而且这笔买卖还有一个中间人,就是汉灵帝的乳母。

当时的名士崔烈想爬上三公的位置,但是自己钱又不太够(汉灵帝也知道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毕竟三公这个级别总共三个位置,司空司徒太尉),于是就打通关节,找到了汉灵帝面前的大红人,也就是他的乳母程夫人,程夫人面子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大,一番忽悠之后汉灵帝也就松了口,直接放血大甩卖,只花了500万钱就弄到了一个司徒的官位。

所谓三公,可能大家还不是大明白,放到今天就是正国级干部,这个级别的官位都拿出来卖,可见汉灵帝有多么的丧心病狂。

其它什么省部级,地市级,县处级干部可想而知,就差摆地摊卖白菜了,这个事还有个续集,就是汉灵帝随后参加新任司徒崔烈的就职典礼时看到崔烈受到百官朝拜,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心理就开始反悔了,他跟乳母程夫人埋怨起来,哎呀,这把生意做赔本了啊,再坚持一下,估计崔烈1000万钱也就出了,于是汉灵帝一边叹气一边把大腿拍得啪啪响,哎,白白亏了500万钱,不划算!

没想到汉灵帝的乳母也是个文化人,居然举了古人为求千里马,而千金买骨的例子。她安慰汉灵帝说,这把生意或许没卖上价格,但是它把你皇帝本人卖官的诚意传达出去了啊,这叫广告效应,以后来买官的人岂不是成串成群,鱼贯而入乎。汉灵帝一听,是这个道理哈,也就不再计较了。

说起来,虽然汉桓帝没有卖大官的史书记载,但是他毕竟首开皇帝卖官的先河,所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汉桓帝实在罪莫大焉。他虽然有除掉权臣梁冀的功绩,但是汉桓帝也把汉廷带入了宦官把控朝政的局势,日后朝政崩坏实在是由此而起,因此实质上他和汉灵帝属于半斤八两,两个大昏君。

说起来,桓帝是很有商业才能的人。率先发现了巨大的赚钱商机,那就是卖官鬻爵,贪官们搞的那一套,偷偷摸摸,拐弯抹角,勾肩搭背啥的不一样,灵帝则更大胆一些,啥官都敢卖,而且光明正大搞广告传销。桓帝和灵帝两人也不再把自己当皇帝,他们化身为生意人,直接明码标价。这不得不说起桓帝和灵帝的另外一个功绩了,那就是从根本问题上杜绝了贪官问题。

桓帝官和灵帝朝当官不需要你有什么职业操守,更不需要有什么良心负担。皇帝本尊制定了当官的规则,官爵无非就是买卖,你既然付款买了这个官位,那这个印把子就是你的,你怎么干,我不管。

Business is business。

什么文艺复兴,什么光荣革命,都啥年代的事情了,且看在公元170年前后,中国一下子进入了商业社会!商人有了一条非常好的出路,那就是当官,更透彻一点,不再需要官商勾结,因为官就是商,商就是官。竞标上岗,价高者得。吕不韦之流,实在是不上台面。

乍一看,似乎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然而,名爵者,公器也。现在居然被难道当成货物来买卖了。

国家岂能不乱。俗话说无奸不商,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官爵,岂能不盈利十倍百倍的。何况现在场面上也说的过去,律法更是无碍。于是对付有钱的人就敲诈勒索,对付平民老百姓就拼命增加赋税,不惜敲骨吸髓。至于律法,当然不在话下,无非买个廷尉当而已,案子要怎么判就怎么判。买官的人如果过把当好人的瘾,自己可以扮演包青天。想圈地抢钱啥的,直接可以白描黑底,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不在乎多几个六月飞雪,窦娥冤。反正印把子我花钱买的,我想怎么盖章怎么盖,不服你也去买一个。

此外,桓帝和灵帝为什么被后世诟病那么惨,除了卖官,还有一条就是笃信宦官,禁锢党人。问题的起点在于桓帝和灵帝都是旁支继位。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普通的侯爵,因缘际会之下才得以穿上黄袍,当上皇帝。因此他们没有一点心理准备,加上他们没有受过太多政治历练,或许有人说,桓帝灵帝压根没有想过要做个好皇帝,其实这句话不准确,他们俩属于完全没有想过要当皇帝,更别说好皇帝.

他们本来侯爷当得好好的,一道传位诏书从天而降,突然之间从侯国所在地直接进京,自然也没有任何政治班底。那么问题来了,来到这个陌生的京城当了皇帝后,他该信任谁呢,自然就相信那些拥立他们的宦官集团。

然而,桓帝家族和灵帝家族贸然从一个小小侯爵成为皇帝,一夜暴富,幸福也有点来得太突然,心态还没有转换得过来,就想着皇帝是个赚钱的好职业,于是乎可劲搂钱,毫无顾忌。当时有个还算不错的宦官吕强劝汉灵帝不要那么敛财了,跟汉灵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你汉灵帝的,还贪财做什么。汉灵帝不听,而且后面还听信谗言下令把吕强抓起来,逼得吕强自尽。

话说汉灵帝有的时候耳根子软,但是架不住他的枝枝蔓蔓各种亲戚故旧,他的三姑六婆,叔伯兄弟可不傻,公是公,私是私,国家的国库虽然里面钱很多,但每年每个月每天政府各类开销更大,混在一起肯定要吃亏。可不能当那个冤大头!

据说,卖官开价一般都是官员年度俸禄的几十倍,买官的生意人们又个个精明似鬼,他们肯定要加倍十倍百倍地赚钱。怎么赚,无非就是巧取豪夺,想想他们治下的老百姓要被盘剥成什么样子。于是乎,一亩地产如果出五斗粮食,直接让你上交四斗,也不管剩下多少粮食,能不能够基本口粮,会不会造成缺衣少穿。随着时间一久,民穷财尽,饿死人的状况越来越多。全国都开始民怨沸腾,四海浮动。

在这种情况下,黄巾起义开始兴起,东汉政权按下葫芦起了瓢,不得不责令各地方政府自行募兵镇压,也就埋下了日后军阀不受控制的隐患,随着何进诛杀宦官失败被杀,董卓之乱一起,东汉也就彻底走向了灭亡。

随着汉献帝退位,东汉灭亡,汉桓帝汉灵帝也最终奠定了王朝掘墓人的身份,成为了后世昏君的代表人。

0 阅读:0

青史如烟随风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