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二战进入下半场,为了尽快击败日军,盟军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群,开始进驻成都。
成都距离日本本土,直线距离2500公里,刚好够B-29飞个来回,是当时盟军距离日本最近的起飞基地。
随同B-29前来的,还有美军第14航空队,他们的前身,就是陈纳德指挥的“飞虎队”。
虽然名字变了,但人们还习惯叫他们“飞虎队”
在成都一年多时间里,飞虎队几名队员用相机记录了,1944年-1945年的成都人文风貌。
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些照片,看看抗战胜利前夕的成都,到底是什么样!
△1944年,成都龙王庙上的一家餐馆,老板是个衣着整洁的小伙,显得精神又干练。
饭店的菜谱写在牌子上,有“白炒鸡丁”、“红烧茄子”、“洋葱炒臊”,口味清淡,和如今的川菜,大不相同。
△1944年,九眼桥对面的剧院,门前的顾客,都长袍马褂,头上还裹有白布。
这是四川一项古老的传统,有上千年历史,80年代还很常见,现在已不多见。
△1944年的华西坝,一条旺财从草坪上跑过,既安详又生机勃勃。
△1944年,总府街上的“裕昌源”茶号,旁边是家服装店,卖的似乎是皮草?
△1944年的祠堂街,两侧有很多商铺,还没有高大的梧桐树。
△1944年,祠堂街上的商铺,这一根细管,既像毛笔,又像烟袋杆。
△1944年,成都郊外的一个农民,正在磨面,常年的劳作,让他的肌肉异常发达。
△1944年,成都老满城的一个小吃摊,若干年后,这里将变成大名鼎鼎的“宽窄巷子”
△1945年,从邛崃机场返回的运粮车,虽然还是老式马车,但车轱辘却换成了橡胶轮。
△运粮队正在吃午餐,远处真的是风景如画。
△1945年,灌县附近的独轮车,运的似乎是粉条。如今这里的名字是都江堰市。
△1945年,成都的村庄,一个农家孩子,正在教大兵辨认粮食
△1945年,府河上的渔民,正在和大兵聊天,他们背后的民居,就是当时的普通百姓的住所。
△渔船的近景,和江南的乌篷船非常相似。
△1945年,青城山下的稻田,远处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可惜这份宁静与美好,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
△1945年,广汉机场附近的一名童子军,开心的品尝糖果。当时,抗战已经接近尾声,物资供应也充足起来
△1945年,广汉机场上的修理队,正在用石碾修整跑道。
当时缺少混凝土,压路机更是没有。聪明的成都人,就从岷江捡来了大量鹅卵石。
用石碾将它们密密匝匝铺在一起,就得到一条极为坚固跑道,能起降90吨重的“超级空中堡垒”
这种独特的修建方法,让负责验收的美军工程师连连赞叹。
△4吨重的巨型石碾,操作时,必须配合默契,否则就可能被石碾压扁
△收藏于美空军博物馆(俄亥俄州中部)的成都机场石碾。
这个巨大的石碾,象征着中国人坚韧不拔的凝聚力和意志力!
△正在起降的B-29超级空中堡垒,下面是全力铺设跑道的工人
△1945年,机场上的工人,目光很是坚毅。
△1945年,机场上的童子军,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他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些罕见的老照片,不仅让我们看到1945年的成都,更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桑园机场
卖的是鱼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