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地图,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山脉从三面环绕成一个巨大的口袋,袋口向东方敞开怀抱。然而东部季风送来的暖湿气流早在离这里数百公里外的地方就被“消化”殆尽,西部高耸的天山山脉又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塔里木盆地诞生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号称“死亡之海”、“生命禁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恐怖不只是大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狭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指叶尔羌河以东、塔里木河下游走廊以西的沙漠;广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指所有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沙漠,除主体外,还包括喀什三角洲上的布吉里沙漠、托格拉克沙漠,罗布泊与塔里木河下游走廊之间的库姆塔格沙漠,以及天山南麓和昆仑山北麓的那些零星分布的沙漠。
所以广义上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长1100多公里,南北宽550公里,面积达33.76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一个云南省,也几乎相当于整个德国的疆域,占全国沙漠面积的一半。是中国境内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故被称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同时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65万平方千米),流沙面积世界第一。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视为极端干旱之地。除了西部的麻扎塔格、罗斯塔格山,中南部的北民丰隆起高地和深入到沙漠内部的一些河流沿岸外,其余均被沙丘覆盖。其中流动沙丘面积约27.7万平方公里,占沙漠总面积的82%,固定、半固定沙丘仅占18%。若按总面积而言,它是世界上排在撒哈拉、鲁卜哈利、大沙沙漠和卡拉库姆沙漠之后的第五大沙漠。
所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西方探险家眼里,是“死亡之海”。作为欧亚大陆腹地的一处“沙海”,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流沙就像大海里的浪涛,不时袭来的沙尘暴,也正如同大海当中的飓风一样,让深入到沙漠腹地的旅人,不啻将生命作赌,使人心惊胆颤。
贫瘠和荒凉是这里的主宰,你或许认为沙漠里可怕的是缺水,但实际上,塔克拉玛干沙漠更可怕的是它的一望无垠。对于疲惫不堪形容枯槁试图征服它的旅者来说,它似乎永远没有一个尽头。而沙尘暴一旦形成,就呼啸着,咆哮着,遮天蔽日,其威力能把大地连根拔起,它的狂暴正是“上帝的愤怒”。
近现代以来,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人斯文·赫定、美国人亨廷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僧侣橘瑞超,以及国人更熟悉的彭加木、余纯顺等一些探险家都曾做过勇敢尝试。他们背离河流和水源,走进危机四伏的沙漠深处,和海洋探险一样,缺乏熟悉的路径以及后方的补给,再加之恶劣天气的不期而遇,自然凶多吉少,他们给后人带来的惊喜不多,留下的悲伤却不少。
自1949年以来,仅沙漠东沿的罗布泊地区,有记载的就有60余人葬身于此。瑞典人斯文·赫定甚至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比作没有十字架的坟墓,每一次探险队的出征如同出殡。所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成了“进得去,出不来”的生命禁区。这很大程度上源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多种多样的流沙。
在这个中国最大的沙漠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地表是由几百米厚的松散冲积物形成的。这一冲积层受到风的影响,其为风所移动的沙盖厚达300米。风形成的地形特征多种多样,各种形状与大小的沙丘均可见到,如新月形沙丘链、线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鱼鳞状沙丘群、垄状沙丘沙漠学家朱震达先生所说——塔克拉玛干是风沙地貌的博物馆。
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的面积很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最高达300米左右。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合型沙山和沙垄,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呈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变幻莫测。流沙所经之处,只有最坚韧的生命才能生存。因为渺无人烟,它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空白大陆之一”。
“死亡之海”还是“文明绿洲”?
但塔克拉玛干沙漠真的就是“死亡之海”或“生命禁区”吗?要知道,“塔克拉玛干”一词在维吾尔语中分为两部分,“塔克拉”和“玛干”,其中“塔克拉”意为“地下”;“玛干”意为“领域或家园”;因此“塔克拉玛干”意思是“地下的城市家园”。而在上世纪初,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度成为世界性的探险乐园,从沙漠里挖掘出的宝物,至少收藏在全球十几个国家的博物馆里。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只是一个流动沙漠,更一个“文明的大墓地”,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文化宝库。千百年来,流动的沙丘吞噬了不计其数的城镇、生命和传奇,但留下了废墟和遗址,留下了遥远的回声和无限的遐想。楼兰、尼雅、小河、米兰、热瓦克、丹丹乌里克……这些著名的古城记录了丝绸之路的繁华和兴盛,成为大荒中的火种。
有翼天使壁画、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罗马柱、印度犍陀罗佛像、楼兰美女……这些地下出土的信息透露:这里是地球上惟一的四大文明交融之地。由于独特的保存条件和历史环境,塔克拉玛干沙遗存诸多古城遗址。这些古城址规模不一,形制多样。有的城为内外两重,有的城址规模宏大,为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城。城垣有夯筑、泥块(石块)垒砌、版筑、砌筑、夯筑与柳枝错层间筑等多种结构。
这些都证明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曾经并非“死亡之海”,相反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热量条件最好的沙漠,日照时数也长,只要有河流水源存在,这里就生机盎然。1995年竣工的1号公路和2007年竣工的2号沙漠公路(全长522公里),不但贯穿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让隔“海”如隔红尘的沙漠南北连接起来,腹地的塔中油田更是证明了人们是可以在沙漠腹地生存的。
但不尊重自然规律,如最热的季节进沙漠,偏要在盐壳地区找淡水等,遭遇不幸就宣传塔克拉玛干是“死亡之海”或“生命禁区”,是错误且不负责任的。更何况,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四周边缘地带还有叶尔羌河、塔里木河、和田河和车尔臣河贯穿两岸,生长着密集的胡杨林和树柳灌木,形成“沙海绿岛”。
特别是纵贯沙漠腹地的和田河两岸,长生芦苇、胡杨等多种沙生的野草,构成沙漠中的“绿色走廊”。同时由于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内流水系盆地,从周围山脉而来的全部径流都聚集在盆地自身之中,尽管降雨量小蒸发率高,但沙漠下面的地下水多半有持续不断的水道,从西面流向东部的罗布泊,所以在塔克拉玛干的一些区域,虽然地表水几乎没有,但地下水是不缺的。
所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一个环境恶劣的沙漠,但绝非是“死亡之海”和“生命禁区”。千百年来,进入沙漠的探险队、商队、寻宝者、劫匪、朝觐者络绎不绝,心怀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吸引他们的也许不是湮没的文明、黄金宝藏和别的什么,而恰恰是沙漠令人恐惧的魅力。
上期回顾:天山天池:传说中西王母居住的瑶池仙境,博格达峰下的冰川堰塞湖
备注:本文是《西北五省合集》的第57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抄袭必究。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