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祖父法真,节操清白而享有高尚名声。
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好友同郡的孟达一起入蜀依附刘璋。但刘璋不是个善于用人的人,很久之后法正才当上新都县令,之后又被任命为军议校尉。
法正怀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诽谤,十分苦恼,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是好友,也觉得刘璋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常常感慨自己的遭遇。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张松出使曹操,归来后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来往与刘备交好。不久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刘备势力得以壮大。刘璋于是问应该让何人出使刘备,张松于是举荐法正。
法正一开始辞让,后来不得已只好前往。刘备见到法正后,“以恩意接纳,尽其殷勤之欢”
法正觉得刘备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辅佐的明主,回到益州后,遂与张松密谋协规,决定暗中戴奉刘备为主。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璋听闻曹操欲遣司隶校尉钟繇征讨张鲁,因此惧怕曹操得汉中后兼并益州。
张松遂劝刘璋迎接刘备入蜀,让他讨伐张鲁。请刘备入蜀,犹如“引狼入室”,这样的策略也引起了许多人的警惕与反对。
张松对刘璋说,州中诸将,如庞羲、李异这些人,恃功而骄,随时都有通敌叛乱的可能,如果不把刘备请来,一旦“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到那时,麻烦可就大了。
张松的一番说辞正好说到了刘璋的心坎上,刘璋明白,他和父亲建立的益州,本是一个外来政权,一旦内乱,后果不堪设想。
再退一步说,只要刘备拿下张鲁,就让他在汉中呆着,反正汉中被张鲁占着也是占,给刘备也是占,早已不在自己名下。只要刘备呆在汉中,就等于在帮他看着北门,那就不用担心曹操了。
更何况,汉中与蜀郡虽同为一州,但却是各自为政,不存在什么权力之争,一国不容二君的问题,反倒可以相互依靠,对内对外形成威慑力。
法正于是再次被任命为使者,与孟达各率两千人出使刘备,迎请刘备入蜀。
法正向刘备献策:“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凭借天府之国的险阻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
诸葛亮的隆中对认为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占据荆州和益州,法正、张松的倒戈实乃天赐良机,于是刘备应允,随即率军入蜀。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刘备假意答应北伐张鲁,进军葭萌。张松因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决裂,向成都进军。
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建议以坚壁清野拖垮刘备。
刘备知道后十分忧虑,法正却认为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算是个爱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采纳这个会损害百姓利益的计策。
果不其然,刘璋认为:“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罢黜了郑度。待刘备的军队包围雒城,法正写信给刘璋劝其投降以保全自己的家族。
建安十九年(公元215年),刘备进军围困成都,刘璋的蜀郡太守许靖企图越城投降,事情败露并未成功。刘璋因益州即将攻陷,故此没有处决许靖。
当时许靖在益州是资历最老、声望最大的名儒。他和弟弟许劭创立了一个评论性的“杂志”叫“月旦评”,每月品评天下人物。
汉朝实行过察举制,比较看重候选官员的风评,许氏兄弟创办的“月旦评”就成为当时影响士子跻身官场的风向标。如果一个士子能得到“月旦评”的赞扬,那身价必是倍增、前途无量的征兆。
后来由于战乱,“月旦评”停办,许氏兄弟辗转落脚于益州,在刘璋手下做了蜀郡太守。在刘备攻城时,许靖翻墙出城投降,还被刘璋发现了。
这下名儒的人丢大了,世人唾弃,刘璋投降后,刘备因许靖背主之事而看不起许靖,对他不加任用。
法正对刘备说,许靖是益州有名望的士人,如果主公诚恳待他,就可以利用他的影响力去感化益州那些对主公有敌意的人,以此体现刘备的礼贤下士,达到收买人心的目的。
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不过许靖真没让他们失望。他从左将军长史到太傅,一直做到司徒,一路品评人才,由于他的故旧很多,资历深,名声大。

许靖不断提拔后辈,清谈不倦,发挥余热,不仅得到了诸葛亮的敬重,就连曹魏政权中的华歆、王朗也对刘备政权刮目相看。
刘备占据益州后,急需与蜀中大族豪强结纳关系,因此众人劝刘备迎娶刘璋旧将吴懿之妹吴氏。
吴氏族人本为陈留人,吴匡曾是大将军何进的部将,与袁绍、曹操等共同诛灭了宦官。
吴氏家族与刘焉是旧交,因此在中原战乱之际,吴匡族子吴懿就带领全族人随刘焉入蜀,吴懿之妹还嫁给了刘焉之子刘瑁,这样一联姻,吴氏家族一跃成为东州派中举足轻重的家族。
但吴氏是刘璋已故兄长刘瑁之妻,刘备认为自己与刘瑁同族,这么做有违礼法。
法正进谏道:“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赢。法正认为晋文公尚且可以娶亲侄之妻而未遭到礼法的抨击,何况于刘备与刘瑁之间还不是亲戚关系。
刘备遂纳吴氏为夫人,吴夫人嫁给刘备,继而成为吴皇后,其家族也多受益。特别是吴懿,他后来成为诸葛亮的北伐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又继任汉中都督,迁车骑将军。
吴匡之子吴班也成为蜀汉名将,参与了夷陵、汉中等战役,做到了骠骑将军。由此可见,法正的先见之明。
其后,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诸将中最高赏赐。法正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
刘备又命法正与军师将军诸葛亮、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兴业将军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改变刘璋治下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
然而法正虽然擅长军事谋略,但在政治谋略上稍差,但知因循守旧却不会变通。《蜀科》制定后,由于严法治蜀,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豪强十分不满,以消极态度抵触蜀汉政权。
为此,法正提出用当年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认为成都初定,宜“缓刑弛禁”,放宽约束。
但诸葛亮认为不能盲目沿用汉初的法度,应当因时制宜,懂得变通,于是写了封信《答法正书》给法正,晓以大义,告诉其更深一层的意思。
当时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蜀郡下辖成都县),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
法正性格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握大权后,曾经对他有过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顾,他有过小矛盾的人都加以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
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太横行了,将军您应禀告主公,对他的作威作福的行为加以约制。”
诸葛亮回答说: “主公在公安时,害怕北面曹操强盛,担心东面孙权威逼,身边又恐惧孙夫人生变,当时的情景真是进退两难狼狈不堪。法孝直成为主公的辅佐后,使主公展翅飞腾,不再受人制抑,如今怎么能禁止法正不由自己的意气办事呢?”
汉中地区自古就是益州的门户,战略地位显要。刘备平定益州后,汉中的归属就变得十分重要。曹操迫降汉中军阀张鲁。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法正向刘备献计,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部动乱,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
法正且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上,可以讨伐国贼,尊崇汉室;中,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国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是持久的战略。
刘备赞同,于是决定率领诸将进攻汉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刘备派陈式阻绝马鸣阁道,却被徐晃击退。
张飞、马超等人也被曹洪击退。而刘备攻打由张郃反守的广石,也是屡攻不下。双方在汉中对峙了一年之久。
法正见形势不利,于是又向刘备献策,让军队出阳平关南渡沔水,在定军山扎营。曹军主帅夏侯渊求胜心切,率军追击至定军山下。
当时夏侯渊驻守南线据点走马谷,张郃驻守东线据点广石。法正采取声东击西之计,让刘备将万余精兵分作十队,趁夜轮番进攻广石。
张郃率亲兵搏战,虽然没有丢失据点,但也抵挡不住刘备军的轮番攻击,于是向夏侯渊要求增援。
夏侯渊将精兵分拨一半去支援张郃,自己继续固守南线。

随后刘备派兵偷袭走马谷,放火烧毁了曹军阵地前的防卫工事鹿角,夏侯渊亲自率四百军士出营救火、修补鹿角。
此时,法正看准时机,见夏侯渊正处于劣势,提议全力进攻夏侯渊。
刘备于是命黄忠居高临下从后方擂鼓突袭,夏侯渊猝不及被黄忠斩杀,曹军溃败。刘备从此占据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
不久,曹操亲征,听闻是法正献计取汉中,因而感慨不已叹道:“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当曹操得知是法正协助刘备,攻占汉中时,曹操感到愤怒的同时,也非常赞赏法正的有勇有谋。曹操对着身边的谋士说:“我身边聚集着许多良臣猛将,怎么就没有法正呢?”
法正敢于直谏,还能智谏。刘备取汉中时曾遇阻击,怒火中烧不肯退兵,当时无人敢谏,曹军又箭如雨下,法正勇敢上前为刘备当起挡箭牌。
刘备大喊,“孝直避箭。”法正说,主公都不顾安危,何况小人。刘备才说,咱们一起撤吧。
接下来的战事中,曹操虽然兵力占有优势,但是刘备敛众拒险,终不与曹操交锋,曹操积月不拔,亡者日多。
同年夏,曹操不得已而引军还,刘备遂占据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随后追谥他为翼侯,赐其子法邈爵为关内侯。
对于法正的离世,诸葛亮也感到非常惋惜。此时的诸葛亮,还只是惋惜于蜀国失去了一位满腹才能的谋士。两年之后,他对法正的离世,有了更深的看法。
法正去世后的两年里,天下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刘备因为结拜兄弟关羽被东吴斩杀,不顾众将士的劝阻,坚决要率领蜀军讨伐东吴。
但是,蜀军当时的实力,并不能与东吴相抗衡。在征战的过程中,刘备也多次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导致蜀军陷入了更加恶劣的情况中。
炎炎夏日,刘备下令让蜀军将军营驻扎在密林之中,希望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能够为士兵们阻挡住炎热的太阳光。
但是,刘备却忽略了一个致命信息:酷热天气里,密林也极容易产生火灾。
果然,东吴的陆逊,得知刘备率领着军队进入密林之后,就让手下的士兵,将点燃的火把绑在箭上,射向蜀军所在的密林。最终,蜀军损失惨重。
刘备只能带领着剩余的士兵们,向后撤退。最终,受不住打击的刘备,病死在了白帝城。
这一次的夷陵之战,蜀军战败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面对着这样的局面,诸葛亮再次想到了已经去世的法正,他感慨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