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说马皇后六百多年前穿清民女装?
最近有个北方女主播去凤阳宣传贵族屯堡服饰,整个视频她一直强调身上的服饰六百多年没有改变的汉服,并且说是马皇后曾经穿出去的!

女主播说身上服饰是马皇后穿出去的
这个系列视频我最近连续刷到,流量还挺大的!甚至凤阳文旅也转发了相关视频!咱就是说你宣传一下传统服饰,或者说宣传一下历史服饰,这都没什么问题!
但你偏偏说这是六百多年前马皇后穿出去的传统汉服,这就有点倒反天罡了!
以前人家宣传“清汉女装”的时候,好歹强调一下,这是清朝汉人女子的服饰,最起码加个前缀。好家伙,你现在直接说是马皇后穿出去的传统汉服,前缀加都不愿意加了,直接代替了是吗?

清汉女装网络图片
事实上,两三年前,清汉女装闹麻了的时候,淮下书生也出过视频。我说所谓的“清汉女装”,指的就是清朝不入旗的民人所穿的民人女装。
这种民装并不是汉人独有的,土家族、彝族、羌族、苗族等等,他们今天的传统服饰,和所谓“清汉女装”有着高度统一且具有高度辨识度的形制,就是厂字领。

部分清民女装
这种形制,是在清朝大规模“剃发易服”政策的影响下形成的,你把这种大家都在穿的服饰说成是汉人独有的服饰,是不是有点不尊重其他民族了?
当然了,经过这几年的科普与学习,很多人已经习惯于用“清民女装”来称呼这种形制的服饰了,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的了!
但这位女主播,直接把这种形制的“清民女装”说成是六百多年前马皇后穿出去的,着实令人费解!

马皇后画像
屯堡和凤阳乃至江南地区的历史联系自然没的说,但今天屯堡所谓的“凤阳汉装”,甚至和近代的屯堡服饰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更别说600多年前的明朝服饰了。
你要知道,“凤阳汉装”几个字最初来自清咸丰元年(1851年)的《安顺府志•地理志》:“妇女以银索绾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妆也。”
原文是“凤阳汉妆”,结果被讹传成了“凤阳汉装”,今天更是直接说成是“汉服”。

屯堡服饰
你要知道,在整个清朝200多年的统治下,在整个“剃发易服”的大浪潮下,你想置身事外保持原汁原味的汉服样式想都不要想。
事实上,屯堡600多年前的服饰,应该是明代的立领斜襟大衫外加明代江南女子的青袱蒙头。
元末明初的江南人戴良写过一首诗叫《插秧妇》: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暖烟青满地,细分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
也就是描写了青袱蒙头形象的江南女子插秧的场景。其中这句“裙翻蛱蝶随风舞”提到了裙子,上衣下裙,这才是明代汉族女子的典型装束,而屯堡服饰是长袍加裤子的组合,很明显是满化后的服饰。
我们对比1906年的屯堡老照片,就能发现其中相似却又不同的地方。而且即便是1906年的屯堡服饰,又和今天的屯堡服饰大不一样了,最明显的就是袖子宽度的变化。

近代屯堡服饰
解放前的屯堡人保留了汉族标志性的宽大袖子,其宽度能达到40厘米左右,解放后先是变为30厘米左右,后来又变为现在的23厘米左右。这样的变化都如此之大,你能说600年没改变过吗?
事实上,清朝的剃发易服政策是相当严苛的,不只存在于清初,也不只针对汉人,更不只针对男人。
《铜仁府志·苗蛮》中,就记载了清朝乾隆年间针对苗人的剃发:“发不论熟苗生苗,皆令剃之。”
而同样是贵州的屯堡人,自然也不能幸免。男人被迫剃发易服,女人服饰也不可避免的满化了。

清末女子照片
六百年前的上衣下裙逐渐向长袍转变,立领斜襟也逐渐向厂字领发展,服饰的花纹,也逐渐对接清式繁复的审美。
再加上屯堡人是汉人,相比于当地的少数民族,他们更愿意和外界的汉人接触、通婚。因此,外界不断发展变化的服饰文化,也不断影响着屯堡人。
因此,我们对比近现代安顺当地其他民族的服饰就会发现,屯堡人的厂字领相比安顺苗族和安顺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反而满化更严重。

近现代屯堡服饰对比周边少数民族服饰
所以,咱们宣传的时候,可以说这是清朝屯堡汉人保留的传统服饰,这也很好啊!为什么一定要说是六百年前的明朝汉人服饰呢?为什么要说是马皇后穿出去的传统汉服呢?
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你们怎么看呢?
欢迎关注“淮下书生”,阅读观看更多历史文学原创文章和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及相关视频由淮下书生原创撰写拍摄,非“淮下书生”署名的发布,皆为抄袭搬运。任何平台个人禁止抄袭搬运,喜欢可以转发分享点赞评论关注!
清代汉女服装较明朝并没有太大变化,以便跟旗人女子区别,汉男服装满清化,奴化男性,明朝官员服装变成戏服,起到侮辱前朝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