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党中央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那就是重点发展国防建设事业,着手研发两弹一星。
这个决定的正确性在现如今看来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殊不知,在当时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不少人对于这样一件费时费力又费钱的工程是不太看好的,甚至有人直接提出了反对意见。
可即便如此,党中央仍然力排众议,坚决推行两弹研发决策,并在1956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正式设立了专门负责组织领导核工业建设和发展工作的第三机械工业部,原子弹研制工作由此步入正轨。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仅仅才过了几年的时间,国内情况便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两弹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止,甚至遭遇到了下马危机。
那么,是什么样原因导致新中国陷入到至暗时刻?当年那些极力主张让原子弹下马的人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当此前途未卜、福祸难料之际,党中央又做出了什么样的重大决策?
至暗时刻新中国在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之后,党和国家对于国防建设有了更为深刻和长远的认知,大家清楚地意识到,国防工程是关系到新中国未来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虽然那时的中国尚处在一穷二白的状态之中,但是在强国兴兵这一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还是做出了明确的表态,那便是倾尽全力发展国防事业,尽快研制出我们国家自己的原子弹。
这样一个决定对于新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少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的理由主要集中为两点,其一是缺少财政资金,其二则是缺乏科研人才。
1955年,钱学森等爱国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之中,他们以毕生之所学全身心地投身到国家导弹研制事业中, 一年以后,随着航空工业委员会宣告成立,有关导弹研发事业的科研人才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人才的问题虽然是迎刃而解了,但财政问题却并非是一朝一夕便能解决的,对此,毛主席提出的方案是勒紧裤腰带,省出钱来搞原子弹、导弹。
“落后就要挨打呀!”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说道:“别人有的那些武器,我们也必须要有!
就这样,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坚定支持下,原子弹、导弹的研制工作正式开展,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研发工作逐步进入正轨。
可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国内情况却出现了变故,从1959年末开始,我国连续三年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受灾面积之大是新中国成立十年来都从未有过的。
在如此灾情的影响下,全国农业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基础物资都出现了极度缺乏的情况,许多地方的老百姓不仅吃不饱肚子,甚至连水都喝不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虽然党中央心系老百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场扑面而来的自然灾害,但是由于灾情持续时间过长,致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也受到了重大影响,许多研发项目都面临着无钱可供的局面,这其中便包含了导弹研发事业。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全国人民深陷灾情之苦,国民经济不堪重负之时,我国在国际关系上又出现了新的危机。
随着中苏关系全面恶化,原本答应向我国提供核武器技术和物资支持的承诺变为一纸废言,不仅如此,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所有的在华苏联专家也都接到了撤离的通知,随着这些技能人才的纷纷离开,原本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导弹研发事业被迫暂时中断。
当此阶段,国内灾情仍在持续,国民经济饱受摧残,而来自国外的援助却已是荡然无存,四面楚歌之际,新中国陷入到了孤立无援的境界,那段时间堪称至暗时刻。
下马危机面对如此严重的困难局面,党中央及时制定了应对国家财政紧张的政策,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于正在施行的建设项目进行了调整,有些建设项目被迫压缩,甚至被直接砍掉。
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反对继续研发“两弹”的声音频繁出现,一些相关人员认为在现有阶段应该以研制常规武器为主,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如此费钱却不见成效的“两弹”研制上,关于让两弹“下马”的言论甚嚣尘上,我国原子弹研发工作再度陷入了危机之中。
1961年夏,国防工业委员会在北戴河召开了工作会议,会上关于“两弹”的争论达到高潮,有人主张让原子弹“下马”,有人则坚决支持继续研发。
这次讨论异常激烈,两种观点相互碰撞,辩论双方互不相让,甚至在大会现场直接吵得面红耳赤、拍桌瞪眼,一时间难以作出定论。
那些主张让原子弹“下马”的人所提出的理由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中苏关系的彻底破裂,我们失去了他们在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仅仅依靠我国目前尚不够发达的工业体系和落后的科技力量,想要制造出如此高精尖的“两弹”将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第二,自从开启研发“两弹”工程,国家便对其做出了巨大投入,将无数金钱和人力都投入到这个工程上,可是到目前为止却并没有什么质的飞跃,这个工程就仿佛是一个无底洞,即使花再多的钱也不能确保一定能得到预期的结果;
第三,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倘若出现战争,那么主要作战武器应该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常规武器,所以与其把希望放在那些不太现实的研发上,到还不如务实一些,将有限的经费投入到常规武器的研制上。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目前的财政经济不足以继续支持“两弹”研发,总不能为了一头牛而饿死一群羊,在现有的情况下,大家连饭都吃不饱,还搞什么原子弹呢?倒不如多生产点鸡蛋还更为实惠些。
事实上,在那个国家财政濒临崩溃的局面下,部分主管经济的干部提出上述观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在如此困难的情境下,人们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么敢去冒险继续投资原子弹研发呢?
不止是局外人,即便是身处其中的原子弹研发人员,在他们的心中也是充满了犹疑和不确定的,毕竟谁也不能担保这项工程一定会成功。
然而,在支持继续研发的专业人员看来,这种主张原子弹下马的观点是不具备前瞻性的,原子弹研发工程是具有特殊性的和时效性的,是不可能等到经济完全复苏以后再去进行的。
重要抉择就在这两种观点争执不下之时,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聂荣臻也倍感压力,为了尽快解决这一争端,他第一时间赶到北戴河参加会议。
在会议上,聂荣臻语重心长地说道:“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是不能后退的,一退就会落后,而这一落后就是几十年,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子孙后代是会埋怨我们的!”
聂荣臻的这一说法并非是头脑一热,而是有着实践依据的,那个时候,两弹研制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首先,我们具备了足够的科研人才,在导弹研究院中,数千名具有大学学历的研究人员汇聚于此,除此之外,我们还拥有包括钱学森在内的顶尖人才,他们的存在是导弹研发工作最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通过前段时间的努力,我国目前已拥有了一批成熟且先进的研究设备,铀矿资源也足够满足科研需求,只要能保证两弹研制工作可以平稳进行下去,理想的目标和结果最终是一定会实现的,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
最后,“两弹”研制工作自开展以来,有效地带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长远来看,这一工程对于常规武器的研制也是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可谓是一举多得。
正是在这些有利条件的支持下,聂荣臻选择坚定地支持导弹研发工作,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经过多方探索和总结以后,他指示国防科委起草了一份有关两弹坚持攻关的报告,由他自己亲自上报给党中央。
在这份报告中,聂荣臻向毛主席详细介绍了两弹研发工作的现状,并承诺在四年时间内争取造出初级原子弹,在五年左右造出能装在导弹上的比较高级的原子弹。
这份报告相当于是一份军令状,也堪称一颗定心丸,毛主席等人认真审核之后,最终做出了重大决策,那便是排除万难,支持“两弹”继续上马。
在得知这一喜讯之后,所有科研人员都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深知在国家经济如此困难之际,党中央所配发给自己的研发资金是多么的珍贵。
为此,原子能所所长钱三强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让他们在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必须要做好三点:第一要省钱,第二要省钱,第三还是要省钱!
经过几年的时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原子弹研发工程基本通过了科研阶段, 正式进入到工程试验阶段。
1964年10月16日15时,在新疆罗布泊的空地上,随着一大团蘑菇云的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们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结语:历史再次证明,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在蹒跚中曲折前进的,原子弹也不例外。
有争论未必是坏事,它能够让不同的意见得以充分表达,也能够让人更加清晰地看到困难,同时也更能够让人深刻体会到这项重大战略工程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从而做出更为正确的决断。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周刊:《1962:在两弹一星的“至暗”时刻》
央广网:《“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为导弹事业保驾护航》
聂荣臻元帅网:《聂帅在两弹“上马”“下马”之争中的工作》
澎湃新闻:《要鸡蛋还是要导弹:困难时期“两弹”事业曾遭遇下马危机》
先辈伟大!毛主席伟大!
伊拉克的现状用事实证明:当美国认为你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你一定要有。
没有抗美援朝的胜利,没有两弹一星在手,你想进联合国当五常,可能吗?印度已有一弹一星,他想当五常,不现实,因为他没有用一场战争证明自己(可能要打赢上三常中美俄才行,下两常即使赢十次都没用)
老一辈太不容易了,要永远记住他们的功绩。
那个靠写几本机缘巧合奇遇的小说家,当年还在报上发文说裤子都没得穿,还搞什么原子弹?其实他心里是瞧不起内地的。不知道当年伊拉克和南联盟挨美国佬轰炸的时候,他做如何感想?
没原子弹,你只是案板上的肉
毛主席伟大,科学家伟大!
没有强大的国防工业,富饶的国家,在欧美强盗眼里就是:养的比较肥的一头猪
聂帅功不可没
新中国把全世界有敌意的家伙揍了一圈,才有我们安稳坐着刷手机。
长篇大论,如果真的了解这里的情况,就直接说出哪些人在支持哪些人在反对,扯这么多干嘛。其实,那些支持搞“两弹一星”的人全国人民都知道,可那些不支持的人确埋的很深。
和对撞机何等的相似,只不过结果不同。
文章只分析了财政,技术,人才方面的事情,没提及国际形势。当时国际形势很危及,没两弹镇住场面,就没心思好好生产,从而花在常规武力上的钱反而更多。
哪些同志反对,说出名字好不好,不要造谣
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权衡,