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数人来说,近期“最好”的一个消息就是汽油终于降价了,4月15日,我国汽油价格下调了545元/吨。关于农产品方面则是有人欢喜有人愁,4月17日,最新调整的猪价、玉米、小麦、鸡蛋、蔬菜等农产品价格涨跌不一,其中猪价迎来豪横“5连涨”,粮价也强势变脸,小麦和玉米其涨。但鸡蛋遇冷趋稳,蔬菜价格迎来降价,具体市场是个什么情况呢?
猪价:豪横“5连涨”据猪价系统显示,从4月13日开始,我国生猪价格就迎来了明显上涨,目前已经将4月上旬的下跌弥补了回来,全国均价已经来到了6.4元。具体到各地区的价格,4月17日,华中区6.1-6.7元,华北区6-6.5元,华南区6.3-9元,华东区6.3-7.1元,西南区6-6.6元,东北区5.4-6.3元。整体来看,仅东北片区还没有完全重回6元,其他地区都已经回归到了6元以上。
促使生猪价格上涨的逻辑无外乎生猪出栏量的下降和猪肉消费量的增长,关键是什么因素促使出栏量下降和猪肉消费增长。笔者认为,出栏量下降并不是因为生猪产能的下降,而是因为近期交通管制,影响了养殖户的正常卖猪,再加上从3月初九开始的猪场补栏后备母猪潮,进一步减少了可供出栏肥猪数量。猪肉消费的增长其实并不明显,当下本就处于猪肉消费低谷期,加上餐饮、食堂等集中消费受到疫情冲击,近期又没有明显的消费利好。
由此可以推断,猪价上涨只是短时生猪出栏量下降刺激的。对于后续猪价,笔者认为还会有一个下跌潮,而这个下跌的拐点应该会在五一之后,消费再次下降,疫情稳定后生猪、猪肉运输恢复,猪价上涨后养殖端卖猪积极性会明显提高,届时猪价很有可能再次下降,不过跌破6元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粮价“变脸”,玉米、小麦齐涨最近几天,小麦和玉米价格一改此前“你涨我跌”的状态为“齐涨”,4月17日,深加工企业对玉米报价中多家企业上调10-20元/吨,小麦方面也是普涨3-5分,有企业更是上调7分。
虽然玉米和小麦齐涨,但二者的涨价逻辑并不一致。玉米涨价,主要还是因为近期交通运输不畅,产区玉米难以进入销区,加上基层农民售粮利润偏低,卖粮积极性也就不高,市场玉米流通量偏低,深加工企业只能提价收粮。而小麦价格的上涨主要是近期终端面粉走货有所好转,原本面粉企业都在准备新麦,这就打了企业一个措手不及,企业要补充库存,交通运输又制约小麦的调运,致使小麦市场出现供不应求局面,企业只能提价收粮。
对于后续价格,有机构预测,玉米价格的拐点会出现在5月,不过不是上涨拐点很有可能是下跌拐点,目前国内整体售粮进度偏慢,5月新麦上市又会冲击玉米市场,终端消费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玉米价格大概率会下降。小麦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也不大,毕竟目前各地麦情长势良好,丰收在即,随着新麦的上市价格很有可能会高位回落。不过农民也不需要担心,不论是玉米还是小麦,市场并不存在大降的风险。
鸡蛋、蔬菜却开始降价4月17日,鸡蛋价格没有明显下降,甚至还有部分地区迎来小幅上涨,但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涨价就相当于是降价,鸡蛋价格止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现在疫情,家庭日常消费和深加工需求都不理想,只是目前蛋鸡产能偏弱,而且饲料价格偏高,养殖户一直有挺价的操作,再加上运费较高,让鸡蛋价格迎来了短时间的上涨。目前产销两边价格差相对较大,后续销区价格恐会高位回弹,产区价格则会低位补涨。
相比于鸡蛋的不温不火,近期蔬菜价格的下降就要明显很多。据统计,油菜、葱头、生姜价格都有2%以上的降价,市场上“一元菜”、“两元菜”相比之前明显增多,据报道,衡水一家超市中的黄瓜1.5元、油菜1.5元,菠菜1.99元,白萝卜0.99元,茄子2.5元,西葫芦1.5元,相比之前动辄4元、5元,蔬菜价格确实大幅降价了。
促使蔬菜价格的下降,笔者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1、随着各地温度的升高,天气的好转,蔬菜的生长速度加快,生长周期缩短,产量增加;2、蔬菜种植也从之前的大棚变成了露天,种植成本下降;3、部分地区交通管制放松,交通运输有所恢复,再加上国内成品油价格下降,运费下降。据蔬菜店老板表示,后续随着露天蔬菜的不断增加,蔬菜价格还将会继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