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严重的人,最好要读一读《兰亭集序》

舒山有鹿 2024-10-30 11:42:43

现代人的精神内耗很严重,动不动就胡思乱想,愈发感觉到人生没有意义。

造成内耗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生活压力太大,竞争过分严重,自己接受不了生活的真相等等。

客观的因素,谁都无法改变。我们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心态变了,对于生活的态度,就发生变化了。

精神内耗严重的人,要想调整心态,最好读一读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一开篇,就描述了王羲之等人的聚会场景。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不论是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只要有才华,就聚集在这里。此地有高山、修竹、密林、清泉,环绕在亭子四周。我们就坐在曲水旁边,喝酒作诗,其乐无穷。

自然的景色,清幽的山水,以及淡然的心态,才会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真谛。原来,生活既有急躁的车马,还有悠然的诗与远方。

不见得有钱有势,吃山珍海味,住高楼大厦才算幸福。有可能,享受自然山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儿,就很满足了。

在谈论的过程中,他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仰望宇宙的浩瀚,低头俯瞰大地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天地无穷无尽,生物过分渺小。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生活的琐事,错过了头顶的星空,岂不是有点狭隘、自我折磨了吗?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人与人之间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在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有的人借着自己喜欢的事物,而寄托情怀,放荡不羁地生活。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和躁动各不相同,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觉到快乐时,都怡然自得,陶醉其中。一时间,不知道老年将至。

王羲之借此,表达了一个观点:不论追求什么,只要自己喜欢,满足其中,那就足够了。别人有别人的选择,自己有自己的选择。人生不同,选择的道路就不一样。

别人觉得,要功成名就才满足,那是别人的选择;你觉得,只要平淡安稳就好,那是你的选择。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没啥优劣之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等到了厌倦所喜欢的事物,时过境迁,就会逐渐感慨。不论什么,都会成为旧迹,都会成为历史。寿命长短,皆是自然规律,有始有终。这就是生死的大事啊。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每当看到前人感慨的原因,难免会悲伤哀叹,内心总是耿耿于怀。这所谓的生老病死,始终是一场虚妄,又算得了什么呢?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魏晋时期的文人们,都推崇老庄的哲学。在他们看来,生老病死不过如此,仅仅是一场虚妄罢了。到头来,谁都是尘归尘、土归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怕死,害怕“死生亦大事矣”,难道就能千秋万代吗?不见得。前人有什么样的宿命,我们就有什么样的宿命。

再长寿的人,都会死去;再短寿的人,也都要离开。只是大家离开人世的时间,存在长短罢了。本质上,都是百年后,无你也无我。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在《兰亭集序》的结尾,王羲之感慨地说,哪怕时代变了,人们的想法也都是差不多的。

这种差不多,表现为追求的事物差不多,害怕的事物差不多,经历后感知的一切差不多。

就拿“精神内耗”来说,现代人有精神内耗,以前的人照样有精神内耗。这是人生于世的必然遭遇。

要想摆脱内耗,过好这一生,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从心而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过日子。至于成败枯荣,生老病死,到头来都是虚妄,一场空。

既然结果已然注定,那在活着的几十年,不妨潇洒点,快活点,不给自己留有遗憾。

文/舒山有鹿

2 阅读:73
评论列表
  • 2024-10-30 13:21

    如此品读古文,值得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舒山有鹿

简介:情感作家,励志达人,你有烦恼,我来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