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张晚清老照片:青楼女子生活暗无天日,而地主婆却能骑马出门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3-05 03:47:30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时代的眼泪,历史的印记,晚清老照片每一帧都让人感慨万千。

你知道晚清的人都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吗?

这是一张晚清的老照片,可以看出这是一家大户人家的姐弟的合影,照片中的弟弟还小,婴儿车很精致,可见家庭经济实力不错。

姐姐看上去也就六七岁,已经裹小脚了,五官清秀,长大估计也是一位美人,不过像她这样的女子,如果家道不中落,嫁的应该也是青年才俊,而且一定是汉人。

这是拍摄于1905年的北京八大胡同的一张图片,只见图片中的六位“女子”,有的掐着腰;有的扶着同伴的肩膀摆着pose,面带微笑的注视着相机。

但他们其实都是胡同里的“相公”,又被称为“象姑”,其意是长得像姑娘,用现代的话就叫做“鸭子”但他们大多数也是迫不得已为了生活下去,混一口饭吃,才不得已走上这条路。

这是清末时代,一名地主在他家门前和他的小妾的合影,这张图片看着都让人很压抑,这个地主的小妾看着也只有十三四岁的样子,搁现在还是个孩子,是还在上初中的年纪,而在那个时代,十三四岁已经是嫁人的年纪了。

只见地主身材高大,照片中,他皱着眉,皮肤也是黝黑,感觉已经人到中年,而一旁的女孩对比起来显得格外娇小,她身穿一身不太合身的宽大的白蓝色长袍,站在地主身旁,一脸闷闷不乐的表情。

因为那个年代的女子都要裹小脚,这个女孩也不例外,因为裹小脚的原因显得她十分头重脚轻的样子,仿佛风一吹就要倒的样子。

这是19世纪初的一名福建伞匠,这个职业消失了也没多少年,现在丢把伞没多大事儿,坏了直接就丢掉了,但是在一百多年前,雨伞可不是一般人能用得上的,有一些伞的样式设计华丽,堪称奢侈品一样的存在,只有有钱的名门贵族或官员才能用上,平民百姓是用不上的。

这是一百年前生活在广州的一个小孩,可能生活在码头附近的人才见过,以前大人忙于生计,小孩没人照顾,生活水边的孩子很容易发生溺水事故,于是在孩子身上绑一个漂浮物,关键时刻能救孩子的命。

这是晚清时期,一位富家太太的珍贵留影,图片中的她身着一身精致华服,衣服与裙子的配色也是黑白呼应,她的服饰和每一处细节都流露出他出生高贵、家世显赫的身份,只见她脚上穿着一双花盆底鞋,手中拿着一块手帕,手上带着一串串的华贵首饰,正优雅地摆着姿势。

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女性发际线普遍较高,这并非偶然,而是当时审美观念就是这样的。

满族女子尤其钟爱这种高额的发型,她们不会像男子那样大面积剃发,而是巧妙地剃去部分前额的发际线,留下些许发丝轻柔地垂落,巧妙地修饰脸型。

这是一群晚清时节名门高官的贵妇们珍贵合影,图片中的她们正在聚会。

她们一个个身穿华丽的满族服饰,头上佩戴的头饰也是个比个的精巧、精致,而那高耸入云的旗头发型,更是将她们的贵族风范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贵妇们的发际线极为高挑,至于她们的颜值,更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

对比一百多年前的这些高官贵人,我们可以看一看当时跑江湖的卖艺人,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一个年过半百的老艺人踩在一个看起来只有十岁左右的男孩身上,男孩身体已经弯曲到几乎与地持平的程度,还要承受一个成年人的体重,他这个年纪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要辛苦地出来卖艺,让人看了不禁心头一紧。

这些戏班子的孩子们从小就得苦练,没有童年,为了博眼球,会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而且他们不是正规的戏剧班子,永远都成不了角,目的仅仅只是为了不饿死…

图片中的卖艺人双脚踩在一个小卖艺人的头上,左手拿着一把表演用的长刀右手则是攥着男孩的右脚,男孩则是一脸痛苦,他紧靠头和双手支撑着老卖艺人的重量。

长期训练和不规范的动作会有严重的后遗症,卖艺人靠围观的人打赏来维持生计,并不是旱涝保收,收入很不稳定,特别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活下来就是一种幸事…

1946年的南方大饥荒,当时好多百姓都吃不上饭,他们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吃一些:土观音、野菜,他们将这些食物碾碎缓和在一起烹煮,味道一定称不上美味,可是在那个饿死人的年代,他们吃这些东西也只是为了活下去。

图片中的男孩已经饿的瘦骨嶙峋,连身衣服也没有,他光着着上身,骨头也清晰可见,只见他端着一个大筲箕里面装的并不是食物,而是一堆不知名的野菜和一些土、还有三块大石头。

那个年代的孩子很难长高个子,还有很多孩子在饥荒中失去生命,其原因可想而知,是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吃一顿饿三顿这种事也是在正常不过。

这是在1917年的民国,你知道图片中这个一名脖子上挂满铜钱的男人脖子上的铜钱换算成现在的钱币是多少钱吗?

虽然已经是民国了,但是铜钱还在流通,但是价值已经大不如前,这么一大堆大概一万三千多个铜钱,但购买力还不到现在的1000…

清末,外国人拍摄的三个不同阶层的女孩​:赤脚的奴仆,小脚的富家千金,不缠脚的基督徒。

在那个年代,只有富人家小姐才会裹脚,在当时就是一种身份象征,穷人的孩子是不用的,因为她们要下地干活,富人家小姐只要维持他们所谓的美就够了。

为什么古人会用“蹄子”来称呼一些女人,其中很可能的原因就是因为女人裹小脚的原因,这个词其实是一个“写实描述”,这张图片就很好的表达了这一观念。

图片中的女人她一只脚穿鞋,另一只脚放在桌面上,可以看出她裸露在外的这只脚已经萎缩变形,其样貌十分畸形,可看她的样貌最多可能也就三四十岁左右,可她表情还不以为然,只因那时候的审美是畸形的,是建立在身体的痛苦上的,但如果那时候的富家女人不裹小脚就会被视为“另类”。

这是一名清末的龟公扛着一个青楼女孩前往客户家,一个苦命人扛着另外一个苦命人啊。

看女孩的样貌也就十四五岁的样子,坐那么高,全街人的焦点,尴尬又可怜,一脸的恐惧和麻木...

这是晚清一名雏妓的珍贵照片,她看起来还很小,图片中的她眼神十分清澈,脸庞也是满脸稚嫩,脚上也是为了迎合当时的审美包裹着,这与她衣着光鲜亮丽,姿势妖娆多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生活,很多晚清的雏妓像她一样,逼不得已走上了一段没有回头路的路,身体和心里承受着双重的伤害,但其中的心酸只有她们自己清楚。

这些雏妓小小年纪就被卖到青楼,她们是被家庭抛弃的人,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很多女子一生下来就被卖到青楼,而众多雏妓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她们在不懂事的年纪还要被迫承受身体和心灵的痛苦,青楼中也接受不到教育,这使她们很多人都走上了歧路。

这张图片映入眼帘的就是几个雏妓躺在床上抽着大烟,她们花一样的年纪缺染上了这种恶习,看了无不让人痛心,也许她们抽大烟是被人误导,也许为了减轻痛苦,可看着她们稚嫩的脸庞还是让人于心不忍。

这是一个来自地主家的地主婆,他一身宝蓝色大褂,衣着光鲜亮丽,脚裹“三寸金莲”,坐在马背上好不威风,牵马的男子似乎是他家的马夫,可以看出两人的身份地位的悬殊,地主婆可以坐在安稳的马背上不用下地走路,而马夫只能靠双脚来走这崎岖的山路。

其实,因为清朝女子普遍裹脚的习俗,这种坑坑洼洼的山地她们根本无法下地自如行走,走平路已经很难了,更别说山路了,弄不好摔一跤滚到山坡底下可就麻烦了,所以她们只能借助马车等这种交通工具才能出远门。

1910年,在沈阳,一群官员们正在参加一场祭祀仪式。他们的精神状态有些低落,他们身上穿着的官服并不像现代电视剧中那样亮丽耀眼。

这是一位宫中的宫女,她的容貌与容嬷嬷非常相像,那个时代的服饰并不五彩缤纷,而是稳重而朴素,另一名太监正推着她荡秋千,可见这位宫女已经是在宫中生活多年的老宫女了,有一定的身份与地位。

晚清的宫廷并不是像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华丽的宫廷一样,在这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也是相当困难的,他们为了生存必须努力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些老照片里的人,不仅仅是历史里的一粒尘埃,更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啊。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历史也渐渐被人遗忘,但我们当看到这些老照片的时候还是会感慨万千,这都是老祖先来时的路。

0 阅读:41

叨叨小科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