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部22日晚宣布,中欧双方商定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案启动磋商。欧方同日也发表声明称,“就欧盟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进行了坦诚和建设性的谈话”,“同意基于事实并充分尊重世贸组织规则进行接触”。
这个态度转变得有点快啊!6月12日欧盟宣布对中国电动车额外征收关税,6月17日,中国就宣布对来自欧盟的猪肉祭出了产能过剩反倾销调查,6月22日中欧宣布将启动汽车关税磋商,看来人话听不懂的欧盟还是屈服于“屠刀”了!
反转再反转:欧盟低头,中国出手又准又狠!商务部6月17日发布的2024年第23号公告,对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包括鲜、冷、冻猪肉;鲜、冷、冻猪的食用杂碎;鲜、冷、冻、干、熏、盐腌或盐渍等猪肉产品。据商务部公开的中国畜牧业协会提交的反倾销调查申请,欧洲猪肉产品存在“产能过剩”的担忧。欧盟猪肉存在大量的过剩产能,年均高达426万吨!
中国一年消费猪肉超过5000多万吨,从欧盟进口不到100多万吨,占比只有2%不到,但却被中国商务部冠以“产能过剩”为由祭出了反倾销调查的“屠刀”!很多网友立马就将在6月12日欧盟对中国产的电动车额外征收17.4%至38.1%的关税联系起来了,这是妥妥的报复欧盟征收额外关税!
中国电动车何德何能,为何会引起欧盟征收额外关税?
原因很简单,欧盟担心中国的电动车“淹没”欧洲!2023年欧洲销售的电动车301.7万辆,其中中国向欧洲出口的电动车超过64万辆,占比超过20%,而且份额在逐年上升,来看看如下比例就知道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恐惧到底从哪里来了:
据法国汽车行业咨询机构Inovev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动车在欧销售1.4万辆,2020年达到3万辆,2021年达到近8万辆。而2022年前9个月,中国制造的汽车在欧洲售出了约15.5万辆,占欧洲电动汽车市场5.8%的份额。
Inovev预计到2030年,来自中国的电动车将占到欧洲电动车市场20%以上的份额,销量将在72.5万辆至116万辆之间。然而这个目标已经提前6年完成,因为在2023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电车就已经达到了64万辆,占比已经达到20%。
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火箭一般崛起的因素有几个,第一个就是售价!自2015年以来,欧洲电动车平均售价从4.89万欧元上涨到了5.58万欧元,美国则从5.3万欧元上涨至6.39万欧元,但是来自中国的电动车则从6.68万欧元下跌至3.18万欧元,并且这个价格还普遍低于燃油车的售价。
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Forvia的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科勒认为,中国电动车制造商的研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更低,因此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汽车!看似冠冕堂皇的说法,但却夹带了大量私货,这也是欧洲对中国电车价格低的普遍认知,我们不否认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欧洲确实要低一些,但电动车的最大成本并非人力而是材料、技术与研发成本!
中国研发电车起步比美国还要早,研发投入最大,产业链全球最完善,从电池、电控、电机、车身、车载系统、自动驾驶......中国占全了!更有优势的是中国还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每年销售汽车超过3000万辆,其中有30%是电动汽车!
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市场,国内电车企业在这个市场中竞争得头破血流,各方都以堆积技术取胜,电压从400V到800V,电池从20度到50度,再到100度,续航从150千米到500千米,再到现在的700~800千米,车载电子设备从娱乐车机发展到AI车机,再到自动驾驶,这些眼花缭乱的功能,在国内中高端电车市场就是标配!
经过国内这个庞大的市场内卷,这些在国内杀红了眼的电车企业出国的都是去屠杀的,欧洲的车企都习惯了几年不换配置,但中国的电车,一年都可能换三次配置!除了特斯拉外,德国大众在电车市场还有一席之地,但欧洲流行的400V的平台在中国已经落伍了,在欧洲却还在先进行列,慢悠悠的欧洲技术发展,完全不适应中国竞争!现在的中国电车,只能用二级下沉技术出口欧洲,否则对欧洲电车技术那真是妥妥的屠杀!
猪肉及副产品反倾销调查:中国出手又准又狠
欧洲的恐慌是不无道理的,但中国出口欧洲的电动车可是有个比较奇怪的构成!在向欧洲出口的汽车中,上汽占比最高,占了30%以上!并且上汽的股份构成是德国占了50%,各位是是不是看到了一个很奇怪的结果,德国占一半股份的公司向欧洲出口汽车却被欧洲人以“产能过剩”打了个措手不及!
这个背后就是美国人搞的鬼!德国是反对欧洲对中国加征额外电动车关税的,但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在美国的指示下,忽略德国意见,放大了法国西班牙的意见,主导对中国电动车关税案通过,原本指望中国将吞下苦果,但是中国可没惯着欧盟,转身就对欧洲出口猪肉的出手了。
为什么对猪肉下手?原因是为冯德莱恩打下手的是法国和西班牙、荷兰等国,欧洲向中国出口的猪肉中西班牙占比第一,出口总量超过15亿美元,其次是美国和巴西,荷兰、丹麦和法国分别排名第四、第五和第七,所以这次反倾销调查在欧洲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西班牙。
中国每年5000多万吨的猪肉消费,这100多万吨真不算什么,不过有部分进口猪肉主要还是调节市场,近些年来进口猪肉从500多万吨逐年递减,但来自欧洲的猪肉占比却没有同步下降,还是保证了一定的份额,主要也是考虑到欧盟的合作关系,现在撕破脸了,大家也就没必要保持表面上的缓和了。
从6月17日宣布反倾销调查,6月22日中欧就表示就“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进行了坦诚和建设性的谈话”,这个态度几乎就是光速转弯,这表示这个工具已经起到作用了,要不然心高气傲的欧盟怎么都不会心平气和的与中国来谈判!
欧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技术转让:剧本倒过来写了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额外关税,其实欧盟还是有小算盘的!对中国电车征收额外关税的比例是比亚迪征17.4 %,吉利汽车是20%,最高的是上汽38.1%。其他没有提到的车企则是21%,相对于美国几乎就是劝退的102.5%,欧盟的比例也不高,这表示欧盟并没打算将中国电动汽车一棍子打死,而是留了余地!
这个余地到底是什么?剧本反写了!
据多个智库分析,欧洲对华电车征收额外关税尽管有着美国影子在背后作祟,但其实也有欧洲本土的诉求在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因此专家认为,欧洲的真正目的可能是技术转让与欧洲本土化生产,欧洲在电车技术上完全无法和中国竞争者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欧洲并不愿就此放弃电车技术,因为欧洲的传统车企,特别是德国大众、奔驰与宝马在电车领域的技术底蕴仍然是非常雄厚的,尽管目前有些落后,但如果中国电车技术能拉这些企业一把,那么这些传统车企重回巅峰也是有很有希望的。
另一个则是本土化增加欧洲的就业,俄乌战争以来,欧洲能源转向中东与美国,与廉价的俄罗斯能源相比,来自这些地区的天然气与石油运输成本就高出不少,并且欧洲需要大量订购LNG船只以及建设储存液化天然气的设施,比此前管道天然气成本高得多,这导致此前大量使用天然气发电的欧洲能源价格飙升,欧洲本土企业纷纷出走,部分去到美国,大部分来到了中国。
欧洲的目的当然希望重振欧洲本土制造业,中国电动车企大举投资欧洲显然是最好的选择!欧洲的天然气也已经重新转向俄罗斯,此前就报道俄罗斯重回欧洲天然气第一供应商行列,这表示欧洲开始抛弃意识形态重新拥抱实用主义,那么接下来电车的投资将会对欧洲制造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欧洲目前的状态与中国改革开放时的很相似,技术落后需要升级,而中国就是那个有技术又有钱的东方大佬,欧洲以退为进强势切入与中国的“技术转让”谈判,尽管开局不是很好看,但好歹欧洲已经做到了谈判桌前!
欧洲计划很完美:问题是中国会配合吗?
答案是很有可能会!如果你不信的话不妨来看个新闻:“中国C919飞机即将获得欧洲认证,监管机构计划访问”,这是南华早报的报道,引用了某消息人士的话称:
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官员将参加该飞机的飞行模拟,与其设计团队协商,并与中国民航局(CAAC)的同行会面。欧洲代表团还将有“充足的机会”进行详细检查,登上飞机近距离观察并参观制造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omac)的装配线。
此次访问标志着北京方面在争取欧洲监管机构对该飞机的认证方面迈出了一步,这一成就将使欧洲和其他地区的潜在买家在考虑与中国商飞的潜在交易时更有信心。
欧洲在中国C919适航证的问题上出现松口!
C919是中国商飞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属于座级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支线客机,其未来竞争对手为空客A320Neo和波音B737Max,全球能制造大中型客机的公司就只有美国的波音和欧洲的空客,现在来了个第三者中国商飞,肯定是眼中钉肉中刺,两个人的吃一盘变成三个人分一盘,换谁都有意见不是吗?
所以中准入欧美民航市场的适航证上,美国FAA第一个卡中国人脖子,第二个欧洲也跟着卡,所以拿不到欧美适航证的C919只能在国内或者与认可中国民航颁发适航证的国家之间飞行,尽管国内市场一时半会也能吃撑商飞,但去不到欧美的C919总归是一个遗憾。
这次欧洲极有可能拿C919适航证(胡萝卜)以及加征额外关税(大棒)让中国就范,毕竟C919的欧洲适航认证也是非常诱人的!但是中国人会着了欧洲的道吗?答案是不一定,中国极有可能是既要又要,在电车产业上一定会基于国内的状况做非常有限的技术落地,对外投资的电车企业一定会有技术审查,因为电动车产业是中国未来百年的基业,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电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产业。
不过对于电动车技术来说更多的是产业技术的集群捆绑,因为电动车不是突破了哪项技术就能吃遍天的程度,这是一个需要集群产业链优势的产业,所以中国可以考虑在某些做过“脱敏”的技术有限度转移,产业链还是基于国内,怎样既能满足现阶段欧盟的需要,也能达成我们的目的。
对于中欧电动车以及C919适航认证的问题,各位网友如果有更好意见的话不妨留言作个讨论,看看有没有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中国和欧盟还是要又拉又打又谈的策略,而对美国必须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全球供应链早已深入,而且镶嵌很久,互相伤害谁都没便宜占,只有相互协商才是正解。
产能过剩 这就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