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仍处于流感季节性流行期,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包括甲型H1N1、甲型H3N2亚型等。
如何防治流感,特别是危及生命的流感重症?一起来了解。
高危人群应早确诊、早用抗病毒药物流感全身症状较重,往往表现为突然出现的高热(体温大于39℃),伴有全身肌肉酸痛、咽痛和头痛等,疲劳乏力明显。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多见于乙型流感。
和普通感冒相比,流感患者发热时体温更高,病程持续的时间更长,全身症状也更为严重。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重症肺炎、暴发性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相较普通市民感染后的症状,以下几类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型/危重型,一定要充分重视流感:
年龄5 岁的儿童(年龄2 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年龄≥65 岁的老年人。 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 肥胖者。 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田欣伦介绍,流感大部分是一个病毒感染,有一个自限性的过程。要是症状很快缓解,比如说体温正常了,也没有呼吸频率的增快,或者没有出现意识的问题,基本上没什么事。但如果在三天左右,体温还是在40℃、39℃,或者出现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低于93%,都应该去急诊,让医生来评估是不是出现重症的情况。另外像一些老年人,如果本身就有一些基础病,一旦出现流感症状,也建议及早去急诊确诊。若出现以下任意情况,建议尽快就诊:
一旦确诊流感,需积极抗病毒治疗。流感治疗最佳时间窗口,一般是指发热后的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
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有效缩短流感持续的时间和病程,并能够有效预防流感并发症和重症。但不建议市民在家自行用药。
值得注意的是,高危人群在发病早期的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尤为重要。田欣伦介绍,孕妇或者是老年人,有高危因素,比如说有免疫抑制的状态,或者有呼吸系统的基础病,或者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病,确诊的病人48小时之内用抗病毒药,确实能够明显缩短发热时间,减轻症状,减轻重症的发生率。需要提醒的是,当确诊流感后,不要认为服用抗病毒药物就万事大吉了。服用药物后,一定要多饮水,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适当增加蔬菜水果肉类的摄入,增强机体抵抗能力,严密监测身体情况。
当前流行的流感病毒主要是甲流,那么是不是一发烧、有呼吸道症状,就该吃抗甲流的药?田欣伦表示,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从医生的角度,如果广泛的人群大量地吃抗病毒药,可能会带来将来群体对这些抗病毒药物耐药的风险。
现在很多人家里都备有感冒药,有了症状,在家自行服药可以吗?田欣伦介绍,上呼吸道的病毒感染,症状都是非常相似的。在没有确诊是甲流或者乙流之前,吃抗病毒药反而增加了药物的风险。“所以一般建议,要先确诊,如果病原学能够明确,再用针对性的药物会比较合适。”如果确实出门特别难,可以试着做一个抗原拭子。“但是抗原只有百分之五十几的阳性率,即便是阴性的结果,也不能否认就一定不是流感。因此,如果有重症高危风险的患者,还是推荐及早到有资质的医院做一些病原学的检测,特别是核酸的检测。”
临床上,合并细菌感染常常是压垮重症流感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专家提醒,特殊人群尤其要警惕细菌感染,以免发展成重症。专家介绍,如果没能及时阻断病毒复制,流感病毒感染后的5—7天,患者有10%~30%的可能性出现合并细菌感染。
因为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有些会直接损害肺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坏死性肺炎和肺损伤。同时,流感病毒感染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形成细菌易感的“窗口期”。如果患者在抗病毒治疗3—5天后,症状没有改善,反而持续加重,就要警惕是否合并了细菌感染。
田欣伦介绍,流感出现并发症的时候,发展成重症的风险就会明显升高。“如果你觉得除了流感本身的症状,比如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以外,出现了明显的咳嗽,咳痰,黄痰、浓痰增多,那么要考虑细菌感染,要考虑抗生素治疗。”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