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对俄乌和谈发出警告,称若谈判受阻,美国将放弃斡旋。这一强硬表态让国际社会哗然,更让克里姆林宫措手不及。
俄乌冲突进入第三个年头,这场战争已经消耗了美国超过75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然而特朗普政府的立场正在发生微妙转变。这位曾夸口"24小时解决危机"的总统,如今态度明显冷淡。4月18日的椭圆形办公室记者会上,特朗普的表态堪称转折点:"如果任何一方让和解变得非常困难,我们就退出。"
普京资料图
国务卿鲁比奥的言论更直白。他在与欧洲领导人会晤后表示,美国正处于"决断时刻",未来几天将评估谈判前景。"要么现在达成协议,要么我们转向其他优先事项。"这种近乎最后通牒的表态,暗示美国可能正在为战略收缩做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拒绝说明哪方在阻碍谈判。但俄方的反应颇具玩味。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承认谈判"取得一些进展",却强调与美方接触"相当复杂"。更引人关注的是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表态,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赞同美国可能"撒手不管"的决定,甚至呼吁欧盟效仿这一做法。
就在特朗普发出警告的同一天,普京突然宣布俄军将在东正教复活节期间实施30小时停火。这个看似善意的举动背后,实则暗藏多重算计。从时机选择看,停火恰逢西方复活节假期,明显意在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从军事角度看,30小时短暂停火对战场态势几乎不构成影响,却能让俄军获得宝贵休整时间。
乌克兰方面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的政治博弈。泽连斯基在社交平台提出反制条件:要么接受美国提出的30天全面停火方案,要么免谈。他犀利指出:"俄罗斯对美国方案沉默39天,现在30小时的表演性停火,不过是想登上头条新闻。"乌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更进一步,要求俄方必须"永久停火",否则乌军将继续防御性打击。
停火生效后的发展验证了双方的深刻不信任。乌军总参谋部报告显示,停火开始后俄军在库尔斯克州等地仍持续空袭。俄方则指控乌军对赫尔松州发动了至少12次炮击。这种"停火即开火"的怪圈,暴露出双方连最基本的互信机制都已崩塌。
特朗普资料图
特朗普政府的立场变化有着深刻的国内政治背景。最新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持续援乌的支持率已从2022年的65%降至目前的48%。共和党内更是出现强烈反对声音,众议院甚至一度扣押600亿美元援乌法案。这种民意转变,迫使特朗普必须在选举年调整策略。
从军事角度看,乌克兰的反攻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据五角大楼评估,乌军去年夏季反攻仅收复约500平方公里领土,却付出超过10万人伤亡的代价。与此同时,俄罗斯军工产能已提升至战前三倍,这种消耗战显然对美国不利。
经济因素同样关键。美国2024财年军费预算面临巨大压力,而中东局势升级又牵扯更多资源。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团队开始公开讨论"乌克兰问题不应消耗美国无限资源"的观点,这与其"美国优先"的竞选纲领一脉相承。
普京的停火提议本质上是场精心设计的舆论战。通过短暂的人道主义姿态,俄方试图达成三重目标:其一,分化美欧援乌联盟;其二,将"破坏和平"的标签甩给乌克兰;其三,为即将到来的春季攻势争取准备时间。莫斯科很清楚,30小时停火既不会影响战场平衡,又能占据道德制高点。
泽连斯基的强硬回应则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他巧妙地将球踢回给俄罗斯:要么接受西方支持的30天停火框架,要么承担破坏和谈的责任。这种策略既维护了乌克兰"受害者"形象,又避免了因仓促和谈导致领土问题被永久化。更关键的是,此举向西方盟友表明:基辅仍然是值得支持的"负责任伙伴"。
泽连斯基资料图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标志着俄乌冲突进入新阶段。普京的停火试探未能换来预期回报,反而暴露了俄罗斯在国际舞台的孤立处境。泽连斯基的强硬立场虽赢得道义支持,却面临现实军援可能缩水的风险。
更深层的影响正在显现:美国可能正在调整其全球战略重点,欧洲被迫重新思考防务自主性,而发展中国家则更清晰地看到大国博弈的残酷本质。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中,唯一确定的是,顿巴斯战壕里的士兵和平民,仍在血与火的煎熬中等待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