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丨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丨011

布衣公子 2023-11-23 12:39:53

大家好,我是布衣公子。

今天我们继续【K094-《文化特点分析》】这份作品的文案阐述。

第六章 文化会伴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案例:孝文化的日渐式微】

不知何时起,流传这么一句话: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据传是主持人白岩松所讲,我在一个视频中看到他有关养老的主题发言,但我并没有找到这句话。

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如果今天一个成年人养孩子,居然是想让孩子帮他养老,他一定头昏了。工商业文明时代,父母只管孩子,孩子只管孙子,绝不管父母。” (《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王东岳)

这是为什么呢?是几千年传承的孝文化失去作用了吗?

白岩松从经济的角度来算账:想要养儿防老几乎不可能,不是儿子不孝顺,而是一对小年轻上面四个,上面这四个顶上还剩两三个呢,请问他养得起吗?

王东岳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已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商业文明时代,过去以血缘纽带所维系的家族文化解体,今天有谁还会把自己的社会生活局限在血亲关系中呢?谁还会讲孝道文化呢?

如此看来,不是现代人不孝了,而是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文化也自然跟着改变。

【案例:春秋时战争文化的改变】

宋楚“泓水之战”中,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楚军人多,宋的部将主张半渡而击,宋襄公不同意,直到楚军全部过河列阵完毕才正式开打,结果宋军因寡不敌众而大败。春秋时期的战争,开启了由仁义向诡道的演变过程。宋襄公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战争文化的变化,或未能坦然接受这种变化,固守他作为商朝后裔的贵族风度,坚持古之战争礼仪,从而导致“泓水之战”的失败,为后世所笑。

“仁义”的战争观念,是贵族精神的体现。公元前638年的宋楚“泓水之战”,是贵族精神的最后挽歌。“泓水之战”失败后,宋人都埋怨宋襄公,结果宋襄公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论战》,左丘明)。大概的意思是:君子不攻击伤员,不俘虏老人,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亡国商朝的后代,但不能攻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时期的战争观念逐渐演变,新兴的“诡道”观念强调在战争中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和手段,以获得胜利为目标,这是实用主义的体现。何谓“诡道”,宋襄公死后一百多年,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总结得很好:“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倘若宋襄公能够读到后世的《孙子兵法》,或许“泓水之战”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案例:春秋时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战争文化的改变,其根源是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又是因为生存环境的改变。

那么,生存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华夏文明从氏族部落时代,发展到夏商周时期,人口逐渐增长,疆域逐渐扩大,原本分散的诸侯国逐渐靠近,直到连成一片,相互挤压生存空间。

至春秋时,周室衰微,诸侯相互攻伐兼并,随之而来的,就是礼崩乐坏的价值观演变过程。老子有一段经典的描述,是这样说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我们将氏族部落时代和东周春秋时代的生存环境做一个对比:

在氏族部落时代,是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时代。在老子的心中,那时候的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第八十章》)

而东周春秋时代的生存环境如何?太史公司马迁有一段经典的描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

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孔子对西周早年的封建礼制极其推崇,希望通过恢复周礼来重建伦理道德,“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篇》),意思是说:周代的文化昌盛、制度完备,所以我愿意遵从周朝的礼乐制度。

孔子向老子请教“礼”时,说起自己常常梦到周公,老子吐槽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司马迁)

老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世易时移,过去的那一套价值观已经行不通了。“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正是由于忠信的缺失,才会用制度化的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这样的社会离乱世也就不远了,如果礼也不起作用,那就会天下大乱,春秋时代不正是这样吗?好比说,一家企业如果缺乏价值观的引导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仅是靠严苛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动不动就对员工进行处罚制裁,那么,这样的公司可能也难以长远。

且看古人是如何形容春秋之乱的: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夫不通礼义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史记•太史公自序》)

于是,法家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进入群雄逐鹿的战国之后,法家大放异彩。我们可以接着前面老子的话再续一句:“失礼而后法”。“道、德、仁、义、礼、法”,这就是华夏文明的传统价值观由上古至先秦时代的演变过程。

【总结】乐黛云教授总结得很好: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在永不停息的时间之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已成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面向世界的对话者:乐黛云传》季进,曾攀)

企业文化系列教程第四个PPT《文化特点分析》的文案内容撰写完成,信息量还是很大的。大家累了歇息一下,稍后再耐心消化。

非常感谢大家对布衣公子的支持,课件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作参考,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后续,我会持续更新课件类作品的文案内容,如感兴趣,欢迎持续关注。

未完待续……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