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而言,运动可以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可以促进大脑发育。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孩子的智力、创造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多运动。在孩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他们的运动量会增加很多。
首先,父母应该明白,大运动能力与孩子的脑部发育有很大的关系:
大运动能力是指人体粗大运动或肢体运动的能力,或指姿势和全身的活动如:俯卧抬头、自主翻身、独坐、爬行、扶站、独站、独立行走、跑和跳等。运动能力的发育有赖于大脑的发育。
而运动能力的发育也会对大脑的发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判断孩子的大脑发育状况,一般有两个因素:1、脑部结构:脑部的核磁共振或者 CT,可以对孩子的大脑结构进行初步的判断;2、身体机能:根据智力发展程度,对脑功能的发育程度进行初步的判定。
大运动能力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运动能力的好坏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标志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大脑发育有没有问题。孩子如果有大运动能力发展滞后,一般都会提示宝孩子的大脑发育有问题。
由于大运动能力很重要,孩子一般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走路呢?走路对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还是是生来就会走路的。婴儿的双脚一前一后,脚趾与脚跟的交替运动,与后来的走路方式一模一样,只是没有真正的自主。
一般来说,孩子一岁左右就可以自己走路了,但是孩子之前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宝孩子10个月就会走路,有的孩子一岁三个月才会走路。孩子的自立行走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信号,也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的一大进步,这意味着宝宝的骨骼和肌肉都发育的很好,已经有了很好的平衡和协调性。
孩子进入学步期,父母要做到这几点:
一般情况下,孩子独自走路分为四个阶段:
1、站立。10个多月的宝宝,只要能自己站起来,就会急不可耐地想要迈出第一步。
2、能独立完成蹲-站的运动。孩子在12个月左右就可以学会蹲-站了,这说明孩子腿上的肌肉已经足够支持他的体重了,而且他的身体协调性也很好。
3、扶物前行。13~14个月的时候,孩子扶着东西已经可以走的很好,会慢慢地放开独自走路,找到自己的平衡。
4、能自己走路。”15-16个月的孩子,在完成以上三个阶段后,就能自己走路了,并且走的越来越好。
在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父母怎样才能给孩子是更多的帮助?
1、借助学步带。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是很有激情的,恨不得时时刻刻的走,家长也不可能一直弯着腰拉着孩子,有了学步带不仅让家长轻松了,也可以让宝宝更有安全感,逐步找到平衡。
2、借助带轮子的学步车。有音乐,颜色鲜艳的学步车也很受孩子的欢迎,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快乐。
3、和孩子一起玩运动类的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平衡,也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行走方式。
4、适当的脚底刺激。脚部刺激对孩子的学走路是有益的,可以激活脑部的神经细胞,并帮助神经元相互沟通。
5、光着脚走路是件好事。孩子的脚掌开始是扁平的,当孩子站着走路的时候,可以慢慢的让脚掌微微拱起,这样有助于脚弓的形成。
6、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底过硬会导致足部肌肉松弛,孩子的脚容易变得扁平。建议选稍宽松一点的鞋子,这样可以让孩子的脚更灵活。
最后,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到1岁4个月还不会自己走路,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做检查,因为很有可能是大脑发育有问题,要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