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天地闭藏,万物蛰伏,生机潜藏,以待来春。人的养生也应顺应天时,养精蓄锐,为来年的健康存储能量。
黄帝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古人为什么要强调冬天“藏精”呢?为什么说冬天没有很好地“藏精”,春天就会犯“温病”呢?
中医学古代文献中的“精”含义非常广泛,可以指先天之精、脏腑之精、生殖之精、人体的津液等等。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讲,精是阳气的封藏状态。因此,“冬不藏精”是指冬天不够寒冷,即气化不及,阳气封藏不固,或者人体不能顺时调养而使阳气外泄,阳气未能得到充足的“睡眠”,过于消耗,而春天又是阳气升发的季节,本来就未能休息好的阳气还得继续“工作”,这样阳气的卫外功能减弱,抵抗力下降,此时所得温病就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温病。
冬天熬夜不注意休息,劳心劳力,出汗过多,欲望过多,这些都是不藏精的表现。要如何做才能保护身体的“阳气”,预防来年温病的发生呢?
藏肝肾,护阳气
肾为先天之本,属水;肝属木,水生木,冬天养好肾,春天肝的生发功能就会得到滋养,才有生发之力。藏肝肾,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早睡晚起,顾护阳气。《黄帝内经》记载,“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才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在农历十月、十一月的时候,我们提倡健康成人在晚上十点之前就应该上床休息,每天睡眠的时间不少于9小时,特别是女性朋友,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气色明显会红润起来。
2. 少喝酒。《黄帝内经·素问》载文,过度饮酒可使人“半百而衰”,一是因酒气容易酿生阳热之邪,使腠理疏松,更易感染风邪;二是因为酒性悍疾,容易使身体气机逆乱,影响健康。冬季寒冷,本易感染风寒之邪,更要少喝酒,每天以半两为限,但也要因人而异。
3. 适度运动。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气温低,但也不能一味“避寒”,适度运动,生发自身阳气,同样可以暖身抗寒。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晨练不要太早,有太阳的天气,最好等到阳光出来再晨练,运动强度也不宜太大,微微发热即可,太极拳、养生气功、慢跑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藏能量,打基底
中国历来有“补冬”的习俗,“冬季补一补,来春打老虎”。冬季应当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少食生冷,并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较清淡温和且能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推荐食用顾护精气的药膳。
1.桂圆肉粥
原料:桂圆肉30克,干红枣5枚,新鲜粳米100克。
做法:先把米淘净,红枣切开,用水浸泡。用砂锅盛米,加入矿泉水 2500 毫升,大火烧开,改中火烧40分钟,再加入红枣和桂圆肉同煮40分钟,趁热小口喝粥吃桂圆肉。
这道药膳特别适合冬季容易手脚冰凉的中老年朋友。但要注意,内热偏胜,经常口舌生疮的患者不适宜吃。
2.当归生姜羊肉汤
原料:羊肉 100 克,当归 15克,生姜 30 克,盐适量。
做法:羊肉切成小块,除水后撇去浮沫。当归洗净,生姜去皮切片。将羊肉、生姜放入砂锅中,加适量矿泉水同煮,大火烧开后,小火再煮1个小时,然后加入当归煮30分钟,捞去当归,再改旺火煮沸,加盐、少量黄酒调味,喝汤吃肉。
藏情绪,调情志
人在冬天,保持精神情志的安静平和,使阳气潜藏于体内。“内敛宁静”,不要轻易动肝火,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人体气机运行出现障碍、脏腑功能失常,甚至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同时,冬天寒冷,易使人情绪低落,长期情志不畅,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生理疾病。
调理情致,改善情绪,第一,要抑目静耳。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就是说,乱看乱听会使耳目过度使用,耗伤神气。目清耳静,就能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
第二,精神内守。要有意识地锻炼、控制、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使它能与外界因素保持平衡。内心安定,精神守持于内,外邪就没有侵入的契机,病痛自然不会找来。
关注膳食一度,共享健康美好人生。
膳食一度,您的饮食指导专家。
养生专家死的也挺早的[呲牙笑]
岁数大了,七个小时就睡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