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江青被判处死刑,陈云:非要杀,请写上陈云同志不同意

谭笑风生聊也 2024-12-18 11:08:09

为了清算“四人帮”罪行,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特别法庭,对四人进行立案审理。

审判人员罗列出几人种种罪行,当时有不少人鉴于江青的所作所为,都主张判处她死刑。

陈云在此时却站了出来,力主“不能杀”,甚至在之后表示:如果非要杀,请写上陈云同志不同意!

这是为何?

1976年10月6日晚,在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等人的谋划下,对江青一伙实行了“隔离审查”,不费一枪一弹,一举粉碎了“四人帮”。

而且其实这场挽救了党和国家的特殊斗争中,其实陈云陈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鲜少为人知道。

毛主席逝世以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开始加紧了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步伐。他们将主要目标盯向了华国锋。

对他步步紧逼,华国锋开始一边麻痹江青一伙,一边联络老同志李先念、叶剑英等人,希望能获得他们的支持。

对于江青等人的野心,党内老同志自然看得清楚。于是纷纷支持华国锋,开始酝酿解决“四人帮”的问题。

最初通过合计,得出了两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一那就是借着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通过合法手段将“四人帮”搞下去。

其二就是采取特殊手段,必要是用“武力”解决“四人帮”。

对于这两种方法,到底采用哪种,因为考虑的因素很多,当时一直久久未定下来。

左右为难之际,叶剑英想到了在党内声望很高,又擅长谋略的陈云。于是委托王震找陈云商量此事,希望他能给出一些建议。

陈云最初是偏向于第一种的,但之后陈云通过对十届中央委员会名单反复的研究,发现“四人帮”在政治局中的人数虽然占少数,但他们毕竟一个是党的副主席,一个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一个是毛主席夫人,一个是掌握全部宣传工具的吹鼓手。

人数虽不占优势,但能量颇大,如果要想在十届三中全会中,一下把他们全部搞下去,其实并没有什么胜算。

况且,在十届中央委员会里面还有着一些不稳定因素,一旦“打草惊蛇”,问题就会比较麻烦。

最终反复衡量,陈云还是认为应当采取更加坚决果断的措施,那就是第二种办法。

10月上旬的一个夜晚,叶剑英对侄子叶选基说到:你帮我去北长街,把陈云同志请过来,我有事和他商谈。

当晚,叶选基便秘密前往北长街陈云住处,请他到西山叶剑英住所面谈。

曾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陈云知道一旦去见了叶帅,就代表着要承担可能的危险。但事关国家命运,他还是毅然决定前往。

据其儿子陈元后来回忆:在临行前,父亲特意把保险柜的钥匙交给了我,并叮嘱到,一旦发生意外,把保险柜里的文件收一收。

这一举动,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意味,显然,陈云此刻已作好了一去不复返的准备。

陈云冒着被“四人帮”发现的危险,就这样来到叶剑英的住处面谈。

进去后,叶剑英随即将谢静宜记录的一次政治局会议的情况,内有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拿给陈云看。

等陈云看完后,叶剑英开门见山地说道:把他们几个(指“四人帮”)抓起来,你看怎么样?

陈云自然把一切看的很清楚,于是坚定地说:我赞成,这场斗争终是不可避免的。

至此,叶剑英心里更有了底,在和华国锋、汪东兴一番商量合计后,最终在怀仁堂布局抓捕张春桥三人,而后在江青住处又将其隔离审查,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扶大厦之将倾。

在“四人帮”被粉碎后,很多人主张将江青一伙判处死刑,然而陈云却不同,他虽然赞成对“四人帮”采取断然措施,但却坚决反对对他们用死刑。

在为期三个月的审判中,“国人皆曰可杀”的气氛中,党内许多人主张判处江青等人死刑,陈云却一反此前抓捕“四人帮”的态度,力主“不能杀”。

这时,或许有人会认为,是不是陈云并未受到过“四人帮”的迫害?其实不然,恰恰相反,陈云也曾多次遭受“四人帮”的攻击。

在庐山召开的九届二中全会期间,在陈云发表完拥护中央对陈伯达的审查后,他在会上受到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等人的围攻。

在“文革”期间,他也是几经起落兴复,那既不是如此,为何陈云力主“不能杀”呢?

其中这就涉及到了陈云的思想、品质和特点。

其一,陈云始终心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并努力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

无论是在从党中央副主席降为中央委员、失去核心政治地位的日子里,还是在下放北京、江西工厂“蹲点”的岁月中。

陈云始终保持这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关注着党和国家的现状与发展。

并不断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然而以此为基础去践行。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敏锐观察,自觉地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联系,并竭尽努力为之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

在粉碎“四人帮”决策时,便是如此。

客观地看,陈云展现出来的这一优秀品质,最具有根本性,是他能够在逆境中刚正不阿、宠辱不惊的主要原因。

其二,陈云是一位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的领导人,敢讲真话。

敢讲真话的底气,来自于注重调查研究和实际情况。

比如他在江西“蹲点”时,对当时江西省主要负责人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就十分反感,当即明确反对简单地把军队那一套搬到工厂,指出“工厂就是要把生产搞上去,只有这样才能改善职工生活”。

在领导外贸工作中,他坚持认为应当按照外贸的形势特点、发展要求和实践规则开展工作。这样才能确实的解决问题。

在江青一伙用所谓“伍豪事件”陷害周总理时,得知情况的陈云,毅然为其真相写出证明材料,有力地回击了江青等人的阴谋活动。

在“文革”中,他总的说来讲话不多,但也正如他所言:“不乱讲不等于不敢讲”。

而这种敢于讲真话,是以其调查研究和深入实际、掌握着大量实际情况为坚实基础的。这种品质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其三,陈云敏于大势,善理大局。

陈云有着卓越的预见能力,他的先见之明和卓越智慧在“文革”中屡屡可见。

他的许多见解所以如此深刻和准确,源于他对世界形势和国内现状的敏锐观察,对事物萌生与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对党和国家大局的精密思考。

例如,陈云在考察江苏、黑龙江等地时,便极具前瞻性的提出“南水北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农业过不了关工业也不要想过关、要对东北重工业进行技术改造,使其继续发挥国民经济的骨干作用等思想观点。

可以说相当具有先见性,有的至今仍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

正是基于他始终心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敢讲真话,又敏于大势,善理大局。他作出了反对判处江青死刑的决定。

因为他敏锐的察觉到,这毕竟是一次党内斗争,即是党内斗争,就应当尽可能减少影响,避免波及。

为此,他表示:“党内斗争不能开杀戒,否则后代不好办”。

这无疑是站在大局、长远角度来考虑的。

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陈云甚至在最后表示:

“如果你们坚决要杀,请在会议记录里写上“陈云同志不同意!”

在陈云的坚持下,后来大多数人慢慢接受了陈云的主张。之后江青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后又改判无期徒刑。

事后看很高明,这一举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

这无疑也向人民战事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

事上,在后期的拨乱反正期间,陈云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并再次向世人展现出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卓越的思想智慧、优良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政治品质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陈云的这些优秀品质,当然并不只是在此期间才得到充分显示,而是贯穿在他从事革命和建设活动的整个生涯中。

毫无疑问,陈云体现出来的信念、思想、品格和贡献,具有强烈的人格感染力量和久远的历史价值,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值得后来者永远学习和发扬!

1 阅读: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