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大美人,西施与貂蝉“美人计”成功后,都有着怎样的结局

素戈儿 2024-11-20 15:02:23

西施、貂蝉是中国文学中的美人形象,她们美人计的故事在文人创作和民间传说中,有着重要地住,又略有不同。

西施是先有美人之名,她的故事,随美人声名的流传逐步形成和发展。

貂蝉则是先有故事,其形象在故事中不断演变、完形。

那么两个美人之间,有着怎样不同的故事呢?

在中国文学史中,美人计的故事层出不穷,从妹喜、褒姒、西施、貂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众多美人计故事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西施之吴越争霸和貂蝉之连环计。

她们同属于四大美人,有着同样生动精彩的故事情节,其结局同样扑朔迷离。

西施美人计故事的形成发展美人计故事源远流长,据现有资料看来,西施可以说是此类故事的原型。

西施的美人形象,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有片言只语中出现。

流传较广的有《庄子》中的东施效颦一事,在这段叙述中,只提到西施有着惊人的美丽,对于她的身世,她的经历,则只字未提。

墨子、孟子等在其书中亦只简单提及西施的美貌,对她的其它方面也没有记录。

西施作为吴越争霸中美人计的主角,在吴越争霸的历史记载中,并不曾提到西施之名。

吴越争霸中的西施是否就是先秦诸子著作中提到的西施,已经元可考证,但是既然史书不载,其虚构性很大。

西施的故事是根据前者的蛛丝马迹演绎而来,也就是说,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上建构而成。

西施故事成形于东汉,见诸野史《越绝书》、《吴越春秋》。

《越绝书》根据《史记》中的吴越争霸之事,演绎出西施的故事。

书中有两处提到西施,一是美人宫,二是美人汁。

这两段记载,虽然不连贯,但是从中可以窥见西施故事的踪影。

美人宫一段,说的是西施出自苎萝山,本是山中素朴的村姑。

勾践为了完成复国大业,利用夫差好色的弱点,把西施培养成一一名专业级的美女,以更成功地迷惑夫差。

曾经在越国都城外建了一鹰行馆,供西施练习宫廷礼仪歌舞。

灭吴九术中的美人计一段,是说西施、郑旦由大夫文种献给吴王,吴王为美色所惑,不听伍子胥的劝谏,收下了这两个美人,种下了亡国的祸根。

后来又听信伯豁谗言,杀害了忠臣伍子胥。

越王蓄谋十八年,趁夫差北伐齐国,吴国空虚之际,一举灭吴。

吴国既亡,夫差身死。佞臣伯豁也落了个身死家亡的下场。

吴越春秋也记载了越王勾践实施美人计之事,这段叙述,较之越绝书更为详细,将美人宫与美人计的故事连成一体。

西施的身份更为具体,本是一鬻薪女;在行馆学习的内容也具体化了,学习的时间有三年之久。而送其人吴的使者则变成了范蠡。

根据这两部书的记载,西施的故事已经可以显露出来了,西施的美人计故事的雏形由此产生。

西施美人计故事在东汉野史中初步形成,在宋元明戏曲中逐步完形。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沉寂之后,西施又频频见诸笔端。

晚唐文人徐寅之《勾践进西施赋》中,讲述了西施美人计故事。

在徐的笔下,西施没有因帮助勾践复国之功而受称赞,反而同妲己、骊姬祸国之流,被定为妖姬。

《浣纱记》从西施范蠡相识写起,到西施范蠡泛舟五湖结尾。

贯穿了吴越争霸的过程,以及西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它一改之前戏曲谴责的基调,给了西施一个归隐的美好结局。

貂蝉美人计故事的形成和发展西施之后最有名的美人计故事就是貂蝉离间董卓、吕布了。

貂蝉之名,史书不载。后汉书,三国志中关于诛董卓之事的记载并不曾提到貂蝉。

提及董、吕矛盾时,清代俞樾认为,所谓貂蝉者,即因婢事而附会成之。

从现有资料来看,貂蝉乃因文学建构而成之美人。回貂蝉之诛董,乃是先有故事,后有貂蝉之加入。

王允与吕布合谋诛董卓之事,散见于《后汉书>、《三国志》的董卓、吕布各传。

貂蝉进入故事后,成了诛杀董卓的关键。

宋代戏文中《貂蝉女》存残曲二支,是现存貂蝉戏中最早的曲子。

这两曲是貂蝉所唱,属伤春之辞。

现存貂蝉美人计故事的戏曲全本有元人无名氏《锦云堂美女连环计>杂剧和明代王济的‘连环记>传奇。

这两个文本中,连环计的故事略有不同。

首先是貂蝉的身份:无名氏的连环计中,貂蝉本是吕布之妻,在黄巾起义中失散,流落司徒王允府中。

在王允的劝说下,貂蝉答应劝说吕布为国除害。王济连环记传奇中,貂蝉的身份变为王允从小养大的婢女。

她出于爱国热情,自愿牺牲自己,离间吕布、董卓,以实现诛杀董卓之大计。

貂蝉的身份在戏曲中不断地演变,由王允义女到王允侍婢,从吕布原配到未嫁女子,性格则由懵懵懂懂到聪慧机灵。

其故事也由简到繁,不断具体化。

不管貂蝉的身份、性格如何,在众多文本中,她的结局都是虚元缥缈的,在小说和戏曲中,都没有给她提供美好的归宿,她总是在完成任务后就消失了。

她仿佛从虚无中来,又回到虚无中去。这也许就是她最好的结局,如果不是这样,她就不免一死。

西施、貂蝉美人计故事之比较在文学中,西施、貂蝉同属四大美女,同样参与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并起了重要作用,尽管具体故事情节不一,但是仍不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形象要求的框架。

二人同为四大美女,且都是美人计的主角。美人计,实际是弱势男人利用一个女人对强势男人的颠覆。

这是利用男性的性欲而对女性的要求,女子被物化、工具化。女性在整个过程中只有使用价值,任务完成后,她的价值就消失了。

这个时候,她最好的结局就是消失于无形之中。西施的结局形成两极:一是沉水而亡;二是随范蠡归隐。

从礼教考虑,西施大抵是前一种结局。

越国没有她的一席之地,勾践不可能把她作为功臣而封赏,甚至不能给她以出现在公众的机会。

如果西施回到越国故乡,别人还是会看不起她,一个没有尊严的,靠美色迷惑男人的女人,即使是为了国家,会有脸面吗?对于西施个人来说,她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了。

她沉水而亡,还能让人怀念,对自身来说,是为国家而死,为自己留下美名,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随范蠡归隐,是民间和上层文人共同的理想。

梁辰鱼的《浣纱记》,能够为人喜爱,流传至今,盛演不衰,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过这终究只是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难以实现。

貂蝉的结局主要有两种:一是消失于无形之中;二是死于关羽刀下。貂蝉的结局在小说中多采取不了了之的结局。

貂蝉协助完成诛董卓、正朝纲的大业后,便在故事中销声匿迹了。

而民间故事中关于貂蝉的结局,非常意外地与关羽联系起来,有关羽月下斩貂蝉之传说,后来进入文人的视野,遂有关公斩貂蝉之戏。

貂蝉的结局是令人惋惜的。

西施之遭遇向来为人们所同情,其结局一直为人关注。

明代文人甚至关于西施的结局展开了争论。民间文学中还广泛流传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

民间有很多关于西施的遗址,如诸暨的浣纱石,苏州的馆娃宫、西施山、西施洞、响屎廊等。

历代地理志中,也有很多关于西施遗址的记载,如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宋代范成大的《吴郡志》,明代张央的《苎萝志》等。

可见,唐代以后,西施俨然成了真实无疑的历史人物,其故事也是千真万确不容置疑的。

但是这都不重要了,因为人们已经认可西施是他们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歌咏貂蝉的诗歌几乎没有,她的结局几乎是空白。

她在完成诛杀董卓的大业后,一般都是消失无踪。

貂蝉与西施相比,貂蝉的经历没有西施那般漫长而坎坷。

不管文学文本中故事如何不同,对西施的出身大致是相同的。

西施来自民问,是苎萝山下鬻薪为生的贫苦女子,本身具有山中素朴的特点。

她没有受过世俗的污染,是天真纯洁的少女。

本来无心问政,是国难当头,把救国的责任推到了她身上,她不得不从历史的背景中走到前台来,充当了勾践复国的政治工具。

十八年后复国成功,这一爱国功臣却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这怎能不让人气愤和感伤!

在西施身上,既体现了普通百姓悲惨的生活,也反映出普遍存在的对待功臣的冷遇,还有一份爱国赤情。

貂蝉的出身有多种说法,一是任昂之女,被汉灵帝选入宫中,掌管貂蝉冠;另一种是孤儿,为司徒王允收养,或为侍婢,或为义女。

这些说法虽有不同,但本质上貂蝉都是出身官宦的。从这点上看,她比西施多了些世俗的东西。

貂蝉的美人计故事的实施过程也要较西施简单的多,只是一个简单的三角恋而已。

在元人《连环计》中,她是由王允点醒,然后实施计划的。在明代王济《连环记》中,她已经被塑造成一个慧灵心,颇有智谋的女中豪杰了,在吕布和董卓之间游刃有余,玩弄两人于股掌之中。

余论西施和貂蝉的美人计故事,可以说是源自周一个原型。

男权社会中,妇女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属于弱势群体。娇柔与美貌才是女性的特征。

故人乐于接受有病美人之称的西施,而难于同情机巧智慧、聪明果断的貂蝉。

相对来说,貂蝉是强势的,她的力量不亚于男人,毛宗岗对此是持赞赏态度的,说她巾帼不让须眉。

但这毕竟是少数。在多数人看来,这样的女子过于厉害,不由得让人害怕。

她的形象,不符合中国传统对女性的要求。

《列女传》中给女子树立的典范是贤明、仁智、贞顺、节义等,貂蝉乃是异类,因而是不被传统文化接纳的。

0 阅读:4

素戈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