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下令投降,战士们想反抗,他扑通一声直接跪下,救了所有人

半青说历史 2023-08-19 09:50:00

1937年的冬天,在冰天雪地的祁连山上,一支残损不全的队伍正挣扎在生死边缘,这支队伍的指挥员名叫王树生。

正所谓祸不单行,本就缺衣少食的他们却又偏偏遇到了一伙打家劫舍的土匪,冲着他们疯狂叫嚣着,肆意地想要掠夺他们身上仅有的财物。

处于崩溃边缘的战士们不甘受辱,纷纷起身想要反抗,王树生却拦住了他们,下达了投降的命令,战士们疑惑不解地看向他们的主帅,但见他从容地走出队伍,扑通一声直接跪倒在了土匪面前。

我们不禁感到诧异,这个王树生到底是何许人也?面对土匪抢劫,他为何不战而降?甚至牺牲尊严,以下跪来乞求活命?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自古英雄出少年

王树生七岁那年,被父亲送去私塾,跟着长辫子的教书先生,整日吟诵着之乎者也,几年以后,洋人来了,原有的私塾被迫关门,14岁的王树生又被父亲送到免费的教会学校中,开始跟着黄头发、蓝眼睛的教父学习祷告和礼拜。

很显然,这样的日子绝不是王树生想要的生活,人小胆大的他偷偷地逃离了教会学校,在堂兄的带领下来到董必武先生所创办的进步学校读书。

在那里,王树生接触到了最先进的革命思想,困扰他多年的问题也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毕业之后,王树生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选择留在学校中教书育人,并在他二十岁那年,荣任校长一职,一时间,年少有为且心怀壮志的王树生成为了当地的风云人物,受他影响,许多有志青年也纷纷来到学校,争先恐后地接受新思潮的启蒙。

1926年,革命风潮席卷而至,王树生毅然选择投笔从戎,坚定地加入到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之中,手举大刀,冲杀在革命斗争的最前沿。

那个时候,革命斗争还处在最初阶段,各类物资极为缺乏,枪支弹药更是少之又少,可是这些困难都难不倒王树生,自己没有,那就去抢敌人的。

在每一次战斗中,王树生都身先士卒,奋力拼杀,也终于如愿以偿地缴获到一支步枪,这使他在接下来的斗争中更加如虎添翼。

谁也未曾料到,年仅二十一岁的王树生凭借着一杆抢来的步枪,居然练就出一套神枪手的功夫,所到之处,弹无虚发,人送绰号——善射将军。

一年以后,黄麻起义爆发,王树生率领着农民自卫军奉命驻守麻城,面对蜂拥而至的万余人敌军,王树生镇定自若,待敌人临近之时,他一人独上城楼,取出步枪,推弹上膛,瞄准敌军中为首的一红衣“师爷”,扣动扳机,只听得一声枪响过后,那个“师爷”眉心中弹,应声倒地。

群匪见状,顿时大乱,无心再战,纷纷四散逃命而去,王树生善射将军之名自此威震四方。

黄麻起义之后,王树生所在部队被整编为工农红军,多次参加了反围剿战斗,立下战功无数。

1931年,红四方面军在黄安成立,有鉴于此前的优异表现,党中央任命黄树生担当红4军第11师师长。

而王树生也确实不负众望,在接下来的黄安战役中,他率部一马当先,承担起最为艰巨的打援任务,以锐不可当之势,成功击败敌军三个师的兵力,累计歼敌1万余人,黄安古城得以解放。

在之后的革命斗争中,王树生更加奋勇直前,很快就被提升为红四方面军的副总指挥,与总指挥徐向前并肩战斗,不断巩固和发展着川陕地区的革命成果。

血战沙场不言归

1935年,长征开始以后,王树生奉命率部一路挺进岷山地区,在那里继续指挥游击战斗,以阻挠敌人的接连进攻,为大部队的撤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年以后,破除重重阻隔的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得以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这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也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完成。

根据当时的战略形势,党中央经过周密部署,决定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计划的第一步便是西渡黄河,抢占有利位置,这一艰巨的任务主要落在了红四方面军身上。

当时的王树生尚在病中,当他得知队伍即将西征,便顾不得养病,亲自跑到上级领导面前,主动申请要随军作战。

对于这位老部下的脾气,徐向前是再熟悉不过的,遂决定让他在病中以教导团团长的身份随部西征。

昼夜兼程之下,王树生率领着部队到达了黄河边上,趁着夜色茫茫,乘坐小船,渡过了黄河,过河后的部队改称为西路军,徐向前担当总指挥,王树生任副总指挥。

然而,就在西路军成功过河之后,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即将到来的血战。

国民党方面在得知红军已成功渡过黄河之后,立即调集了十几个师的兵力,由南向北大举进攻,企图将渡河之后的红军全部消灭在黄河以东的甘肃、宁夏地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民党军队先是打通了增援宁夏的道路,隔断了黄河以东红军主力与西路军的联系,使得过河后的西路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宁夏作战计划被迫中止。

此时的西路军深陷困境之中,为了求得一线生机,他们不得不北进一条山地带,开始了孤军奋战的艰难征程。

在北进途中,经由徐向前推举,党中央任命王树生为西路军副总指挥,与徐向前协同作战,兵分两路,率领着红9军和西路军直属部队,向古浪进发。

而就在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也派出了他们的拦路虎,那就是长期盘亘河西走廊的“马家军”,蒋介石命令马家军全力堵截西路军,务必将他们全部消灭。

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缺枪少弹的西路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是迎难而上,还是苟延残喘,全军上下都在等待着王树生的命令。

大敌当前,王树生没有丝毫犹豫,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他当即下令,血战沙场,誓死不言归。

对于王树生来说,1937年的冬天是最为寒冷的,在敌人汹涌的扑杀之下,没有任何支援的西路军最终功败垂成,数千名战友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

王树生在率部完成最后的掩护任务之后,带领着剩余人马被迫撤退到祁连山中,苦苦寻觅着接下来的出路。

接连的战斗早已让这支军队伤亡惨重,在风雪连绵的祁连山上,寒冷与饥饿正在疯狂地侵蚀着每一个人最后的意志。

回首望着身边的战友们,王树生暗暗地发誓:不管遇到什么困境,也要将战友们带回延安!

挺身而出解危难

对于孤立无援的王树生来说,回延安的路并不好走,沿途之上布满了艰辛困苦。

这天晚上,王树生等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处栖身之地,筋疲力尽的他们正要准备休息时,却发现不远处有一路人马,正虎视眈眈地朝这里袭来。

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一队土匪,为首的是一个大胡子,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眼神打量着王树生和战友们,而他身旁的小弟们已经在大声呵斥着:“快把值钱的东西交出来,不然小心你们的狗命!“

战士们何曾受过此等委屈,虽然他们已是山穷水尽,但军人的尊严不容侵犯,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与这伙匪徒决一死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树生却站了出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土匪头子面前,仰着头,大声说道:“我们兄弟几人路过此处,还请各位大爷高抬贵手,放条出路!这是我们身上仅有的钱财,请大爷们行个方便!”说着他便将身上仅有的一些盘缠交给了土匪。

王树生的举动让所有的战士们都愣住了,这哪里是他们印象中的那个铁血将军?自从跟随王树生从征以来,还从来没有受过此等羞辱呢!

可即便如此,战士们还是谨守着军人的纪律,谁也不敢对王树声的决定提出任何异议。

听完王树生的话,那个土匪头子也有些意外,他打量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壮汉,从王树生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中,他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坚定和从容,直觉告诉他眼前这个人不是一个平凡的人物。

又见王树声等人并没有什么反抗的想法,土匪头子当即决定息事宁人,只拿走钱财,留下这几个的性命,紧接着,土匪头子一声令下,众土匪转身而去,一阵喧闹声过后,四周再度恢复了夜的平静。

望着土匪远去的背影,王树生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一个小战士凑到王树生面前,一脸沮丧地问道:“指导员,咱也太窝囊了吧,居然让土匪劫了财!而且,你方才为啥要给他们下跪呀?咱就算是人手不足,也不应该束手就擒哪?您不是经常跟我们说要勇于反抗的吗?”

王树生怜惜地摸了摸小战士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道:“勇敢反抗是没有错的!但是也要因时因地,此刻我们身处困境,为了能活着回到延安,便决不能逞一时之强,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我如今这一跪又算得了什么呢?”

直到此刻,战士们方明白指挥员的良苦用心,原来是他牺牲掉了自己的尊严拯救了所有的人,纷纷向他投来感激的目光。

王树生环顾四周,看着眼前这一个个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们,哽咽着说道:“我答应过徐司令,要把你们所有人都活着带回延安,我不能食言!”

就这样,王树生抱着决不食言的决心,历经千辛万苦、跋涉数月之后,终于带领着战士们回到了他们魂牵梦萦的延安。

毛主席亲自接见了这位九死一生的铁血将军,对于他和他的西路军战士们给予了高度赞扬。

一番休整之后,王树生被党中央送往抗日军政大学,在那里,他将继续学习奋斗,而他的革命生涯也将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结语:

古语云,大丈夫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其所评判的标准不外乎为因时而宜。

对于深陷困境的王树生来说,仅凭一跪,便能化解一场为难,免去一场厮杀,换得每个人的平安,这非但不是怯懦,而是堪称大勇!

1 阅读:1213
评论列表

半青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