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的一次聊天中,被问及“什么是智能汽车,如何理解智能汽车”,虽然当时七七八八说了一些,但事后想起来,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可能会说的更清楚,由此也萌生了一些围绕着“智能汽车”的思考。
首先就是智能汽车的定义问题,是否可以定义以及如果可以该定义成什么样子。虽然说,很多事情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定义出来的,但是否能够被清晰的定义,也是这件事情是否被充分理解并能够在社会层面达成共识的一个标志。同时,人是否能清晰的说出一件事情的定义也代表着他对这件事情的理解程度。
对一个事物的定义本身,就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可以用描述的方式,也可以是统摄的方法。比如问“人是什么”,描述的方法可以说人是有着一只鼻子两只眼睛,双手双脚直立行走的动物;统摄的方法就像马克思那些著名的论断一样,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或人的本质是劳动等等。
由此来看“智能汽车”,用描述的方法来看,智能汽车的落脚点还是“车”,就像人的落脚点是动物一样,那无非就是要描述出是一辆什么样的车。但这也有着不同的描述方法,比如从组成来看,智能汽车可以是感知、算法、算力与驾驶硬件组成的车辆系统;从功能来看,智能汽车实现的是智能驾驶和智能交互;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智能汽车综合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
描述性的定义是准确的,但由于描述的视角不同会带来不够全面以及无法触达事物本质的缺点。那么如果从统摄的角度来看“智能汽车”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就会转变为对智能汽车的本质的追问。
如果不考虑过于科幻的未来,至少在可见范围内,汽车的本质,还是一个解决出行问题——即在物理上从地面的A点到B点——的工具。最早人们使用马车,而后改成了机械设备,如今进入到了一个利用“智能”来改进出行方式的阶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汽车仅仅是“改进”,而并没有带来出行本质上的变革。并不能像《星际迷航》中实现的直接将人分解为小尺度并实现量子传送,甚至也不能让人脱离地面进入飞行的轨道,智能汽车依旧是汽车,依旧是在地面上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
那么问题进一步缩小为,“智能”给汽车带来的是什么,或者说“智能”在汽车上意味着什么。
对此,我们不用大费周章的再去探寻广义上“智能”是什么,在现代语境里,智能落在人造物上的时候,大多数都有一个统一的指向——“像人一样”。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以当前想象力能及的地方来看智能汽车的最终形态,那应该就是只要给它一个目的地,它就可以安全、舒适、快捷的将人送到。
所以并不需要智能汽车一直像人一样,而是在使用者进入并给定目标之后,智能汽车要像一个成年人一般,负责任的接管使用者的“决策-行动”能力,并完成给定目标。
那么“像人一样”又意味着什么呢,虽然可以简单的把人看作一个感知-决策-行动的机器,或者说人的行动都是基于目的的主动行为,但人的智能,最核心的方面就是与周遭的环境互动。如果周围的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人并不需要智能,正是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的压力下,智能才能在进化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正是因为未来的不可预测性,智能才能发挥其随机应变的能力,所以智能就意味着可以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更简单一点说,复杂的环境,给人带来的是非常多的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当中,只有少部分甚至是只有一个是对人有益的,智能的目标就是发现它并将其固定实施。
对应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任何一瞬间,都会有很多的可能性,无论是加速减速还是变道直行,而在这些可能性中,有一些是对到达目的地有益的,但其他大多数是没有价值,甚至是会造成严重伤害的。
人的大脑足以处理这些情况,以至于一个老司机在驾驶的过程中几乎不用花费脑力去计算,就可以实现在固定路线上的平稳驾驶,因为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人的头脑应对复杂世界时,会产生一种“模糊的直觉”,并不用每一个动作都深思熟虑,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那么回到“智能汽车”上来说,其智能性最关键的还是要体现在对从A点到B点过程施加的影响力,否则脱离了汽车的终极功能来谈智能,就好比让一个电视会唠嗑或让一个冰箱会人脸识别一样的偏颇。那么在行驶中,首先它要能够识别出在复杂的交通系统中所存在的可能性,其次是要判断这些可能性的风险与收益,最后还要给出合理化的建议甚至是直接执行一个动作。
这样看起来,智能汽车的根本,还是在智能驾驶上,而不是在能源驱动形式或者车内的交互上,虽然具有足够大的电池容量是保证智能算力的根本,以及智能交互是智能的一种体现,但是做的多了,就会走到另一条可以称作为算力show off的迷途上。就比如如今很多电动车,都拼了命的在大屏里显示更多的车辆信息、道路信息,实则对驾驶并不帮助,只不过是不知道该将算力用在哪儿的“傻智能”。
不过,也不能因此就将智能完全定在驾驶行为上,反过来说,应该是智能为驾驶过程服务。什么意思呢?智能驾驶的行为仅仅是智能汽车的基本表现,在此基础上,与道路设施的交互、寻求道路的最优解、养车用车服务以及目的地停车等等,都应该是智能所涵盖的范围。
毕竟如果汽车的目的始终是A点到B点的出行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避免拥堵、绕开施工等寻求最优的路线,在目的地周围寻找合适的停靠地点,并节省用车人时间,以及在车辆出现亏气、缺电的时候,及时主动的寻求解决方式,才能够给人带来一个足够智能的体验。毕竟具有智能的生物,不会把自己饿死,但现在所谓的智能汽车,在快没电的时候,也只能坐以待毙,谈何智能呢?
至少现在我们可以给出一个统摄性的定义,即智能汽车,就是可以处理出行当中复杂问题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就像人们将自动驾驶分级一样,可以根据处理问题的程度,来给智能汽车的阶段进行一些区分。
最基础的应该是具备识别问题的能力,这里不仅仅包含了车辆在行驶中与道路交互的问题,比如路况、天气等,还应该包含车辆本身,诸如能源不足、部件故障预测等等,这些识别出的问题可以通过智能交互的方式让驾驶者可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再上升一个层次就是智能汽车可以在识别出可能性的情况下,帮助驾驶者去掉一些风险性极大的选项,以提升驾驶者做出正确选择的可能性。诸如安全辅助驾驶功能就大多属于这一类,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存在,就是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帮助驾驶者,去掉大多数的可能性,并提供一个最优的刹车距离和刹车时间。当然,除了安全辅助功能之外,在用车体验层面的专属个性化等,应该都被涵盖在这一阶段。
最高层次的智能汽车,则是在识别、判断之后,可以进行自主的控制。在复杂的环境当中,做到真正“像人一样”的行驶决策,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就是让汽车代替人完成整个驾驶过程。但在此基础上,智能汽车还应该能够做出更多的自由判断,以方便人的出行,比如自动充电,自主修复等等。
总的来说,智能汽车实现的就是智能出行,面对的挑战就是看似简单的目标与复杂的出行环境之间的矛盾,最终解决的方式也是通过软硬件的结合,在问题识别、问题判断、问题处理这三个层面上给驾驶者提供可靠的帮助,甚至是替代驾驶者执行。
而在此之外的智能,虽然不能否定其作用,但或多或少都像是给冰箱门上装个液晶显示器能看到里面的食物一样,有时候智能跟智障之间,只差着一个动作,想要知道冰箱里面有什么,打开冰箱门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