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为什么大多是妈妈尽责,爸爸缺席?答案你一定难以置信

书研聊育儿 2022-03-09 19:37:33

写了一篇关于家庭内耗的文章刷到此文的父母,请停止家庭内耗,有很多读者纷纷留言“爸爸去哪了”,言外之意就是说“为什么都要求妈妈,而不要求爸爸”?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妈妈们有些事情可能一直没太想明白,我归纳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两点:

你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总以为是对方导致了我们今天的样子,是他不管孩子,所以我什么都得干;是他常常惹我不高兴,让我生气,所以我活得很累。

原来,我也是这么想的,凭什么都是我做,而孩子爸只要赚钱就可以什么都不管了?

孩子我管,老人我管,家里所有事务都是我管,偶尔孩子病了,还要听老公的指责“你怎么带个孩子也带不好”?

那时候,这些事这些话都具有狠戳心窝的力量,能把我打击得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了,还什么都没做好。

到最后,你还没地说理。

怎么办?

继续隐忍、生气和愤怒,还是想办法做些什么以改变现状?

我选择了后者,通过学习改变现状,而想要改变现状,又必须得从改变自己开始。

因为改变自己比较容易,想改变他人几乎没有可能。

有一句话说,人不能被改变,只能被影响。当妈妈改变了,爸爸和孩子自然会被影响,最终发生质的改变。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你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当你改变了,你身边的一切也就改变了。

或许有人会问了,凭什么必须是妈妈改变,而不是爸爸?

英国的精神分析大师比昂讲过一句话:

“关系的本质,是谁制造焦虑,谁容纳和化解焦虑”。

用大白话说就是“谁痛苦,谁改变”。

因此,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你觉得痛苦,那你就先改变。

爸爸在家庭育儿中的缺席,妈妈“功不可没”

前两天旁听了一个个案,妈妈43岁,孩子16岁,因为孩子爱玩游戏,妈妈与孩子发生了冲突。结果孩子打了妈妈。

妈妈特别痛苦,自己那么地疼孩子,担心孩子,为孩子好,最后却还被孩子打。

当老师问妈妈,爸爸和孩子的相处情况如何?妈妈的回答是,爸爸基本不管孩子,都是她在管。

老师问孩子爸爸为什么不管孩子,不参与孩子的生活?

妈妈说自己看不惯爸爸的育儿方式,也不喜欢爸爸带着孩子瞎玩。后来,孩子爸爸索性就不管了。

在这位案主的描述中,你有没有看到自己?反正我是对号入座了。

因为我也曾质疑老公的带娃方式,见不得老公和我全然不同的育儿观念。本来是队友,而我却硬生生地将他推出了我们的家庭育儿系统。

真的,很多时候并不是爸爸不愿意参与养育,而是我们在无意识中这个指责,那个埋怨将他们推了出去。

老师常说的一句话:

“爸爸是天,妈妈是地,孩子是站在天地之间的那个人。只有当爸爸是辽阔高远的,妈妈是安定踏实的,孩子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孩子,需要爸爸妈妈的共同养育,缺失了哪一方都不行。

孩子需要妈妈的细心、共情与温暖,可也需要爸爸的勇敢、大方和自信。

我很赞同一位读者的评论,要相信自己的智慧。

当妈妈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格局大了,爸爸就不再会是那个“猪队友”了,因为你有智慧。

写在最后

因此,不要再问什么“为什么男人下班了可以打游戏,做甩手掌柜?女人下班了还要煮饭、做家务,孩子的吃喝拉撒,连学习都要管”?

其实,妈妈也可以和爸爸一样玩游戏,做“甩手掌柜”,什么都不管的。

可问题是,妈妈做不到,也不忍心啊!那怎么办?

生气、指责、埋怨、怒骂老公,用嘴巴反击,行动上却从未停止?这不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么?

到头来,你什么都做了,不仅没人心疼,自己也憋屈,你说是不是?

我特别能够理解妈妈在一个家庭中的辛苦和痛苦,因为我也是妈妈,我老公也曾是“甩手掌柜”,我也是从这样的一个状态里过来的。

可是,除了辛苦和痛苦,身为妈妈的我们是否还可以有些快乐和精彩的部分?

当外界是那样的不尽人意时,我们能做的唯有向内求,让自己改变。

杨绛先生曾言:

“我们曾如此渴望生命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一个妈妈活成怎样,不在于老公有多好多差,也不在于孩子懂事与否,而在于妈妈是她自己,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那道光。

0 阅读:56

书研聊育儿

简介:聊聊读书育儿,聊聊爱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