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句经典老话,道尽人生真谛

大道知行 2025-02-21 08:49:47

“老话”是指世代流传的、父祖辈教育后代常讲的、既承继传统又经过人生的体验感悟、既老生常谈又常讲常新的话。老话看似简单、平常,实则睿智、深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今日与大家分享10句经典老话,字里话里,满满都是智慧。

01

平日待人多厚道,急难自有人相扶。

《周易》上说:“君子以厚德载物。”

土地不厚,承载不了山河;人心不厚,得不到真情实意。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平时总爱算计,苛待下人。

得意时,风光无限,人人攀附;落难时,无人援助,凄惨离世。

正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做人不必太精明,太会算计的人,往往会失去很多东西。

算计只能得一时之利,而厚道可享一世之福。

这世间,唯有人品可久立于世。

心存厚道的人,为人谦逊有礼,与之交往如沐春风;

满心算计的人,处处尖酸刻薄,与之往来如坐针毡。

平时待人宽厚,遇难自有人助。

02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周国平曾说:“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

可生活中,却随处可见较劲的人:

他们有的争强好胜,追求完美;

有的对凡事都很在意,导致自己每天生活在内耗中。

但人生又不是戏剧,哪能事事如意?

事与愿违,才是常态;酸甜苦辣,才是人生。

若对每件事都在意,不但会时刻感到压力,还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中,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相反,如果能后退一步,学会以退为进,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

自己的视野就会越来越开阔,路也越走越宽。

往后余生,专心生活,别想太多。

尽人事,然后听天命。

03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活在世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要有识人的能力。

求人,要找真正的正人君子,否则,多求无用。

三国时,刘备临终托孤给诸葛亮。

很多人不放心,担心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会谋权篡位。

刘备却是精明之人。

他相信诸葛亮的人品,定不会做不仁不义之举。

果然,诸葛亮为了信守承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阅人无数,不如阅人有术:亲君子,远小人,少受害。

“救人救急不救贫”,帮助别人要分清。

救急,别人会心存感激,会回报。

但救了穷,很可能就会赖上你一辈子,甚至心生怨念,恩将仇报。

学一点识人之道,远离伤害你的人,亲近滋养你的人。

04

黄牛精神必须有,老虎脾气不可无。

《水浒传》中最令人惋惜的就是武松的哥哥武大郎。

他出身凄苦,父母双亡,靠卖炊饼为生。

每天勤勤恳恳,寒暑不停地埋头苦干,养大了弟弟武松。

好不容易,时来运转,能够成家立业。

却偏偏遇上欺软怕硬的西门庆,落得个悲惨结局。

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老实人,他们勤劳苦干,就像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

但也常常不懂得拒绝,不懂得辩解,最容易被人欺负。

正所谓,人无害人心,虎有伤人意。

我们可以不乱发脾气,但一定有点“脾气”。

善良永远没有错,老实也不能软弱可欺。

05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敢二干三成功。

荀子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想象的世界再美好,不付诸行动,终究是黄粱一梦。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一僧贫一僧富。

两位僧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去南海走一遭。

贫僧想,反正自己也贫,不如现在立刻出发。

富僧则想自己的钱还是攒攒再说去南海的事吧。

于是二僧分道扬镳。

许久之后再次相见,贫僧已从南海归来,而富僧仍没有去过南海。

想做的事,就要牢牢抓住机会,立即行动。

等到明天再说,留给自己的更多是遗憾。

与其浪费时间烦恼该不该去做,还不如去烦恼该如何去做。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06

不做中人不做保,一生一世无烦恼。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经常看到这种情况:

中间人非常努力地在两方之间牵线搭桥,结果双方的合作并不愉快。

于是,他们都埋怨中间人没给自己介绍靠谱的合作对象。

都说做中间人或担保人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的确,在合作过程中,如果双方都能按契约中的内容行事,万事大吉;

可一旦有一方毁约,中间人就必须站出来说公道话。

这时无论他说真话还是说假话,都会得罪其中一方,吃力不讨好。

所以,切不可因为抹不开面子,或一时冲动,就随便答应做中间人。

07

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我们也许有时不得不委曲求全,但绝对不能丢了自己的底线。

那是我们做人的最低准则。

“秦淮八艳”的李香君就是一个坚守道义和忠贞,令人佩服的女子。

虽然家道中落,流落于烟花柳巷,但也没有丢失自己的做人原则:

不义之人不交,不义之财不取,不爱之人不嫁。

新任漕抚田仰派人送来三百金,想纳李香君为妾。

香君宁愿得罪权贵,也要守住和侯方域的爱情。

悲欣交集的一生中,李香君永远守着她的底线,活得清醒、纯粹、坚韧。

她守住心中的底线,活出从容不迫的风骨人生。

人这辈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守好初心,不丢底线,踏实度日,无愧己心。

08

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

《礼记·大学》中讲:

“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

一个人要想有更多的成就,首先要处理好家庭关系,端正对家人的态度。

但生活中,我们总会有这样一种错觉:觉得对自己最好的不是自己的亲人,而是迎合自己,奉承巴结的外人。

因此,对于家人说的话常常是左耳听,右耳出;而对于旁人的话总是深信不疑。

殊不知忠言逆耳,亲人的话也许唠叨,却是真心实意为你好。

家人本该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但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人。

对待家人要有十二分的耐心,一百分的用心,不要不耐烦,更不要给家人甩脸色看。

好好听家人的话,好好对家人说话。

家庭少纷争,人生更幸福。

09

好药难治冤孽病,好话难劝糊涂虫。

《论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向孔子请教交友之道。

孔子说:

“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

朋友要是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人和人之间的认知不同,对事情的理解也会有差别。

与其鸡同鸭讲,惹人烦,不如落个清净,莫多劝。

苦口婆心地去劝别人,别人接受了还好。

但现实中大多数人都是口服,心不服,还怪你多管闲事。

有时候,需要一点“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智慧。

与人交往,保持一点安全距离,彼此都舒适。

10

知过不难改过难,言善不难行善难。

有句话说:“一切的知道都毫无意义,除非我们能做到。”

深以为然。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由一个又一个的行动拉开的。

比如同样面对过错,有的人会因为害怕丢面子,或羞于否认过去的自己,而选择逃避;

也有的人,总能直面错误、克服惰性,把改正的机会当成向上的阶梯。

人生最难得的修行,就是知行合一。

任何事情,只有去做了,我们的知道才有意义。

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解决实际问题,错过成长的机会。

老话虽老,理不老;老话虽糙,理不糙。

这些老话,好比陈年佳酿,历久弥新。

经过时间的筛选,流传至今,指点着我们的生活,告诉我们一些人生道理。

老话有深意,谨记终受益。

◎本文转载自“国学文化”“洞见”,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