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丨学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生存,更好地生存丨012

布衣公子 2023-11-24 21:17:05

大家好,我是布衣公子。

今天我们开始【K095-《文化作用概述》】这份作品的文案阐述,《企业文化建设》系列课件的第五篇,重点分析文化的作用。但这并非分析的是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的作用将会在K099号作品详细阐述。

布衣公子认为,文化的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也就是本作品的目录。①文化是群体的灵魂;②文化维系载体生存;③文化提升成员素养;④文化塑造群体性格;⑤文化形成身份认同;⑥文化培养行动自觉。第一章 文化是群体的灵魂作家冯骥才先生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是却直接关联到民族的气质、性格、精神、意识、思想、道德、言语、行为和品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就将成为植物人。”(《文艺界委员:忽视文化是一种短视和浅见》中国青年报,徐虹,2003年03月10日)

文化是一个群体如国家、民族、企业或家族的灵魂,好比一台电脑,只有硬件它是无法运行的,必须得安装操作系统,它才能按照程序的指令,去完成特定的任务和目标。

文化主宰着群体及个人的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领导人的观点振聋发聩:“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习近平)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这一点我们每每提及都会引以为豪。它强大的生命力究竟来自哪里?来自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正是和平时期的居安思危和危急时刻的顽强求生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挺过一次次危险,坚毅而稳固地挺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会短暂的衰落,但只要中华文化不灭,则中国永恒不灭。这方面,领导人有非常经典的论述: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如电视剧《人世间》第33集的一段台词所描述: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那也是有着很长时间的辉煌和昌盛,也曾是万邦来朝啊!只是不巧,我们生在它的苦难时期,但我相信你们这辈人,肯定能看到它的再次辉煌,肯定会。因为我们有着深厚的、最优秀、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文化传统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里了,很难颠覆,不可颠覆。钱穆先生说:“只有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才能孕育出世界上最悠久、最伟大的中国民族来。若这一个民族的文化消灭了,这个民族便不可能再存在。”(《中国历史精神》,钱穆)南怀瑾先生说:“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试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亡了的民族而能翻身的,史无前例。”(《论语别裁》,南怀瑾)【案例】以色列能够在灭亡2000多年后成功复国,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奇迹。其主要原因就是,犹太民族在亡国以后,虽然他们经历了2000多年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但他们的思想、文化和宗教信仰一直都还保留着,没有被丢弃。设计师同志在一二九师当政委时曾愤慨地指出,日军想要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其文化工作方针是施行奴化政策,以奴化活动和奴化教育来腐蚀我们的民族意识,消灭民族爱国思想,摧残民族气节。他们毁灭中国的文化机关,焚毁中国的民族典籍,屠杀与监禁爱国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建立汉奸文化机关,豢养一批汉奸文人,鼓吹东洋文化,灌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东亚新秩序’等奴化思想,培养奴化人才”。(《邓小平讲话实录:会议卷》)第二章 文化维系载体生存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说:“人类的一切文化,都只是为了维护其载体的生存,我们把这种对其载体构成维护效应的文化视为是文化的最主要特质。”(《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王东岳)领导人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前面的章节已经讲过,文化的本质就是“活法”,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是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因而文化的作用自然也就是帮助人类更好地、更持久地适应环境,帮助人类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企业文化的逻辑》这本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跟动物相比本身并无太多机体上的优势,论跑跑不过猎豹、羚羊;牙齿没有鲨鱼锋利;想飞又没翅膀;力气比不过大象、犀牛。到目前为止,除了人类的大脑最发达外,在其他所有领域里面,基本上都有优于人类的动物存在,那为什么人类可以在自然界中生存?接下来,书中给出这样的答案:“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强手如林的自然界生存,依靠的不是超强的体能,而是文化的力量。”

因为动物的生存主要靠本能,它的成功与否主要依靠它的天赋。如果一只羚羊生下来不会跑,跑得慢,那只有死路一条;如果鲨鱼嘴的颌骨力量不大,就不利于捕食,找不到食物,也就无法生存。而人类不一样,单个机体的天赋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类最重要的是靠文化,靠人类之间经验的不断传递、不断分享,一个人可以集成整个人类的成功经验,这是人之所以比其他物种强大的关键。(《企业文化的逻辑》王祥伍,黄健江)所以,学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生存,更好地生存。正如孔子教育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傅佩荣教授说,所谓正确的教育,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文化。譬如,一个大学毕业生在自己本科系的成绩不错,但是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那么即使他可以顺利找到工作,也未必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杨振宁先生在他的自传中说:他从三十几岁以后,做人处事全靠小时候所背诵的《孟子》。这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化的挑战与回应》傅佩荣教授博客文章)

《企业文化的逻辑》这本书又提到,作为个体来讲:一个人先天弱小、天性不足并不可怕,可以通过后天学习,通过文化传承而变得强大。生理上的天赋只是一个基础,而竞争制胜的关键是后天学到了多少文化,文化层次高的人比文化层次低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企业文化的逻辑》王祥伍,黄健江)

未完待续……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