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老人经常说这么一句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文章写得好坏,完全要看合不合评委的口味。可是武术能力高低包括竞技体育实力强弱,自然一目了然,完全能决出胜负。
依据这一句民间俗语,不禁让我们联想到100多年来,在中国近代史上涌现出了众多指挥风格迥异的军事家。
这些杰出的中国军事家,有的投身革命、抗击外敌,有的则是“著书立说”,效仿古人把自己对于军事指挥和现代化战争的见解全部付诸文字中。
而查阅相关资料不难发现,一向眼高于顶的日本人,居然较为推崇四名中国近现代军事家。
这四位军事家,除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之外,其余三人与国民党政府有着密切联系,甚至其中一人还没有上过战场。
那么,这四位军事家有何高超的指挥艺术,居然能让日本民众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图|穷凶极恶的侵华日军一、终生反对内战与独裁的杨杰杨杰生于1889年1月,云南大理人,其父是一位民间医生,母亲是一位白族妇女。
由于人口众多,仅靠父亲的微薄收入有些入不敷出。
不过,父母还是殷切地盼望自己的几个孩子日后能成为人才,宁愿过着艰苦的生活,必须把孩子们送去读书。
11岁时,天资聪颖的杨杰进入敷文书院读中学;16岁时,破格进入云南昆明陆军小学堂;17岁时,被保送到河北保定北洋陆军学堂;18岁时,杨杰通过预选考试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士官预备学堂。
20岁时,他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在日本学习期间,杨杰除了汲取书本上的知识外,正式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杨杰发现,18世纪的日本也是一个被侵略的弱小国家。
明治维新后,日本学到了西洋人的本领,结果把这个国家推向现代化国家道路。
中国要想不受西方列强的欺辱,也应该单独发展自己的国防与重工业。怀着这一想法,杨杰走上了军事救国的道路。
1909年,杨杰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正式爆发,此时的杨杰已经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毕业,毅然回国参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1917年初,杨杰任北平大总统府军事咨议兼陆军部顾问。
同年8月,联军总司令黄毓成任命杨杰为靖国军中央军总指挥,兼泸州卫戍司令,这一阶段的杨杰参与指挥了著名的泸州之战。
1921年,杨杰再度踏上日本的国土,进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
由于杨杰刻苦学习并成绩斐然,毕业时,他竟得到了日本天皇的赞赏,获赠宝刀,老师和同学们都称呼他为“天才将军”。
1924年,杨杰于日本陆军大学第十五期顺利毕业,日本当局竭力挽留杨杰留在日本任职,许以优厚待遇,他不为所动,坚决回国。
1926年,杨杰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参议;1927年5月,国民革命军南京军事委员会以北伐东路军为基础分为三路,其中杨杰指挥第二路军第一军和第一、第三两个师与第六军跟随蒋介石参加作战。
1928年初,国民党召开二届四中全会,杨杰任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办公厅主任。
1929年,蒋桂战争与蒋冯战争接连爆发,杨杰亲临前线指挥,取得了傲人战绩。
而此时的杨杰愈发感觉到蒋介石“醉翁之意不在酒”。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蒋介石不去想着如何抵御外敌,却一门心思镇压屠杀共产党人,这令杨杰非常不满。
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立即调动部队,向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发起进攻。
杨杰不愿意参加反共战争,遂与方鼎英离开部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杨杰非常愤怒于日本侵略中国的恶劣行径,主张坚决抵抗。
1933年初,日军开始向热河进攻,长城抗战爆发。
此时的杨杰担任国民党军第九军团司令官,与黄杰、刘勘等人率领部队,在古北口一带抗击日军。
裕仁天皇得知杨杰参与指挥作战,立即向前线部队告知:尔等要格外小心!
后来战事的发展令杨杰感到非常不满,他积极向蒋介石提出抗击日寇的建议,却不能落到实处。
国民党内还是人浮于事,把共产党当做最大的敌人。
图|杨杰不久后,杨杰被蒋介石调离出前线部队,出国进行考察。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杨杰受蒋介石所托,担任军事代表团团长,赴苏联访问。
杨杰彼时对蒋介石有了彻底的认识,他不再把国家独立解放的希望寄托于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只有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全民族抗日期望与国家独立富强的期望。
在这段时间,杨杰进行了大量军事著作的撰写,把自己对日本军队的了解和破解方法,完完整整写在书中。
1945年,全面抗日战争以中国取得胜利告终,蒋介石积极准备内战。
杨杰在周恩来、董必武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民主革命。
解放战争期间,杨杰为我党做了许多组织和宣传、教育工作。
然而,杨杰的所作所为令蒋介石恼羞成怒,1949年9月,国民党保密局用卑鄙暗杀手段,在香港将杨杰杀害了。
二、未上过战场的“军神”蒋百里对现代历史稍稍有点了解的朋友,应该听说过蒋百里这个名字。
蒋百里,浙江海宁人,于1882年10月出生,他自幼聪颖过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5岁起,蒋百里便能出口成章。
甲午战争的失败,令少年时期的蒋百里深受刺激与打击,转而留心探索国内外大事与军事理论。
1901年,蒋百里得到杭州知府和桐乡县令的资助,东渡日本留学。
他先进入专为中国留学生设立的东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蒋百里考入东京初级军事学堂;1904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与蔡锷、许崇智、李烈钧等人为同期同学。
在学习军事的同时,蒋百里仍注意研读中国传统文史及社会学科,他的偶像是梁启超先生,二人在感情以及政治倾向上也颇为相近。
1905年,蒋百里顺利毕业,因学习成绩优异,由日本天皇赐刀。
1906年,蒋百里回国,前往东北地区工作,1910年担任东三省督练公所总参议。
他积极主张建设中国军队,加强我国东北第一线国防力量。
因为曾经东渡日本留学,蒋百里深知日本帝国主义时时刻刻都有侵略中国的野心。
辛亥革命结束后,中华民国成立,蒋百里出任保定军校第二任校长。
1918年,蒋百里晋升为中将。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正蓬勃发展,蒋百里追随梁启超先生也加入了新文化运动的传播行列。
这一时期,蒋百里发表著名的《裁定计划书》,他力主当时的民国政府必须大量裁军,实行义务民兵制度。
对于国防方针,蒋百里认为只有中国内部不再连年混战,各路军阀齐心协力、共御外敌,才能使军事生活与民事生活融为一体。
不过,蒋百里的这些建议没有得到落实。
直奉战争结束后,蒋百里就任吴佩孚军的总参谋长,积极反对奉系张作霖。
北伐战争前后,蒋介石屡次派人招揽他。
1927年4月,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此时的蒋百里前往南京,与蒋介石进行长时间面谈,讨论了国民党政府与外国的关系,特别是与日本的关系。
蒋百里明确向蒋介石提出:北伐军统一全国后,中国外交第一线为日本,当前形势宜采取缓兵之计。
两年后,蒋介石与桂系战争爆发,经蒋百里等人的活动,唐生智重新为蒋介石所用。
1929年底,蒋介石与唐生智爆发战争,蒋百里以“策动反对南京政府”为罪名被扣留关押。
图|蒋百里与夫人经过这次曲折,蒋百里认识到了蒋介石的野心,预感国土沦亡,人民流离失所的日子即将到来,中国必须加强国防的迫切。
此后数年,蒋百里前往日本、欧洲进行考察,于西事变爆发前夕归国。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蒋百里向蒋介石提出了关于上海、浙江、北平、天津、山东等地对日作战方针:中国军队应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术主义,不宜过多控制预备队于后方。
可是,蒋百里的这一正确建议没有被蒋介石采纳。
1938年秋,蒋百里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顾问、陆军大学校长,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高级军事人才。
1938年10月,国民政府战时首都武汉沦为“日占区”。
同年11月4日,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他留下的许多军事著作,至今仍然散发出夺目的光辉。
三、日本人所忌惮的“小诸葛”白崇禧白崇禧绰号“小诸葛”,他与李宗仁是新桂系主要领导人物。
20世纪30年代初,蒋桂战争刚刚结束,新桂系随时都有被消灭的危险,白崇禧、李宗仁认为:桂系当务之急是整军经武,加强军事力量用于自保。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李宗仁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他公开声明反对日本侵略、反对蒋介石妥协退让政策。
全面抗战爆发后,新桂系在广西大力宣传爱国主义,让许多农家子弟踊跃报名参军。
此外,李宗仁、白崇禧跟蒋介石有多年矛盾,抗战当前,他们主动放弃个人恩怨,遵从蒋介石的指挥和领导,共赴前线杀敌。
在那时,他们还把广西的资源和兵源上交给国民党政府,用来支援抗日。
实际作战中,白崇禧与李宗仁富有韬略,且指挥得当。
抗战伊始,白崇禧就担任重要职务,其军事才能颇为蒋介石倚重,众多作战计划和方略均出自其手。
在军事战略上,白崇禧深得其师蒋百里的精髓,主张“中国抗战为持久战”,提出了著名的“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思维与方针。
1938年12月18日至1940年1月11日,白崇禧成功指挥了昆仑关大捷,歼敌4000余人,重创日本王牌第五师团。
昆仑关大捷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最大攻坚战,其辉煌战绩足以载入史册。
正因如此,侵华日军当听到白崇禧的名字时,个个才会为之忌惮。
四、“军神”刘伯承最后一位受到日本人钦佩的中国军事家,就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
刘伯承出生于重庆开县,早年留学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乃人民解放军内部的一流儒将、苏联军事理论在中国的重要传播者之一。
战争时期,刘伯承对游击战术运动战术和司令部建设理论颇有研究。
在战略上,刘伯承于抗战时期提出了著名的“敌进我进”方针。
他的指挥风格举重若轻,带兵用兵细致缜密,两军交战时重谋略、讲技巧,极其善于利用伏击战和运动战,以我方较小消耗取得较大胜果。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长期活跃于我国华北地区,对侵华日军造成重大杀伤。
在太行根据地时,刘伯承、邓小平提出了“把人民变为军队的军区体制”,对华北抗战的坚持和胜利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图|抗战时期的刘伯承(右)与邓小平在此期间,刘伯承与邓小平始终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依托太行山区向平原发展,推进平原游击战,更推动了华北地区对敌斗争的发展。
同时挫败了日军对根据地的数次蚕食与多次残酷扫荡,为后来的战略反攻奠定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与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为刘伯承代表之作。
因此,刘伯承在战法运用上和用兵之法上具有是富于创造性和不断发展,老元帅真正做到了“存乎一心,运用奥妙”的境界。
身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刘伯承戎马一生,身经百战。
正因如此,“军神”刘伯承才会被日本民众所敬仰和钦佩,
结语纵观上述四名中国近现代军事家,他们之所以能得到日本人的钦佩与尊重,其根本原因都大同小异。
杨杰、蒋百里从东渡日本留学,成绩斐然,且受到日本天皇的接见;白崇禧和刘伯承则是在抗日战场上,用实际行动挫败过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
不吃痛不计教训。
正是因为这四名中国军事家对日本侵华野心进行了及时的挫败和打击,才使得他们在日本民众那里取得了较高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