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家庭聚会上,我看到了这样一幕。
亲戚家的孩子满心欢喜地拿着自己刚画好的画,那是一幅色彩斑斓但在大人眼中略显凌乱的画作,孩子兴奋地跑到妈妈面前:“妈妈,你看我画的画,这是我们一家人在花园里,还有好多小动物呢。”
孩子的眼睛里闪烁着期待表扬的光芒。
然而,妈妈只是匆匆瞥了一眼,便皱起眉头说道:“你看看你画得乱七八糟,颜色都涂到外面去了,有这时间怎么不去练练书法,多写几个字?”
孩子原本兴奋的小脸瞬间垮了下来,默默地收起了画。
这看似平常的家庭场景,却反映出了一个深刻的育儿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总是不在乎孩子开心不开心,只在乎孩子应该不应该。
这,或许就是众多父母育儿失败的根源所在。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则和期望的社会里,家长们往往习惯用自己的经验和社会既定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
“应该”做的事情,诸如好好学习、培养各种特长、遵守各种规矩等,成为了我们评判孩子的主要依据。
于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被各种“应该”所束缚。
就像一只被不断修剪枝叶的小树,为了符合我们心中理想的形状,而失去了自由生长的快乐。
只注重“应该”而忽视孩子的开心,会给孩子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孩子长期处于不被理解和认可的状态,内心的自信会逐渐被消磨。他们可能会变得怯懦,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喜好,生怕又换来家长的否定。
久而久之,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紧张而疏远。
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家庭原本应有的温馨与和谐被打破。
家长们之所以会陷入这种“只看应该不看开心”的误区,一方面是受到社会竞争压力的影响。
看到周围孩子都在努力学习各种技能,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盲目地给孩子安排各种任务,而忽略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内心感受。
另一方面,是对成功和优秀的片面理解。
认为只有孩子按照社会普遍认可的模式去发展,取得好成绩、拥有多种特长,才是成功的,却忘记了成功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获得幸福和满足。
其实,开心与应该并非完全对立。
一个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是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的。
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兴趣。
当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和创造力,而这种积极的状态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去完成那些“应该”做的事情。
例如,孩子喜欢阅读故事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快乐,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对学习语文等学科也是大有裨益的。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转变自己的育儿观念。
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之前,先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当孩子提出想要去探索大自然时,不要因为觉得这是浪费时间而拒绝,而是可以陪伴他们一起去,在这个过程中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既满足了孩子的开心需求,又能让他们学到知识。
多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哪怕他们的行为不完全符合“应该”的标准。
孩子用独特的方式搭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积木房子,我们可以表扬他们的创意和努力,而不是批评房子搭得不够整齐。
育儿之路,道阻且长。
但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在乎孩子开心与否”的重要性,努力在“开心”与“应该”之间架起一座平衡的桥梁,就一定能够避免陷入育儿失败的泥沼,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收获一个充满爱与欢笑的家庭。
用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开心,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